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绿色 担当责任 持续筑牢生态屏障

四川日报    2019年10月01日

2018年9月,距甘孜州稻城县城7公里的色拉乡八美村山谷,1500余亩格桑花开成壮美“花海”。而这里以前曾经是沙化严重的低效益牧场。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党的十九大报告

  □蒲香琳 川报记者 王成栋

  出入境水质优良天数已持续300天,为近15年来最好!”9月14日,拿着这份监测数据,沱江三皇庙水文站站长王菊香感慨连连。不久前,省级有关部门再次排查沱江流域排污口,进一步确认入河污染物处在环境容量之内。

    变清的不只是沱江。四川优良水质比例连续3年上升,达88.5%;劣V类水质比例连续3年下降,控制到1.1%。

    四川地处长江、黄河上游,是长江、黄河及其主要支流重要水源涵养地和水土保持区,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四川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奋力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如今的巴蜀大地,天蓝、山绿、水清,日益成为令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亲历者的回忆

从“臭不可闻”到水清岸绿

    56岁的王菊香,驻守沱江中下游分界线三皇庙水文站已32年。从1987年开始,王菊香亲眼目睹了沱江水质与水量的变化。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沱江水质逐渐恶化。甚至某些年份的枯水期,浅水流所散发出的气味让水文站弥漫着阵阵恶臭。即便从省级到流域市县纷纷着手治理,但进展并不明显。

    治理难原因有二:“九龙治水”格局仍在,部门之间、上下游和左右岸“各唱各的调”;流域内生产生活方式照旧,治理减少的存量比不上污染增量。

    转折,发生在2016年,四川全面启动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沱江流域7市先后拿出行动方案,10条支流明确治理路径。随后,四川全面实施河长制,从省级层面开始明确各级河长。以此为基础,沱江率先建立流域性定期会商机制,实现流域治理“一盘棋”;划定全流域禁养区,各工业园区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沿线化工企业或关停或迁出。

    借助部分市列入全国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的契机,7市先后出台沿线产业负面清单,对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一票否决”,解决了长期困扰的治理成果易反复难题。

    同样在2016年,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全面打响,流域内累计实现增绿300万亩。

    3年后,沱江流域在经济增长不减速的基础上,基本实现“园区污水不入河,城镇污水全处理”。去年,实现干流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同比上升56.3个百分点,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2016年至2019年,沱江流域入河泥沙含量均保持10%左右的降幅,干流流量年际变化逐渐缩小。

    植绿与治污同步推进,共同守护着巴山蜀水的美丽与魅力,不断夯实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底座。

  建设者的征程

以问题导向补齐短板

    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践,做好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加减法“治标”,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治本”,这也是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基调。

    1979年,改革开放大幕刚拉开,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全民义务植树,号召“人人多种一棵树”。随后,长江防护林工程、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还草等建设渐次启动。这一系列工程和行动的持续实施,守住了四川乃至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底线。

    成效体现在数据上,也体现在一处处重披绿装的荒坡上。至1998年天保工程启动前夕,全川森林覆盖率已提升至24%,比1980年代末增加近10个百分点。

    一个山头的变化,记录着这段历史。1981年的攀枝花市盐边县三堆子,暗黄色的山体和脚下浑浊的金沙江融为一体。这里地处干热河谷,一度被认为是造林绝地。1981年开始,两代植树人肩扛手提一点一滴改变着山与江的颜色。到2018年,这里森林覆盖率升至65%,再次与脚下的江水相映成趣。

    沱江与三堆子,建设者用汗水和双手塑造的青山绿水,留下川人建设生态文明的印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四川实践,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在贯彻中央部署的基础上,不断提炼总结经验,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

    2014年3月,省委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领导小组成立,明确政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者、生态文明理念的倡导者、生态文明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截至目前,累计出台各项改革措施百余项,先后完成河道采砂等省级立法,率先完成生态红线划定、试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等。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不断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

    从认识转变上升顶层式设计全面铺展,四川生态文明建设逐步迈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从产业结构的“除旧”到“布新”,四川转型发展的生态优势越来越明显。





  • 上一篇:共享 巴山蜀水吹响脱贫冲锋号
  • 下一篇:开放 四向拓展 打开全域开放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