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春风拂柳长思忆

甘孜日报    2021年08月13日

◎杨燕

今年似乎要比往年回暖的早一些,沿河走在柳树的一片绿意朦胧中,雨夹雪慢慢飘成了雨,飘落的雨滴像是为了应踏青节的景,在这个细雨纷纷的节气我想起了杨老师。

杨老师,是本报的编辑。我刚到报社工作时,他在我的写作上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让刚刚走出校园,对前路还很迷茫的我,慢慢开始适应了从学生到记者的角色转变。虽然学的就是新闻专业,但是实践经验还是很少,缺少新闻敏感,就在我浑浑噩噩的时候,杨老师敲醒了我。“年轻人要对未来有打算,不能混日子。”他的一番语重心长,还有他让我去完成的一个个新闻策划,让我有了方向。现在想想,当时,我就是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和杨老师也不沾亲带故,他能这样指导和帮助一个年轻人,心里真的很感激。

记得我工作后写的第一篇通讯就是杨老师编辑的,写的是关于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因为那时我刚毕业,身边的同学、朋友也正面临就业,所以对情况比较了解,这篇通讯也完成的还算顺利。怀着交作业的忐忑心情把稿子交给杨老师,他看完后马上把我叫到了办公室,还记得我当时的心情真的像读书时见老师那样,好在杨老师肯定了这篇通讯,并鼓励我多练多写,除了新闻稿还可以写一些文学稿件的。杨老师的鼓励,让我有了信心。他还给了我一大摞书,让我空闲的时候多看看书。这一摞书,大多是我州作家的作品,这些本土作家的文字对我之后的写作也深有影响。

打开书柜,里面有很多是工作以来杨老师送的书,每一本我都认真地读完,其中很多还写了读后感,这些阅读,慢慢积累起了我的新视界,看得多了,学得多了,自己也渐渐丰富了。如果没有那些年的阅读,我想我的写作肯定会经历更曲折而漫长的过程。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散漫的人,需要一些督促,幸而遇到杨老师,才能不断进步,虽慢但看得见改变。回想起来,这些都是人生的财富,就像点滴之水终将汇聚成江海,内心渐渐丰富,才能不惧困难。

熟能生巧,写作也是的,写得多了,经验也就多了。在写作的漫漫长路中,学习编辑是提高文字能力的一个机会。刚好单位要出版一本甘孜文学新人的作品集,杨老师让我参与编辑工作,以前一直都是自己的稿件被编辑,要编辑别人的稿子,还有些懵。有没有错别字,语法是不是正确,这些还算不难,要给每一篇作品写一段编者的评价,这个真有点难。“片面、不深刻、泛泛而谈……”把第一次编辑的三篇作品交给杨老师后,他皱着眉头说,要评价一篇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通过他写的文字去了解他,体会他写作时的情感表达,另一方面还应该有作为读者读了这些文字后的体会和感受。刚刚有的一点自信,在杨老师皱起的眉头里,不知又跑到哪儿去了。看了杨老师的修改以后,我的头脑才清晰起来。这一次学习编辑的过程,提高了文字运用能力,学习借鉴了多种表达形式,犹如他山之石,让我开阔了眼界,受益良多。

当记者最喜欢的是“走转改”,可以到各县采访,新闻题材多,还能跟同行的前辈老师学到很多采访和写作的技巧,现学现用,采写能力提升很快。一天,杨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说,下县走一圈吧。开心地答应后,他说,把两个实习生一起带上。本来一个人下县采访就是第一次,内心都还有一些忐忑,还要带实习生,顿时觉得有点心慌。杨老师肯定看出了我的担忧,他把要去的县和采访内容大致讲了一下,又说了一下采访中让实习生做些什么。听了这些,我的心才稳当了一点,知道怎么去做了。一路上,遇到问题就电话咨询杨老师,边学边做,倒也还算顺利。同行的两个实习生都是在读的大学生,是两个可爱的女生,我们合作得很愉快,那一次采访之行成了我记者生涯里难忘的美好经历。

十二年的时间,关于杨老师有太多的记忆,往事一点一滴,有些还清晰,有些已模糊,但是随时回想,它们又会从记忆里浮现出来,仿佛陈年酒酿,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不在,却历久弥香,耐人回味。

后来,因为身体的原因,杨老师搬离了康定。我也从记者调到了编辑的岗位,偶然一天,在办公室里听到一位同事在指导新来的记者,告诉她这个题材应该怎样去采访,怎样去写,恍惚间,我好像看见了当年的自己,正拿着笔,在采访本上,沙沙地记着杨老师的话……

杨老师走了,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逝者如斯,我想如果有另一个世界的话,杨老师一定在那里随性的生活着,在一所面朝大海的房子里,读书,写字,任风吹扬起一头飘逸的长发……

走着,走着,雨慢慢停了,抬头一看,好像经过雨水的洗涤,一片片柳叶更绿更葱郁了,在雨后清新的空气里,深呼吸,整个人都觉得清爽而精神了。


  • 上一篇:我州美术七十年的发展历程
  • 下一篇:甲根坝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xkbrw/73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