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幸福全靠奋斗来

甘孜日报    2018年06月19日

白玉县精准实施“润育工程”纪实

学校开展“润育工程”宣传活动。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和春节团拜会上的这两句话,鲜明提出了“奋斗”这一时代主题词,生动地揭示了美好生活的真谛。

    “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等不来”。“奋斗”二字在白玉县有了新的诠释和新的内涵,该县以实施“润育工程”宣教聚力、文化浸润、文明引领、法治普及、典型示范、价值导向“六大行动”为抓手,激发各族干部群众决战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在白玉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脱贫攻坚中,奋斗成为一种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前行姿态,成为开启幸福之门的“金钥匙”,为脱贫攻坚的做上了生动注脚。

   ◎谢臣仁 记者 田杰/文 徐平波/

    凝神聚气逐梦想

   一悟千悟,一通百通。思想是行动指南。

   326日,在白玉县建设镇河西社区,州政府副州长、白玉县委书记康光友对群众开展了一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讲话精神专题宣讲会。

   宣讲接地气、粘泥土、带露珠,满是“土话”、尽是“乡音”,然而,生动形象的宣讲却把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传递到群众心坎上。

   “我一定要做到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致富奔康早实现。”该县建设镇麻通村贫困村民扎西泽仁在聆听宣讲后说。

   从白玉实际出发,创新宣讲形式,探索推行541”宣讲法,通过县委巡回宣讲组、机关单位宣讲组、行业系统宣讲组、乡镇驻点宣讲组等四支宣讲队伍和县级领 导轮流挂帅季度包干搞一线宣讲的大阵势,采用常态+行业+季度的宣讲模式聚力宣教,做到“五个讲清楚”,切实传播党的好声音,讲述白玉好故事,凝聚发展正能量,实现精神“补钙”、点亮“明灯”。

   延展深化群众“脱口秀”宣讲品牌、丰富完善“网络+媒体+宣讲”模式,宣教聚力凝神聚气,切实让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书记彭清华来州调研重要讲话精神家喻户晓;“感党恩、爱祖国、守法制、奔小康”主题教育深入人心,广大农牧民知晓“惠从何来、恩向谁报”;宣传扶贫政策,提高脱贫成效,引导群众牢固“脱贫全靠党的政策好,奔康要靠自己加油干”的观念,自觉摒弃“等靠要”思想,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奔康的内生动力。

   采集虫草,历来是白玉农牧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在以往,很多孩子在虫草季节总是辍学回家帮着大人采集虫草,但今年全县8000余名学生一个不少地安心在校读书。因为,“最好的虫草在课堂”的理念已成为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共识。

   是看暂时收入?还是看长远利益?“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如果不让娃娃上学,那就是愚蠢,那是在葬送娃娃的前途。” 农牧民群众朴实无华的回答既是睿智取舍,更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围绕激发农牧民群众脱贫奔康内生动力,进一步加大思想道德教育、自我教育,切实通过价值导向的引领,使之充分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行为取向,从而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97场形式多样的政策宣讲,覆盖农牧民群众和寺庙僧尼达1.55万人次,切实营造出了干群协力战贫困的浓厚氛围,并跃跃欲试地投身到了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白玉的生动实践。

   蓄势提能增力量

   69日,阿察镇九年一贯制全寄宿制学校少年宫,该校学生正在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藏戏、唐卡绘画、藏族格言、民俗技艺等非遗文化进入该校“第二课堂”。

   正在藏族格言兴趣班学习的五年级一班学生翁姆激动地说:“我不但自己要把藏族格言学好,而且还要把它讲给父母听,让他们也从中汲取营养。”

   采访中,校长陈来郎加告诉记者:“学校充分发挥少年宫作用,对学生开展文化浸润行动,让优秀民族文化通过学生进入农牧民家庭。”

   610日,记者走进麻绒乡德来村,村文化室让人眼前一亮,电视、音响、远程教育设备、图书等实用物品真不少。在篮球架、健身器材一应俱全的文化室前的院 坝上,村支书泽科用近乎炫耀的口吻说:“村民们每周都来这里参加升国旗仪式,有时候还会来打篮球,逢年过节大家都要在这里唱歌跳舞。”

   白玉县依托现有文化建设项目,切实为全县156个村建起了文化院坝和农家书屋,安装了路灯、篮球架,配备了电视、音响、远程教育设备,购置了各类书籍及健身器材。目前,文化院坝和农家书屋已成为农牧民群众茶余饭后的好去处。

   “通过文化浸润行动,群众精神面貌变化很大,学文化、寻致富路的人也渐渐多起来了。”泽科言语之间充满自豪。

   今年以来,白玉县开展“文化进万家”“欢乐下基层”等文化下乡活动13场次,覆盖行政村111个,观众达到15980余人。开展文化浸润行动,大力挖掘和收集文化资源,着力把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有特色、有底蕴、

   有温度的优秀文艺作品感召人、教育人、鼓舞人,并在占领农牧区思想文化阵地的同时,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美好生活的冲天干劲和火热激情。

   无规矩不成方圆,法治建设是乡村治理的“定海神针”。

   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农牧民群众法治意识。今年以来,白玉县政法部门组成法治宣讲工作组,围绕“两讲一清楚”,深入基层“送法下乡”,17个乡镇实现法治宣讲全覆盖。据统计,目前,全县已开展法治宣讲116场次、法律咨询活动13场次,发放“公证便民卡”以及各类藏汉双语法制宣传资料、读本15000余份,受教育人数达13400余人。扎实有效的法治宣传教育,让广大农牧民群众逐步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想和行为自觉。

   文化浸润长精神,法治普及强意识,广大农牧民群众在文化与法治的熏陶中改变了观念、提高了素质、集聚了能量,以崭新姿态和豪迈激情昂扬阔步奔康路。

   感恩奋进有作为

   611日,在阿察镇街上,记者看到一处服装加工店,店里摆放着各色质地考究的服装面料和时尚的藏族服装,几位藏族青年有的在操作缝纫机、有的在手工精心制作藏装,一个个子高挑的藏族青年在旁不停指点叮嘱。

   他,就是在热,白玉县祥阳措青年悦民族服饰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在热是纳塔乡纳塔村的牧民,他通过不断努力,创造了自己的服装品牌,有了自己的商标标识,招收10名贫困户为员工,教他们掌握了缝纫技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热激发内生动力加油干的实例带动和影响其他村民致富。“我们是看着在热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我们也要努力加油干。” 纳塔村村民其美泽仁在向在热“看齐”。

   紧扣物质和精神“双脱贫”“同奔康”,白玉县实施典型示范行动,围绕培育新型农牧民目标,发现并树推一批活跃在田间地头、草原牧场的先进典型,让农牧民群众身边的典型立起来、活起来,做到村村有典型、乡乡有榜样,让群众学习有方向、看齐有标杆,形成了人人学先进、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先进的浓厚社会氛围。

   典型在带路,文明在引领。610日,记者走进灯龙乡洞拖村,只见屋舍俨然、庭院整洁。走进村民伍金色郎家,地面干净无尘,钢炉擦拭锃亮,厨具摆放有序,藏床上被子折叠成“豆腐干”,衣柜里衣服整齐悬挂,让人看着赏心悦目。随机又在伍金色郎的几家邻居走访,皆是如出一辙。尼玛初告诉记者,洞拖村以往是“厕所露天在村头,牛栏羊栏隔床头,饮水卫生无保障,污水横流扑鼻臭”,自从开展“陋习革命”后,村庄一下子就变了样。

   无独有偶,611日,在麻绒乡格塔村,记者见到驻村干部正在为村民泽仁拉姆家悬挂“六星”评比匾额。该乡在开展以“爱国感恩、文明教养、环境卫生、法治建设、和美家庭、内生动力”为内容的“六星”评比活动中,对7个村进行抽查,评出先进村和后进村,以此表扬先进鞭策后进。

   赠科乡是远近闻名的“乞讨乡”,该乡开展革除“流浪乞讨陋习”专项行动,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司法等手段,加大对乞讨人员惩罚力度,指导村级组织将“流浪乞讨与国家惠民惠农政策资金挂钩”, 纳入乡、村规民约,以村民自治方式加大约束力度,截止530日,经调查、摸排等形式,发现该乡外出乞讨人员共8名,现已劝返并进行处罚,在以往外出乞讨人员的比例上降低90%,该乡乞讨陋习整治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开展文明引领,着眼于提高农牧民文明素质和农牧区文明程度,着力倡导新风尚、建设新家园,推动农牧区环境美起来、乡风民风美起来,实现农牧民思想观念大转变、行为习惯大改善、文明程度大提升。

   开展“润育工程”,实施“六大行动”,白玉县农牧民思想观念明显转变、主动脱贫意识明显增强、致富激情明显高涨、法治思维明显养成、精神风貌明显改观、发展能力明显提升、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实现物质与精神“双脱贫”“同奔康”。

   长跑“冲刺”,最后是关键。2020年,白玉县将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小康,脱贫攻坚进入攻城拔寨关键期,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奋斗”成为白玉的“座右铭”,白玉县以更加顽强的斗志、更加坚韧的毅力、更加精准的措施,以奋斗的姿态攻坚克难。

   奋斗在新时代,幸福在创造中。团结奋斗中的白玉人深切地感受到,幸福并不遥远,幸福就在眼前。

  • 上一篇: 全力做好临灾预警工作
  • 下一篇:我州召开安全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