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明清两代沈边地区的历史

甘孜日报    2022年04月22日

◎董祖信

沈村的过去现在

沈村从远古至唐宋到明清,东西有蜀西古道,即后来人们所称的茶马古道,往东直通雅州和蜀郡成都,往西可抵广袤无垠的旄牛徼外;南北有康宁古道,当地人称“下河道”, 往南可到建昌(今西昌)和云南,往北可达丹巴、金川等地。明清两代均为沈边土司驻牧地。听前辈人讲述:明清时期的沈村,东有白马祠(即今白马庙),南有阳司庙和宁远寺(后改为学校),西有三官楼,北有八角楼。一条正街分上堡子、中堡子和下堡子。上堡子有药铺、商店、旅馆;中堡子有土司余老爷家的祠堂、杨副爷的走马转角楼别墅和各类商铺;下堡子有余土司的上衙门、下衙门、易头人的豪宅和董馆(相当于今之学校)并杂有茶房、酒店等。四条巷中均有一些店面,中街巷子下边邻近上衙门处有官店,专供达官贵人及“使命之往来,邮传之络绎” 者住宿。官店前面,八角楼西南侧是宽阔的塔子坝,这便是古代茶马互市的交易处,足以容纳数百旄牛和筰马。塔子坝南侧有藏式白塔,白塔南侧便是恢弘千年的茶马古道。白塔西侧是三官楼,据说三官楼高大宽敞,是历史上藏、汉物资交流的场所,后被入侵者焚毀。本人近年多次登上沈村南端寨子包顶的古寨遗址,晀望筰都沈村和宜牧古渡,抚今思昔,曾留诗一首——《古寨怀古》:

寨子包望大渡头,只见河水不见流。

筰国平畴种黍稻,宜牧筰马与牦牛。

茶马互市塔子坝,物资交流三官楼。

华羌自古一家亲,同舟共济固金瓯。

沿白塔南侧的古道西下一里许,便是“千古长河第一渡”——沈村宜牧古渡,为旧时华羌共济之处。而今是“古渡尚存无船泊,天堑难越有桥通。”交通更加便捷。

“一条正街四条巷”的沈村古堡,位于大渡河东岸距河100多米高的台地上,东倚海子山,西临大渡河,南靠寨子包,北有慧蜂河,寨子包的南侧和西侧为陡峭的绝壁,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秦以前为羌、旄部落古筰国,秦为筰都县,汉设沈黎郡,唐置大渡县,废县后仍留兵戍守,史称大渡戍。唐僖宗乾符二年,西川节度使高骈又于戍所筑大渡城。宋代,太祖玉斧划界曰:“此外,吾不有也。”舍弃了大渡河西岸的大片土地,但大渡河东岸的沈村,仍为中原王朝的疆土。明清两代均为沈边长官司驻牧地。

解放后,沈村为兴隆镇一行政村。公社化为兴隆公社沈村大队,辖五个生产队。建镇后,为兴隆镇沈村。前几年,行政村改自然村,沈村被分作三个自然村。原沈村五组为乌支索村,原大田坝一、四组被定名为沈村,原沈村二、三组,即有千年悠久历史的沈村,汉时沈黎郡、唐时大渡县治,明清两代沈边长官司驻牧地,被莫明其妙地改名为“堡子村”, 致使今天的一些文人雅士,访古探秘到了现在的“沈村”, 找不到当年的土司衙署、白马古塚、古寨遗址、茶马古道、宜牧古渡和古老民居,……,无功而返。有人还认为笔者吹牛撒谎,其实这是“张冠李戴” 所造成的。笔者就曾先后带领中央电视台“中华民族” 栏目组编导矫捷、重庆电视台刘均、《四川法制报》龚伯勋老师、《甘孜日报》杨丹叔老师等前往千年古堡——沈村寻访参观。

著名藏学家任乃強先生在《民国川边游踪之泸定考察记》第四十八节中写道:“自龙巴铺突兴,道改,而后沈村集市移;土司废,而后沈村寂也。……”但文中所提到的古迹遗址,有的保存完好,有的残存,有的地址、地名尚存,建筑已不复存在。


  • 上一篇:榆林宫
  • 下一篇:春日书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xkbrw/79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