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炉城往事》——茶路 (二)

甘孜日报    2017年06月23日

    ■肖宵

    道路是人类迁徙和交流的生命线,道路的历史往往串缀着的经济和商贸发展,古道的形成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不同的本质,如果说“丝绸之路”是因贸易丝绸而得名,那么茶马古道就应当是古代以茶叶、马匹贸易为媒介的交通道路。但是或许最初开拓古道的人们也未曾想过,川藏茶马古道在历经数百年后会在特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大型商贸交通体系,成为汉、藏及其他民族浓厚传统友谊的见证,而古道上最重要的中转站——打箭炉,从元朝时期的弹丸小村,逐渐发展成为民国时期世界文明的多元文化汇集之地。

    世上的路是相连着的,若来来回回地走永远都不会找到尽头。蜿蜒的线条在大地上勾勒出人类活动的足迹,在茶马古道上,先人们早已播撒下生命的种子,等待着它生根发芽。

    雅安,古称雅州,这块川西平原边缘上的土地,因为连年阴雨气候温润,造就了一片适合茶树生长的沃土。汉代时候道士吴理真就曾在蒙顶五峰间种植了7棵茶树,成就了雅安中国茶文化发祥地的美誉,千百年来,在这里生活着的人们几乎都和茶叶脱不开干系。

    宋朝时候茶马互市的兴盛,使得雅安和周边城镇成为藏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的起点,这片中原文化熏陶多年的土地变得和藏区紧密相连。而元朝之时,马背上的蒙古人征服了中国,茶马互市随之沉寂,而藏茶却因此走向了更远的西方。

    据传,成吉思汗去世后,由其第三子窝阔台继位,窝阔台将甘肃、青海及原西夏属区封给他的二子阔端,阔端将藏茶引入蒙军的金戈铁马,将藏茶带到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直到今天,从中国运去的砖茶仍然是中西亚最为认可的正品“茶”。

    元朝因战乱而停止了90年的茶马交易,番民养马之风已衰,加上民间以茶易土特产成习,故明代的官方茶、马交易难以持久。据记载,“明永乐七年,政府用8万斤茶换取70余匹瘦马后,碉门茶马交易停顿。”

    马匹的交易逐渐消失,边茶则成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交易货物。明朝政权将从雅安经碉门(天全)到打箭炉作为川藏交通的主线,据《天全县志?茶路》记载:边茶西运路线,沿旧路西行至紫石关后,改行小渔溪、南坝子,翻竹岗山,经水獭坪、前碉至两河口过河,过长河坝,越门坎山、马鞍山,经纳西沟、鱼通河,抵杂道长官司,再沿河上至冷竹关、黄草坪,在大岗合黎州至康定大路。

    由于这条道路艰险重重,特别是路途中将翻越海拔由500米激增到3400米的万仞绝壁——二郎山,因此到了清代,经由天全的近路逐渐被另一条距离虽远,但安全性较高的道路所代替。

    在今日不足三米,密布花岗石板的古道遗迹上,可以轻易的分析出这条所谓官道骡马不易通过,这条路分明就是供人步行之路。当年的茶砖,竟是靠在人们的背上,一步步走向打箭炉,其间的艰辛可想而知。

    要让制好的茶叶保质保量翻越千山万水,包装不仅要严实,而且要适合人力背驼。

    “脚下一双鞋爪子、背上一个背夹子,手里捏着丁拐子”,这首流传至今的民谣是从事茶包背运的脚夫们真实的写照。几百年间在古道上往来不绝的脚夫们俗称“背子”或“背二哥”,他们所使用的背架子是木制的架子,用于固定茶包和随身携带的物品,架子上固定一对较宽的背带。丁拐子是一根长65-70厘米的“丁”字形拐杖,用硬杂木做成。丁拐子的横木上有一个槽。行走时当作拐杖,辅助用力。当行走二、三百米后,将丁拐子的下端固定在土或石缝中,再将背架子的下部横梁放在丁拐子横木的槽内作短暂休息。

    每个“背子”背茶7-10包,重约112-176斤,少数人可背15-18包。如此沉重的茶包让背夫们不堪重负,每日最多前行十余公里,大部分背夫只能背运古道中的一段路程,能从雅安直接背茶至打箭炉者寥寥无几,至今仍清晰可见的丁拐子插出的拐窝见证着这一路的辛劳。

    一路走来,背夫们经过了雅安城内天增公、孚和等茶号日益扩大的地盘,见证了当年从乐山洪雅迁居到荥经县的姜氏茶人,从贩茶到创立享誉康藏的“仁真杜吉”品牌边茶的过程。在天全,当年用于烘干茶叶的石炕头,不知烘干了多少条背夫们身上受雨的茶叶。

    背夫们就是这样身背蕴含千万人辛苦的茶叶,怀揣着家人们的牵挂与希冀,一步一步走向打箭炉。这条崎岖异常的道路上高山遍布,激流无数,不知有多少背夫为了糊口而留下终身伤痛乃至付出生命,仅凭想像,我们根本无从知晓他们弯曲矮小的身躯,在数百年间是如何让这川藏物资通道屹立不倒。

    背夫们远涉崇山峻岭,目的地便是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新兴物资集散地——打箭炉。虽远离茶叶生产地,但炉城同样因茶而盛。早在茶马互市时期,这里便有着零星的茶叶交易,到了明清,这里渐渐成为了藏区茶叶的集散中心。

    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清廷着手经营打箭炉。康熙四十年,清廷平定西炉叛乱之后,以经营边茶为主的汉藏贸易市场由雅州、碉门西移至打箭炉,以带动康藏商贸。清乾隆以后,边茶需求量大增。为保证对康藏地区的茶叶供应,自清中叶以后,将边茶供应定为“专岸”,即指定雅安、荥经、天全、名山、邛崃五县所产之茶只能在打箭炉行销康藏地区。

    此后,打箭炉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茶关。背夫们背上的茶包背到康定东关城门,要在官府的验茶站经过检查,确认茶店老板支付过茶税,才能进入城内,成为茶庄老板和藏商们进行交易的物资。

   虽然背夫们的旅程到达炉城已经结束,但茶叶却不会在这里长久停留,茶关之西便是广阔的藏区。在700多公里外的拉萨,人们期待着茶叶的到来。

  • 上一篇:行走与热爱:我的格萨尔情缘
  • 下一篇:丹巴莫斯卡格萨尔藏戏速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