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在硕曲河畔行吟 ——浅谈夏坝丁真及其作品

甘孜日报    2023年12月08日

◎四郎彭

几年前我就有过这样的想法,想谈谈夏坝丁真老师和他的作品。不过,一来我的文字过于粗浅,写出来让人贻笑大方。二来我又没有评论家那样独到的见解,恐会螳臂当辙。因此,迟迟不敢动笔。直到几天前,我在成都的一个公园偶遇一位老人,在读一本《漫游香巴拉》,于是上前搭话。闲谈之中得知他不久便要动身前往西藏旅游,会途经乡城。他在一家书店遇见了这本书,翻了几页便被乡城独特的文化圈粉。他说,他一定要在乡城多待一段时间,去看看书中所写的地方,感受当地的文化,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夏坝丁真。

我颇有感触,于是以一个乡城人、一个乡城本土从文学新人的身份,我应说上几句。从乡城文化传播的方面来说,夏坝丁真无疑是成功的。我读初中时,在我同班的学生中就有四五个人因为看了他的书而了解到自己家乡的历史与传说。

作家与家乡的关系是最紧密的一种关系。家乡养育了作家和他的文字,而作家赋予了家乡文字上的形象和意识里的形态。提到夏坝丁真的文字,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家乡乡城。是乡城的土地养育了作家夏坝丁真,是乡城的文化滋润了他的文字。这时候,我们不禁要问:这片土地如何影响了他的创作?对于夏坝丁真而言,他的家乡——乡城,这片神秘而丰富的土地,无疑为他的作品注入了独特的文化色彩和深厚的情感基础。

乡城,位于甘孜州南部,被誉为“中国白藏房之乡”。这里不仅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乡城人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都为这片土地赋予了独特的魅力。而这种魅力,无疑对夏坝丁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和他的故乡不正是如此吗?他的作品,如《故乡》等,无不透露着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而这种眷恋,正是源于他对故乡——绍兴的深厚感情。绍兴的古镇、小桥、流水以及浓郁的酒文化都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最初认识夏坝丁真的文字,是通过他的作品《穿越佛珠峡的回响》。那时我正在县中学读书,偶然在图书馆发现了这本书。书籍封面上的一行字,更是如磁铁般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是一首首来自故乡土地的歌。”翻开这本书,看到作家格绒追美为本书写的序《贴近故乡的土地深情歌唱》,再次点燃了我。我用一个星期的课余时间看完了这本书,我认为这一个星期我是行走在故乡土地上的“游子”。这段时间里,我见证了骑在历史浪尖上的布根统领的辉煌、走过了降神师梦钦绕的神奇经历、领略了天堂般的巴姆七湖美景、遇见了远嫁的措姆和还俗的邓珠……

我和夏坝丁真最早是通过微信认识的。那是在乡城县作家协会的群聊里,我主动加了他的微信。在聊天中得知他也关注着我的写作——我曾在乡城县融媒体的公众号里发过几篇文章,而他是负责人。此后,我们一直通过微信保持着联系。

初见夏坝丁真是在一次座谈会上,我和几位乡城本土的作家都是在那次会上相识的。在会上夏坝丁真为新书《大地悲歌》作了详细的介绍,临走还送了我一本。其实早在之前,我就已经拜读过了。

《大地悲歌》这本书,我想每个乡城人都能与之产生共鸣。第一次读这本书我是把它当成一本小说在读,或许很多人会奇怪,这本来就是一篇小说嘛。其实,这本书是小说却不止于小说,它甚至可以算得上是一部乡城的民俗文化著作。夏坝丁真由于自身工作与个人爱好之因,长期在乡城浓厚的文化中穿梭,这也让他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乡城味道。

《大地悲歌》除了将小说与民俗历史文化融合外,还成功塑造了一个“真正”的人。小说没有像大多作品一样只停留在“好人与坏人”的塑造上,而是塑造了一个复杂、多变、多面的人物。他就是主人公“尼玛”,他是胆小、迷茫、虚伪、贪婪的,但同时也是勇敢、智慧的。其实,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人。主人公最后的结局还是比较悲惨的,在目睹妻子的背叛后,在与“奸夫”的对抗中死去,死后变成了一个“真”。

以前看夏坝丁真老师的作品和认识他之后看他的作品是两种不同的感受。不认识他看他的作品,脑海中他的形象随着他的文字变个不停,认识了他之后看他的作品,他的形象自然是固定的,只有他的情感与思想随着文字变化。

夏坝丁真的文字间,充满了神性、诗意与哲理。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他对乡城的热爱,这种热爱,有时很直接,有时又并非直接言明,而是通过对环境细腻的描绘或人物情感的流露来表达。他将对乡城这片土地的热爱,深深烙印在了他的文字上。

他通过文字,将乡城的历史、文化、宗教等元素生动地呈现了出来。使读者在享受阅读的快感时,又能够深入了解这片土地。透过夏坝丁真的眼睛,能在硕曲河畔看到生命的灵性,能从古老的白藏房中看到乡城人的淳朴、善良、智慧、软弱、果敢等。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乡城的文学便开始迸发出蓬勃的生机。从益希单增到格绒追美、洼西、蒋秀英,再到夏坝丁真、郎加、热龚东灯,以及新一代的宗尕降初、洛桑南迦、洛绒尼玛、藏格等人。我从小就听老人讲过,在乡城的土地上流淌了千年的“定曲”“玛依”“硕曲”三兄弟,曾经想要横渡汹涌的牦牛河,可惜没能成功。但我想,乡城的文化,尤其是乡城的文学持续发展下去,这“三兄弟”所滋养的文字定然能够横渡牦牛河,汇入广阔的大海。


  • 上一篇:模糊的肖像
  • 下一篇:《中国新闻奖作品选(2022年度·第33届)》出版发行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95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