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明正土司

甘孜日报    2021年11月19日

◎龚伯勋

明正、木坪两土司的甲木二姓从何说起? 明正家族曾夸耀他们是果亲王之后,还将果亲王和王氏幺幺亲昵之态绘成画,供奉经堂。查骞在《边藏风土记》中就有记述:“余旅炉,偶询于废土司甲木龙光姓氏之由来,及其弟甲木四郎,佥自炫称实为果王后,并言龛主祀果王及桑结画像,盖取欢喜佛。番俗不以为嫌也。”就是说,明正的后人,为炫耀他们是果亲王之后,还将果亲王与他们先祖母亲昵相拥画成欢喜佛那样,堂而皇之的供在神龛中顶礼膜拜。贺觉非在《西康记事诗本事注》“从七笔钩说到明正、木坪两土司”诗中,也有“亲王土妇原无碍,甲木相传似有由”句。在“注”中,贺先生在详述了明正与木坪两土司家的关系后指出,撤“果”为甲、木二字分别作两土司之姓,明正姓甲,木坪姓木,说不过去,因为“木坪之木字,在果亲王以前;明正土司后人所用之甲字姓虽在后,然字译音。”笔者在前面已说到,“明正土司”实是汉语之称呼,藏族人则只知有“嘉拉甲布”。“甲”是“嘉”字汉语的另一译写。明正后人将自家的姓氏说成“甲”,以显示他们是清王室之后,实为攀附,以龙种自诩。至于说果亲王与明正土妇(也有说是明正之女)有染,也纯属杜撰。果亲王奉使泰宁,有《往返日记》可考,其路过炉城,仅来住一夜,去宿一晚,且天晚投宿,一早即去,来去匆匆,能有多少机会去“染”?

府衙和废城

明正土司的衙门有几处?建于何时?说法不一。《康定县志》的记载是:“清乾隆十年(1745年)坚参德昌明正土司职责,建衙于炉,其衙署有二:一在城内子耳坡麓折多河两岸(今州政府所在地),官邸宏大,是接见各土司及处理所辖土民事务均在此办理,也称‘明正衙门’;一在城南色多地方(今金刚寺村地内),世称‘邑多衙门’,是明正家主持家祭之所,此时若有民事,亦在此处理。”

此说多有商榷之处。至于“土司衙门”及其与“明正”活动有关的场所,史志有载的和传说的有下列几处:

最早的衙门在废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南门外公主桥左侧跑马山下的那条沟中,兴建自来水厂施工中(也有说在沟中挖地建东风林木社果园时),曾在乱厂窖中挖出多具埋在下面的古人尸体。传说,早年“明正”就住在南门公主桥边跑马山下的那条沟内外,是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夏,上面的“五色海”海子爆涨,发生泥石流,才冲毁的。那些没来得及逃走的古人,就是被埋在泥石流裹下来的乱石堆中的,其中还有几人似围坐一起打牌的样子,可见那场灾难来得之突然。著名画家吴作人1944年赴康,来到南门外的公主桥边,见到那片乱石窖,目睹打箭炉古城废墟,触景生情,当即创作了一幅《公主桥畔的经幡》,并赋《吊打箭炉废墟》诗,云:

鳌动摧天柱,琼池倾怒潮。

狂吞千谷雪,醉撼九重宵。

残照迎风白,寒云渡岭消。

故城今何在,犛鬣入风飘。

难以想像,古城废址中没有衙门。所以“明正土司”最早的衙门应在南门上。当然这有待进一步考证。

城中老衙门。《康定县志》将城中老衙门的兴建时间,定在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即坚参德昌迁炉之年。坚参德昌是从生母王氏幺幺所在的木坪,来打箭炉袭十一代明正土司之职的。之前就有喇章作为“第十代明正”在此管理明正印务(行土司之职),难道没有办事的“明正衙门”么?早为明正住牧之地的打箭炉,在坚参德昌来了才建衙之说,于理不合。再说,有史料可证,打箭炉在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曾发生大地震,执掌明正大权的桑结就是这场大地震中死亡的,地震把土司都压死了,衙门的房屋还不垮么?!二十年后,坚参德昌迁炉,重建府衙也在情理之中。重建并不等于之前没建。是否可以说,城中的老衙门是在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大地震,或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泥石流毁了南门上的古城之后就已迁建?果亲王在《西藏往返日记》中记载,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十二月十九日,到达打箭炉后“是夕宿于炉公琐南达尔查及(处)”,达尔查及,是达结的另一汉语译写,这个达结指的应是第九代明正土司坚参达结。这也印证土司衙门早已存在。

再有,《康定县志》上说“明正衙门”在“子耳坡麓折多河两岸”亦欠确切。明正衙门并不跨折多河两岸,准确地说应是“折多河西岸”。今州政府所在地就是明正衙门的旧址,之前民国时期的“西康省政府”也设在这里。山边老衙门围墙遗迹尚存,一看便知。在州政府办公群楼左侧与安觉寺相对、曾是“明正”旧居,解放后曾为老州长沙纳建有一住所,“文革”时期人称“沙公馆”,两派在此还上演过“好戏”,这是题外话。




  • 上一篇: 摘油茶
  • 下一篇:燕麦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xkbrw/76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