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李白故乡行

甘孜日报    2024年04月08日

◎杨全富

去年寒假,因妻子所在学校还没有放假,于是,携儿子一起,从老家出发,驱车八百余里,来到绵阳。

夜晚,我和妻儿一起在绵阳街头漫无目的的行走。在火炬广场的一侧,有一座石壁,上面镌刻有李白所写的《梦游天姥送离别》这首诗。合着广场上舞者们播放的乐曲,我大声的诵读起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在音乐声中,还竟然有了那么一些意境。读罢诗歌,妻子或许是看出了我对李白诗歌的推崇之心,告诉我,李白故居离绵阳市区只有四十余里地,我们不妨去游玩一下。于是,我们三人现场决定,第二日前往李白故里,去感受一下那里的文化魅力。

第二日,天还没有大亮,我们便从绵阳出发,驾车向着李白故里驶去。我们走过平原,穿过丘陵,最后一头扎进大山里。对于一个常年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人而言,看到路旁莽莽苍苍的山岭时,心底深处忽然间莫名的激动起来,我想,这或许就是故土难离的缘故吧!远处,一座座山岭向我们扑来,山间,那些树木因为叶片早已“零落成泥碾作尘”,红瓦绿墙便显露了出来。一时间,在寂寥的冬日里,山间也就多了许多的生气。汽车绕过几道弯后,在一处山坳间,我们离开主路,向着一座小山脊旁驶去。远处的牌坊楼前,“青莲镇”三个大字忽然间闯进了我们的眼里。

青莲镇,位于江油南12公里处,因为李白在此居住生活过二十余年,因此,青莲镇成为闻名世界的李白故里。

其实,人们对李白故里,素有诸多争论。史书记载,李白曾经在湖北安陆居住十年,并在此地娶妻生子,因此也称为李白故里。为此,两地还因此互相指责,大打嘴巴仗,一时间,李白故里这个金字招牌扑朔迷离,不得已只好诉诸于国家有关仲裁机关。据专家考证,李白陇西人,生于西域碎叶城。而青莲镇和安陆都只是李白曾今居住生活过的地方。对于李白这位伟大的诗人而言,一生之中就注定了要过诗书世界、仗剑天涯和颠沛流离的生活,因此,只要是落脚之地,都应该称为故乡,而非故里,因此,青莲镇也只能算是诸多故乡中的一处而已。如果真的要以故里命名,我以为故里应为出生之地。青莲和安陆只是李白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都不能称作“故里”,只能是“故乡”。为此,何必去争。如有人问起,皆言李白故乡,岂不是皆大欢喜的一件事么。他们只需要去努力保护好这项历史文化遗产,已是对社会文化事业的莫大贡献。在这以后,只要是发掘整理保护得当,以一种主线作为引领,对提高当地的知名度会有积极的作用。所以,这种只图虚名、毫无意义的争论,不争也罢。因此,当我初次踏脚此地的时候,我的心底早已将故里二字隐去,代之而来的是“故乡”。

当我们到达这里后,在李白博物馆旁的停车场停好车,妻儿和我简短的商议后,决定先实地浏览李白“故里”,再品尝江油的美食肥肠。在金樽广场旁,我们怀着崇敬的心购买了门票。走上一段石阶,眼前就是一处平台。平台前有大大小小的石碑矗立在平台中央。远处的山石上镌刻有“太白碑林”四个金色大字。在广场左有首碑园的简介。它由圆柱碑、地碑和圆形碑组成。其中圆柱碑十三座,地碑十三块。从远处观望,犹如一把打开的折扇。碑文为毛泽东、周恩来、启功先生等书写,内容有《忆秦娥》、《〈早发白帝城〉李白名篇佳作。再往前行,为巨型碑,全长78米,高7米。上有古蜀国五丁开山的传说,及李白的三首诗歌,分别为毛泽东主席、祝枝山和徐渭所书。

在碑林旁,有一湾荷塘,由于时值冬日,荷塘里荷叶早已枯萎,有的随风飘落在淤泥之中,只留下瘦硬的杆还笔直的挺立在那里。而一些莲蓬还挂在枝端,一起将头颅低下。那些莲子也早已跌入池塘之中,沉入水底。我想,它们已在软软的淤泥上躺下了吧。看着池塘之中的这些莲蓬,忽然间想起金庸笔下刁钻可爱的黄蓉来,当黄蓉与郭靖求段王爷医治铁砂掌之伤时,遭到段王爷手下渔樵耕读的阻拦。当书生出上联“风摆棕榈,千手佛摇折叠扇。”机智的黄蓉随即对曰“霜凋荷叶,独脚鬼戴逍遥巾”。今面对满池的莲蓬,忽然感觉还真正的对上了景,不禁莞尔。

拾阶而上,路旁有钻天的毛竹。行不多时,一座红亭忽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红亭为典型的仿唐建筑。在唐代,亭子是盖在路旁或花园里供人休息用的建筑物,面积较小,大多只有顶,没有墙。用来点缀园林景观的一种园林小品。李白曾作诗赞曰“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因此,该亭得名沉香亭。据史料记载,天宝年间,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沉香亭畔赏牡丹花时,兴之所至,急招李白进宫为贵妃作诗。李白随意朦胧之间一挥而就,写下千古名篇《清平调》三首。诗中李白借用“名花”“赵飞燕”“巫山女神”和“瑶台仙子”做比,衬托了贵妃的芳华绝代,也让其美貌千古传颂。站在亭台底,手护栏杆,不由得让人发思古之幽情,眼前仿佛闪现出杨贵妃的绝世容颜和李太白狂放不羁的样子。

从这里往下,为“邀月台”。在一处宽约十余米,长约四五米的平台上,一尊高约两米的塑像矗立其间。整个塑像群由一弯明月及一尊人物塑像构成。人物塑像头戴纶巾,右手放置在后腰处,左手握着一樽酒杯,对空举杯,仿佛邀约长空中的圆月共饮杯中的美酒。在雕像的底座前,镌刻有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充满孤独、惆怅又满怀信心、憧憬美好时光的绝美诗篇,将诗仙李白一生中对明月与酒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也使得后世之人对李白的豪放品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站在雕像前,抬头仰望,石阶的尽头有巍峨高耸的楼宇,为仿唐古建筑群——太白楼。在翠竹的掩映之下,似古塔巍然耸立。拾阶而上,站在太白楼下,抬头仰望,才能真切的感受到它的雄奇与伟岸。整栋楼高33米,共三层半,为重檐叠加,顶端尖状的塔楼建筑。从整体而言,具有浓郁的唐代风格,整座楼宇既充满了雍容华贵之感,更有着古朴典雅之态。太白楼前,为几十平方米的平台,平台旁建有廊桥,还有一座寓意鲲鹏的大鹏亭。太白楼为整个建筑群体中的制高点,旁有一米宽的台阶。台阶旁,翠竹遮天蔽日,林间鸟声阵阵。曲径通幽处,眼前忽然间开阔了许多,在林间的空地处,有圆形的坟茔,为李白胞妹李圆月之墓,坟茔顶端长满了翠竹。“登楼巳销魂,剧堪怜粉竹芳丛、蒲花古井;邀月当酌酒,莫辜负红岩夜雨、漫波斜阳。”等字体各具特色。在这一座墓前,有池塘一口,并有白鹅在其间嬉戏。池塘旁,垂柳瘦硬的枝条随风摇曳,一幅恬静的画面扑面而来。站在这里,我凝望着那一座圆圆的坟茔。我想,也正是有李圆月代兄行孝的壮举,才有了李太白名垂千古、四海皆知的成就。从这里下去,转过一大片竹林,眼前忽然出现几座具有唐代建筑风格的农舍,在农舍中央,有洗墨池,传说是李白兄妹题诗写字后涮洗笔砚处。池水丰盈,绿中带黑,酷似墨染。池底有泉水冒出,时而有水泡浮起,状如蒲花,故又名蒲花井。

再往下,绕过几道竹林,眼前豁然开朗,一座以瓦片覆顶的房屋忽然间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里就是李白故居陇西院。陇西院居青莲场天宝山麓,背靠一座小山坡上。房前屋后林木葱茏,红墙高耸,整体观望有庙宇宅院的感觉。中门上有竖着的匾额,用彩色的瓷片镶嵌而成“陇西院”三个大字,大字四周有九条浮雕蟠龙护卫。中门的上联写有:“弟妹墓犹存莫谓仙人空浪迹;艺文志可考由来此地是故居。”中门的下联写有:“旧是谪仙栖隐处;恍闻昔日读书声。”从中门进去,需拾阶而上。当走过这一段石阶路后,眼前展现出一处宽阔的场院来。场院右侧有巨大的石碑,镌刻有陇西院记,从中可以知道陇西院是因为李白祖籍陇西而得名。陇西院初建于唐,再建于宋淳化年间,明朝毁于兵火。清乾隆五十三年重建,清光绪二十二年又增修四殿。游览其间,让人仿如隔世,一股文人的气息扑面而来。在大殿的中央,供奉有李白先祖的塑像,其中就有李姓始祖之一为皋陶氏。据《尚书》记载,皋陶氏在尧时为大理,执掌刑律教化,为唐尧盛世的治世能臣。游人们来到这里,皆双手合十,跪拜在蒲团之上。

在陇西院内,有李白父母、李圆月及李白的蜡像,站在蜡像面前,我们不禁感慨万千。一代诗仙是如此的平凡,又是如此的伟大,这平凡和伟大其实早就刻在了他们的骨子里。窗外鸟鸣声声,牧童骑着黄牛引吭高歌,这些声音有着无限的引力。然而,李白不为所动,潜心学习,终成为“开元一遇成何事,留得千秋万古名”的诗仙。

在这里,虽然,你很难将太白楼的雄奇与伟岸拍摄下来,然而你完全可以一览众山小。远处,雾气在眼前弥漫开来,平原早已被遮掩得严严实实的。而那些丘陵却愈加的显现出来,起起伏伏,就像是兽的脊背似的,一座连着一座,向着遥远的天际奔去。如此美景,再想到脚踏李白的故土,虽然不能写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美诗句,然而那一份豪情却早已在心底弥漫开来。于是,也胡诌了一句“李白故里行,激情心中涌”,虽然有煞风景,不过也算是自己内心的真实写照,于是乎,就记录在了游记的最后。


  • 上一篇:越走越荒凉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98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