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新磨西人”老谭的别样奋斗路

甘孜日报    2019年09月10日

把智慧和情怀洒在足下的这片家园,将技艺和理念带到藏区小镇

图为老谭给女儿讲解磨西的历史。

◎本网记者 刘小兵 文/图

蜀山之王贡嘎山山麓的磨西镇上,有一座著名的天主教堂,毛主席曾在这里居住、办公,使其成为当地一景;在教堂隔壁,一个名为“慢别院”的精品民宿也因布局精巧、内设精妙、环境静逸、气质特别,与百年教堂相得益彰,成为一绝。但是在很多人眼里,教堂的修复者和“慢别院”的创造者老谭,则比教堂和“慢别院”更耐人寻味。

老谭本名谭丹哲,来到磨西不过数年,却广受当地人议论,诸如“最‘傻’的生意人”“最好的企业家”“最讲究的建筑师”“最随意的设计员”都是大家送给他的“标签”。记者在深入采访后,发现老谭的确是个“千面郎君”,而让他如此深邃的则是其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开拓新天地 跨海闯荡

扎小辫、脸清瘦、带京腔、声平缓……老谭给人的第一印象恰似乏味“老夫子”,但他与人交谈时又旁征博引、见解深刻、言辞坚定,流露广博的见识、深邃的思维和坚韧的性格。他说,“我的性格特征,是在青少年时期磨砺形成的。”

今年45岁的老谭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祖籍天津,父母都是支援甘肃建设的兵团干部。老谭在4岁之前,和父母生活在戈壁滩上的军营里;父母工作忙碌,这让他享受了充分的自由,培养了很强的自主意识。“在我脑海里,一直留着狂风、戈壁、土窝子、祁连山的旷野画面和与小朋友玩骑马打仗游戏的儿时记忆,我想这与我爱自由、想创荡、不怕苦、不怕输的性格是有关系的。”追忆童年,老谭有感而发。

4岁之后,老谭开始在天津生活。身处繁华的城市,让他很早就见识了可口可乐、电脑等新事物,从中学时期就接触了最新的社会思潮并养成了关心社会发展和民族命运的意识和习惯。“那时候身边的人都说我‘早熟’像个大人一样,想得多;也许就是因为早熟,我才一直都不安分。”

老谭自己所言,他的确很不安分。1992年,学习化工专业的他刚刚毕业每月就有1000元的工资,可以说生活安稳富足、前途一片光明,对此身边人羡慕不已,家里人也十分满意。但是在半年后,老谭却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反对的选择——辞职从军去了。“就不想过按部就班的生活,就想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世界、认识生命,当然也有父母的影响,我一直是崇拜军人的。”突破多方反对,老谭成了一名海军战士,军旅生活让他变得更加敏锐坚韧,也更关心社会发展和国家前途。

1997年,华夏大地百业腾飞、一日千里,处处都有机遇和挑战。刚刚退伍的老谭却认为,“越是变革发展时期,越要国人放宽眼界,大胆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所以他再次做出了有违常理的决定,放弃政府安置工作的机会,到陌生的海外闯荡。这一决定引起了家人和亲友的反对,但倔强的老谭从来就没有被他人左右过自己的决定。

1997年10月,老谭单枪匹马,带着对国外的好奇、对未来的试探,以及仅有的600美元,抵达了澳大利亚悉尼。身上的钱只能维持一周的生活,老谭果断降低求职要求,当地的用工行价是7元一个小时,他只要4元一个小时,于是他很快进入了一家木工厂,并在3个月后被提拔为了小组长;但不久后又辞了工作。“我出国就是为了多经历,多见识,一定要找最合适的事情来做。”

机遇常常垂青勇敢的人。在悉尼工作一年后,老谭在偶然中认识了一名建筑商,经过几次接触后对方提出可以向他承包一些建筑工程。没有资金积累、没有从业经验、没有人脉关系的老谭就凭着“我应该能做建筑”的直觉答应了。

创业之路是艰难的。刚成立公司时,老谭争分夺秒学习专业技能,挑灯夜读提升英语水平;为了节约成本,只要能动手做的东西他都不买,只要能自己做的事情他都不请人,工人下班后他经常独自加班。

“那时干劲很足,感觉找到了一片适合自己的新天地,也坚信在海外的积累有一天能给祖国带去点好处。”回忆往事,老谭记忆犹新。

不舍家国情 归国游历

出国是为了更好的归国,只是老谭没有想到自己的“归期”那么早、“归途”那么长。

因为刻苦踏实、精明能干,老谭的建筑公司发展很快,几年后就成了当地的10大建筑企业之一,年利润达到2000万元;他也顺理成章地进入了上流社会,各种名人晚宴、政商活动甚至地方议员选举都能与他产生联系。都说“三十而立”,老谭不到三十就名利双收,但却他对自己的生活越来越不满意。他常在夜间思考“我漂洋过海为了什么?”“我的人生该是何样?”后来他想明白了两件事——“太安逸的生活不好”“漂泊国外始终是无根的浮萍,如果还就此对家乡、祖国不闻不问,更是忘本了。”另外,在西方文化的包围中,他也发现中华文化更加包容,在与亲友的联系中,他也得知祖国发展迅速、前途广阔。

难舍家国之情,认定自己的根在中国、前途在中国,要实现专业的突破也必须回到中国,老谭在2006年,毅然关闭了市值4000万人民币的公司,回国了。“我不卖它,是要为客服对我的信任负责。”

满腔热情的老谭一回国就陷入了困惑。他回忆,“我回天津后,发现城市发展迅速,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但修的都是住人的‘盒子’,没有美感和灵魂,更没有情怀和文化;连着去了几个城市,发现都是如此。”现实与理想差距太大,老谭苦苦追问“难道中国的建筑文化真比不上西方?”“如何才能把西方的先进理念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融合起来?”“在中国,我要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过上想要的生活?”

苦思无果,老谭想起了先辈的名言“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2006至2007年,他变身背包客,不定线路、不定日程,信马由缰,开始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游历,考察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化,体味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感受中华大地的社会脉搏,观察中国人民的真实生活。两年里,他走遍了全国各省,拜访过无数古镇、寺庙和道观,跨越了无数高山、森林和草原,驻足过繁华快捷的北京、上海、广州,融入过神秘绝美的内蒙、西藏、新疆,以“归人”的眼光审视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面貌,以“主人”的视角观察过外国友人的在华生活。

在不断的行走、观察和思考中,老谭确定了三件事:一是中国的建筑艺术源远流长、智慧深邃,而且国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神奇多样的地里造化也包含着无尽的建筑灵气;二是中国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造,只要有安定、良好的环境,就能迅速发展、改变生活;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发展速度之快、质量之高令人惊叹,中国只有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持续发展,也只有高度顺应民意、制度优势突出、自洁能力强大的共产党才能把人口如此众多、幅员如此辽阔、国情如此复杂的中国治理好、发展好。谈罢体会,老谭沉思片刻,严肃而真切地补充道:“在国外生活10年,我对西方的政治、社会和发展有切身的经历,回国后也去过很多地方、接触过很多人,这些都是我由衷的感受——我不是干部、不是党员,但我从心底认为我们的国家好,我们的党好,我们的生活好,我号召身边的人都要爱祖国、拥护共产党!”似乎是在担心记者对他的“三个确定”不够信任。

寻得心安处 身许藏区

2014年4月,老谭受人委托,到磨西镇修复天主教堂,没想此行竟成了“不归路”。“看到教堂和它周围的老院子,我心里很宁静,很温暖,就想留下来守护它们,像子女守护年迈的父母那样。”。

9个月后,老谭完成了修护天主教堂的工作。随后,他便和当地政府签订协议,在教堂附近租下4个老院子并承诺将其打造成精品民宿,然后在30年后返还给当地政府。老谭的这一做法被很多人看做是“钱多人傻”,但他却毫不在乎。

2015年9月,老谭把第一个院子打造好了。这个院子是天主教堂的后院,紧临毛主席雕像。改造后的院子,外貌、布局都未改变,还提升了防火、隔音、防潮、采光等效果。老谭为其起名为“慢别院”,他希望人一走进院子就能从形到心都慢下来,抛开杂念、洗净铅华。为了达到这种效果,他用尽20年从事建筑的智慧,精心设计院内的一花一水、一桌一椅,力求自然而融合。

慢别院开放后广受好评、生意火爆,老谭却不满意。他认为这没能体现自己的建筑理想,更衬不上磨西的山水灵气和历史文化。

2016年,老谭开始打造第二个院子——“茶别院”,他也由此变得让人更看不透。

怎样将保护与开发结合,实现自然与科技的融合?他反复思考如何在老建筑上建立微妙、神奇而恰到好处的平衡。在开始的9个月时间里,他拿出了140多个设计方案,不少地方都是建了又拆,反反复复。为了保留房子原有的骨架又达到防虫、防潮、隔音、抗震的效果,他用心良苦:四处搜寻老砖、老木头,保留磨西元素;使用榫卯工艺,让院子的木结构部分不用一颗钉子却稳固耐用;使用复杂的拼接工艺,把厚度不到一块砖长的木板墙分成9层;融合切砖工艺,在60厘米一段的墙体上运用6种砌法;创新刷墙工艺,用竹叶青调和腻子膏,用桐油浸润竹材和木材……

2018年,费时23个月、耗资3000万元却只有12个房间的茶别院建好了,老谭请人四处查阅与茶马文化有关的文献,精选了12个房名……

如今,“慢别院”和“茶别院”已是磨西镇上的标志,前来观揽、入驻的人络绎不绝,来人无不流连忘返、赞叹不已。老谭在当地雇佣了几名工人,把当地的食材加工成了美食,有效带动了群众增收。另外,两个别院的运营也为当地带去了新理念、开创了新模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打造精品民宿;面对他人的请教、咨询,老谭耐心指导、乐在其中。

今年7月28日,老谭走上全国乡村旅游(民宿)工作现场会发言席,与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文旅界代表讲述自己的民宿之路,引发热烈反响。记者问他“是否后悔做出了30年后赠还政府的承诺?”他说:“一直不会后悔,我打造别院不是为了挣钱,是为了打造一个结缘于人生旅途的精神家园,给磨西这个小镇留下根的烙印,带来一种新的建筑思路和民宿发展思路,让这里的孩子30年后能骄傲地说自己是磨西人。”

现在海螺沟景区管理局把从外地来到磨西、参与当地建设的人称为“新磨西人”,给予充分的礼遇和支持。老谭说他很高兴做一个“新磨西人”,因为这里有良好的政商关系、淳朴的风土人情、绝美的自然风光,还临近蜀山之王贡嘎山——建筑上讲山形聚气,靠山而居能让他始终保持为了理想生活而勇于抉择、拼搏的奋斗姿态,进而实现把智慧和情怀洒向足下的这片家园。








  • 上一篇:凝心铸师魂 立德育新人
  • 下一篇:巡视公告丨省委第九巡视组进驻我州 将开展2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