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保一江清水东流 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四川贯彻落实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精神三年记

四川日报    2019年01月05日

         □王成栋 殷鹏

  “开始!”2018年12月3日,一声令下,挖掘机挖出污水处理厂建设的第一铲土。这天,全省341个污染防治“三大战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连续三年,四川均在年末举行污染防治“三大战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累计投资超2000亿元。

  行动的背后是思想的指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2016年1月5日,重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2018年4月26日,武汉,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擘画新时代中国发展新坐标。

  三年来,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牢记总书记嘱托,以行动作答。

担当

  把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位置

  2019年的第一天,瓦屋山雪花飞舞。下午两点,瓦屋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罗俊背着水壶和护林刀出发,“这是盗猎分子最喜欢的天气,马虎不得!”

  瓦屋山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南极”。从去年开始,这里执行“封山令”,“一草一木不得擅动”成为铁律。

  守护青山绿水,不仅是个人行动,更是全省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放眼全局,这是责任。四川96.6%的水系属于长江水系,四川境内地表水资源占长江水系径流的三分之一。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的四川,担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责任。

  审视自身,这是必须。一方面,全省经济总量逼近4万亿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另一方面,部分地区生态环境仍然脆弱、城市雾霾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必须着眼于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回应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

  近年来,省委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来抓,突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扎实抓好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着力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省委书记彭清华强调,把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位置。省长尹力强调,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2016年,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明确坚持绿色发展,构建绿色发展空间体系、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新型城乡体系、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四大体系”。2018年,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定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写好”“让四川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等重要指示,深刻把握新时代治蜀兴川的生态重任,持续用力推进美丽四川建设。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我省着力推动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实,不断提升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更好满足群众对美好环境的需求。

行动

  多管齐下做“加减法”,直指突出环境问题,推动发展动能转换

  “停产整改”!2018年12月25日下午,省生态环境厅的罚单送到面前,眉山市彭山区川娃子食品厂负责人无话可说——这天下午的暗访中,企业废水直排被抓了现行。

  这仅仅是近年来四川持续加码环保监督执法,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缩影。

  四川多管齐下,围绕做好“加减法”,频出重拳、长拳,直指突出环境问题,推动发展动能转换。

  加法——全力修复生态脆弱区。2016年,大规模绿化全川、四大森林城市建设先后启动,不断扫除生态盲点。2017年,20个森林草原湿地生态屏障重点县建设、长江上游干旱河谷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治理工程陆续展开。

  减法——不断削减污染存量。突出抓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全面落实河长制、扎实抓好土壤污染防治。去年,四川首次启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战役”,指向更精准、目标更明确。

  既有着眼当下的实干,又有立足长远的导向。

  抓住改革主攻点。三年来,启动并完成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明确每一处不动产和自然生态空间的所有权、使用权;《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办法》《雅安市青衣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等先后出炉;“环保警察”“环保法官”陆续上岗……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法治化。

  挥舞考核“指挥棒”。全面建立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体系,确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先后实施河长制和湖长制,明确党政双责,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体系;借助中央环保督察组入川和两轮省级环保督察,“环保约谈”威力越来越大……如今,地方政府年度绩效目标考核中,环保指标权重已由2013年的8%逐步提高到13%。

  用好市场这只“无形的手”。2016年开始,碳排放权交易再次开启、乡村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改革推向纵深。去年,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全面开启,全省农业用水由“按亩收费”变“计量收费”。

  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

  去年3月,西南首个加氢示范站在蓉启用,“四川造”氢燃料电池客车开跑;同年12月,四川首条有轨电车线路——蓉2号线首开段正式开通试运营……这是四川大力推广使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实施好“气化全川、电能替代、清洁替代”工程的一个切片。

  产业方面,我省加快构建“5+ 1”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态文化旅游,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成效

  绿水青山“敲开”金山银山之门

  绿水青山“敲开”金山银山之门。

  三年来,沐川县一口气关闭了1247家造纸作坊,全县竹浆造纸产能削减三分之二。告别“竹纸经济”,沐川经济增速仍然维持在每年10%以上。境内的川西竹海、桃源山居、沐溪河等景区,接待人数和直接收入保持15%以上的高增长。昔日的造纸工人利用竹林吃上“生态饭”和“旅游饭”。

  绿水青山让老百姓有了满满的获得感。

  天蓝。如今,每逢晴天,登高眺望雪山成为成都人的新时尚。伴随着空气质量的改善,成都成为世界特大城市中唯一能在城中心用肉眼看到雪山的城市。三年来,四川空气质量逐步改善。2018年四川大气污染持续减少,蓝天白云稳定增加,经初步统计,全省未达标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43.0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10.6%;优良天数率84.7%,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

  地绿。每逢周末,慢跑、骑行在天府绿道上的人成为一道风景。不远的将来,总长1.69万公里的市域三级绿道体系将彻底打通成都市内与城郊的生态联系,实现“开门见绿”。这三年,全省累计营造林超过3200万亩,超过一个绵阳市大小。截至去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达38.3%。

  水清。去年初开始,每周去湖边巡护已成为盐源县县委书记邓天友的“固定动作”。他说,作为泸沽湖县级湖长,最大的感悟是:波光粼粼、水清天蓝的泸沽湖才是吸引游客的“核心竞争力”。去年,泸沽湖景区接待游客超过42万人次,创下新高。

  重拳治理之下,去年前11个月,全省87个国考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76个,占比87.4%,同比上升11.5个百分点,基本消灭劣Ⅴ类水体。特别是“硬骨头”沱江,创近10年来最好水质。

  经济澎湃新动能。去年前三季度,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1%,增速高出全国1.4个百分点,延续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运行态势。去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突破50%,达51.6%,全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保一江清水东流,四川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 上一篇:习近平主席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启示录⑤
  • 下一篇:我省为川籍农民工畅通春节前后返乡返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