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得荣民间歌舞

甘孜日报    2018年08月31日

◎摘自《得荣县志》

得荣县藏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朴实优美、雄劲有力,包含着浓厚的高原气息和人情风味。

人类的舞蹈艺术是在多样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的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得荣县的民族民间舞蹈正是这样。它不仅是社会发展及民族文化发展的产物和民族传统的精神反映,而且也体现了民族的兴衰,包含着民族的历史。音乐往往伴随着舞蹈,旋律优美动听,曲调高雅。这样,边歌边舞,使舞姿更加端庄典雅、舒展奔放、潇洒自然。

(一)弦子

藏语叫“谐”,即歌舞之意。这种民间歌舞形式在康巴地区(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和青海省果洛等地)广泛流传,而本县广大藏族群众更是喜爱。“弦子”以其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多彩的曲调深得藏族人民的青睐。

弦子始于何年,众说不一。有人以敦煌莫高窟第159窟《张仪潮出行图》等壁画中有似弦子的舞蹈动作,和弦子词中有歌颂公元779年建造藏民族的桑耶寺为依据,断言弦子已有一千年的历史;也有的人以弦子歌词属“谐体”结构的民歌形式,同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情歌相似为依据,认为最早的弦子词出自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情歌,并得出它可能是现在弦子词雏形的结论;还有人根据巴塘一首老弦子词——“里里甲英”中,有歌颂明朝万历年间纳西族部落首领司郎绕登之妻的内容,认为弦子的历史只有三四百年。此外,在巴塘历史上,人们将藏语“谐”字,视为贬义词,“谐”含有“冷落”、“衰没”之意,故忌讳之,进而加以限制(通常禁止在民间隆重集会时跳这种舞蹈)。还有的说,弦子是热巴艺人的传授而发展起来的,得出“弦子”的兴起和发展只有二三百年历史,总之均有待考证。

“弦子”舞曲多为二至四乐句的分节形式,歌词为四句一首,每句为六个音节。有的在曲首、曲中及尾部并有衬词、衬句或衬段,这类词可以填入不同的曲调。还有一类固定词曲的弦子,其歌词为六至八个音节一句,二至四句为一段,多段体问答式或叙述式歌曲,人们称之“古玛”(意为杂曲)。

“弦子”旋律的常见调式为羽调式、徵调式和商调式,拍子通常以2∕4居多。跳“弦子”时,都是由领舞者拉奏弦胡(类似于二胡的一种拉奏乐器),边奏边歌边舞,后面男女列队相随。其曲调优美动听,其舞姿或典雅端庄,或舒展奔放,词句艳丽而富有诗意,颇具浓郁的乡土气息。

(二)锅庄

藏语叫“卓”或“果卓”,意为圆圈舞。这是最广泛地流行于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

据西藏《拉达克王系》一书所记载,远在吐蕃王国兴起的德晓王时期,藏区的“卓”就已经发展起来。经过一千年的演变流传和发展,现在已成为藏民族家喻户晓、男女老幼无人不会的群众自娱性舞蹈。

“卓”的歌词一般以二至四句为一段,每句多事8个音节,通常每首为三段歌词。“卓”的曲式大体上是二至四乐句的分节歌,其拍子多数为2∕4。此外,还有3∕4、6∕8等较为复杂的节拍。旋律的常见调式为羽调式和商调式。表演“卓”时,先由领舞者领唱起舞,男女分开列队相随,由慢渐快,最后以快速结束。

根据传统习惯,表演时唱词舞曲均需一定程序,不能随意。以乡城锅庄为例:一唱(欢聚之意),二唱(祈祷),三唱(赞颂),四唱(逗趣),五唱(婚嫁),六唱(颂佛法)。本县演唱程序大致与乡城相同。

县内锅庄,舞姿古朴凝重,搭臂连歌,重在脚下的动作变化,但与甘孜州北路各县锅庄的粗犷奔放,东路丹巴锅庄的古朴潇洒,变化多端的队形有所不同。

得荣县1986年搜集、整理、保存在《甘孜藏族自治州资料卷》的舞蹈有“卓”舞,如《西交嘎洛》、《果卓羌》、《谢娃》、《冲谐》;“谐”有《沙西布木里沙卡热》、《崩拉麦朵冲》、《学羌》等8个舞蹈。

1990年,在得荣县曲雅贡乡挖掘“歌庄”舞蹈(九步舞)则是以小九步为一小节,综汇为大九节的舞步,给人以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态感,动作古朴、沉雄。以周而复始的圆圈队表演,有如一种向心力,又代表吉祥和昌盛,也是甘孜州独具特色的锅庄舞蹈。

(三)学羌

学羌意为一起跳,它是流行于得荣县子庚乡一带的民间自娱性歌舞,也是当地民众最乐意参加的一种舞蹈形式。学羌舞蹈风格及音乐色彩别致,与甘孜州藏族舞蹈风韵不尽相同。据传,该舞蹈是从云南中甸一带流传而来的,当地人声称为“纳西”时代的舞蹈。据《滇云历年传》记载,晚明纳西人极盛一时,曾一度统治中甸、巴塘、理塘一带地区。得荣旧属巴塘管辖,民间言传的学羌是否为明代后期的纳西族舞蹈,有待进一步考证。

学羌作为一种民俗性舞蹈,它与民众的民俗活动时紧密相连的,但凡节日、集会,村村寨寨,老幼欢聚一堂,跳起学羌以示和谐、吉祥。特别是秋收之夜,人们点燃熊熊的篝火,相聚在其周围,跳起学羌,尽情欢唱。据说,以前在举行学羌活动时,还要加进“跳火堆”的游戏,可见学羌这一舞蹈形式与民众的游乐嬉耍也是连在一起的。

学羌舞蹈刚劲有力而古朴大方,其动作特点是在于脚下的踏跺组合。舞蹈中常见的行进式踏点,可谓下步有力,踏脚轻脆,当舞者俯身而变化踏点后,这一动作则又显得柔韧、洒脱。此外,那多见的跺脚与踏脚动作相结合,则创造出学羌舞独特的韵味。

学羌舞曲调较单一,其旋律结尾处多以不稳定的角音为主,每段曲子旋律结束后,伴以舞者的踏点儿填补空白,给不稳定的余音造成稳定的结尾,使学羌这一旋律单一的舞曲充满生机。


  • 上一篇:车过理塘
  • 下一篇:唐卡与《格萨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