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穷养儿,富养女

甘孜日报    2024年01月24日

◎王朝书

今天,小琴又对先生我们说,放假了,真麻烦。孩子们宅在家,不好管。

小琴的话,让我想起,回村后所看到的。村里孩子的长相,是先生我们首先惊艳的。小时,我的伙伴们大多肤色黑,灰头灰脸的。可如今,村里孩子全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男孩显得帅气,女孩则美丽。其中,我堂姐的小儿子,一个00后,先生觉得他的长相简直就是电影明星的脸谱。比之胡歌也不逊色。因为他的长相,先生甚至鼓励他报考电影学院,走明星的道路。

孩子们外貌的变化,和村里人收入相关。退耕还林后,村里的土地只够50岁及以上的老人耕种。其余人,以打工、做生意或运输业为主要生活来源。人们经济收入明显比我在村里时增加了。有了钱,孩子们自然穿得体面。加之很少到地里劳作被太阳暴晒,他们的皮肤白皙了。

如今,从外表上,很难将村里孩子和城里孩子区别开。因为,人们尽量在物质上缩短着和城里孩子的差别。先生我们回村后,看到现在的孩子,吃的、穿的、玩的都和城里孩子不差一二。尤其,女孩子,被家人尽力地娇养着。如堂兄的幺女、萍姐的孙女、小孃的孙女。堂兄的幺女不爱吃饭,喜欢吃巧克力。堂嫂就顺着她的口味,以巧克力为主粮来喂养她。如此,喂养了两三年。萍姐的孙女,吃饺子只吃皮,不吃馅。萍姐就将饺子馅给她咬掉,剩下饺子皮喂她。小孃的孙女,假期回家,即使将牛奶没喝完就倒了,小孃也不会骂她。

村里人这样养孩子,和我记忆里,完全不同。

过去,村里的习惯是儿女都穷养。因为穷,为了养家糊口,不管儿子还是女儿,三岁之后,就没有闲着的,开始做力所能及的活计。有的,甚至做超出年龄段的农活。比如,我儿时的伙伴冬儿,在她母亲去世后,不仅要割猪草喂猪、做家务,还要像大人一样,上山砍柴。那时,她仅十二岁。在小板场村,女孩子做的活计种类比男孩子多。不仅田间地头的要会,还要做灶上的及手上的活计。人们培养女孩子的方向是下得了地、进得了厨、做得了衣。这样的培养,针对每一个女孩。只要有时间在家里,父母必然让她学习种地、做饭、喂猪、剪鞋样等。大人认定,只有三样都精通,才能嫁个好人家且出嫁后不会受到婆婆的刁难。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衣服不用缝了,地不用种了,厨房也不用进了,孩子怎么养,村里人似乎不知道。听小琴讲,人们不知从何时起接受了当下社会的一个观点,“富养女”。小琴说,网络上,明星李某,她的女儿全身被名牌包裹。家里一个月的生活费高达几十万。冰箱里塞满了山珍海味。村里人尽管没有那么多钱,可也尽自己的全力去养孩子。

晚上散步,我对先生说,如今,村里人这样养孩子,无意中让女孩认定了自己生来就不是承担责任的,是为了享受的。

先生说,不管过去的“穷养”还是现在的“富养”,都不是将女人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而对待的。“穷养”或“富养”,都是为了增加女人的附加值,都抹杀了女人的独立性。如何让女人与男人,成为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物品,才是教育应该的方向。


  • 上一篇:灯花之美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96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