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全国文化记者赞叹大美运河

甘孜日报    2023年04月14日

采风大运河镇江段、扬州段

◎冯圆芳 艾培 钱飞 薛城

4月8日午后,近两百名来自全国各大报纸副刊的编辑记者自南京出发,踏上为期一周的大运河江苏段寻访之旅。“行走大江大河 书写水韵江苏”百名文化记者江苏行采访活动的首站,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坐落于“江河交汇处”的镇江。

副刊人如何“打开”大运河?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交汇点首页编辑部副主任、“文博达人”王宏伟,被副刊同仁们cue做导游。

“镇江的历史要从孙权说起,赤壁之战那年也就是公元208年,孙权把他的团队从苏州带到镇江,建了铁瓮城,那一年是镇江建城的开始。”

“历史上大运河和长江在镇江共有5处交汇口,分别是大京口,小京口,甘露口,丹徒口,谏壁口,这就要求我们在看镇江这座城市的时候,把它放到和大运河、长江的关系里头看。”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国人的船队从广州一带出发,一路沿海打过来,清政府却并不care,觉得反正进入不了她的腹地,但是当英国军舰沿着长江占领了镇江,清廷的整个漕运线路就被掐断了,清政府马上就撑不住了,只能被迫求和,这才有了《南京条约》——足以说明镇江地理位置的重要。”

面对一条流淌千年的大运河,除了做导游,多才多艺的副刊人还有更多“花式打开”方式。台州日报副总编辑赵宗彪随身揣着画夹,心动处流连驻足,只消草草几笔,眼前之景便汇着心中之情,汩汩流淌于笔端。

“这是我第二次到镇江,感觉到古城之美。这个美,有两层含义,一是历史人文之美,多少历史故事、多少美妙诗文,都同镇江密切联系在一起。二是地理风物之美,让我停不下画笔。下午游金山,晚上游西津古渡,我都画下了速写,只是不能表达眼前美景之万一。以后有机会,还会再游镇江!”

春风沉醉的夜晚,一行人来到西津渡。西津渡形成于三国时代,曾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漕运枢纽,是三国以来长江运河交汇的渡口文化见证。这里保存着自唐朝以来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成片的传统民居,是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渡历史街区。

王宏伟继续身兼导游:北宋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55岁再次拜相,坐船过长江到达扬州后,在回首金山和西津渡口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泊船瓜洲》。

“当时江面远比现在宽阔,风高浪急,潮水奔腾,著名的金山还在长江以内,是西津渡与扬州瓜洲渡的中转站和避风处,因此‘西津渡—金山—瓜洲渡’就成为当时过江的主要通道,不论高官巨贾、文人墨客、平头百姓,但凡过江就要在西津渡盘桓……”

走在西津渡历史街区,如同走进了时光隧道:

昭关石塔是中国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喇嘛式过街石塔,建于元代,通高5米;

清咸丰年间所建的观音洞,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

紫阳洞供奉的紫阳君即北宋道教金丹派著名人物张伯瑞,传说明正德皇帝朱厚照曾临幸此地;

太平天国新城城墙遗址是1853年太平天国军队占领镇江后修筑而成,原长3公里多,现残存40余米……

“印象最深的是待渡亭,亭里仿佛坐着古人的影子,他们嬉戏聊天,说着闲话,等待着一艘渡船的到来。登上渡船,也许是回家,也许是到其他城市宦游,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方向。船缓缓地开进,又缓缓地开出,载满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待渡亭里,郑钦豪陷入遐想。

在西津渡古街,江苏省非遗泥塑(太平泥叫叫)代表性传承人周宝康的工作室里,长江日报周璐听到了周宝康用泥叫叫吹出的镇江“最美声音”。

“太平泥叫叫是我们镇江独特的民俗玩具,也是祈祷天下太平的吉祥之物。它源于南朝,传说可追溯到远古时代:为了纪念不幸死去的禹王麾下大将张渤,华山村的先民选取泥土,仿塑张王形像,然后用发簪钻上哨孔,晾干烧成,吹起来声音响亮清越。太平泥叫叫虽小,却是集民间智慧、风俗趣味为一体的历史文化产物,是民族的血脉、文化的基因,被国际友人赞为‘带来幸福的泥哨子’。”周宝康热情地向她介绍。

“从周宝康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江苏非遗人执着、坚守,和他们的与时俱进、开阔创新。他引用司空图《诗品》中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来诠释中国传统审美讲究含蓄的趣味原则;他强调今天的非遗传承‘不能只在技能上游走,更重要的是背后文化的力量’;他一点也不拘古泥古,对学生们跳出传统的大胆创造满怀欣赏,从他身上,我看到了非遗人最美好的样子。”周璐忍不住感叹。

游完西津渡,百名文化记者江苏行的首日行程就结束了。随身扛着长枪短炮和无人机的浙江余姚日报记者徐渭明,正在为自己没有拍下满意的西津渡航拍作品而遗憾。他决定,明早六点出发,一定在东方破晓之际,为西津渡留下最美的写真照。

4月9日,副刊人的脚步继续跟随大运河的波流——访镇江谏壁船闸,游扬州三湾公园,参观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一键打开了千年运河与江苏大地相生相伴的现代繁华图卷。

谏壁船闸位于镇江市京口区谏壁镇境内,地处长江与京杭运河这两条黄金水道的“十字”交汇口,是苏南运河上唯一直通长江的复线船闸。常年有苏、鲁、皖、沪、浙、鄂、川等13个省、市船舶通过,连续十余年船舶通过量超亿吨,2021年度船舶通过量首破2亿吨。

站在京杭运河畔,一艘艘巍峨的货船推开运河的波浪平稳驶来。编辑记者们抵达这里时,恰好遇上一天中运河与长江水位齐平的时刻。无需开闸放闸和等待通行,现代版的“舳舻转粟三千里”在眼前上演,“水运江苏”的勃勃生机,让人惊叹一条运河通古达今、河济天下的神奇伟力。

“长江与大运河是中国内河第一和第二大黄金水道,因此这座‘江南第一闸’可以说是江河交汇支撑长三角崛起为世界经济重要板块的一个缩影。水运运量大、排放低、运费省,对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前人们常说‘大运河上漂来紫禁城’,今天我们可以说,长江和大运河共同托举着长三角板块。”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交汇点首页编辑部副主任、“文博达人”王宏伟又做起了“导游”。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原副社长、温州日报原副总编辑瞿冬生观察到,沿长江自北而来的货船90%都载有货物,导游介绍多为建材。船员们在货船上用花盆种植蔬菜的场景让他心中一动,随即写下《镇江二首之一·谏壁船闸》:“举目江河逐浪行,南来货重利民生。谁知船客餐风苦,唯愿悠然见晏清。”

“大运河是生命之河,自古流淌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运河上来来往往的船只不仅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而奔波,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瞿冬生说。参观丹阳眼镜城时,瞿冬生更吓了一跳:这座“眼镜之都”是世界上最大的镜片生产基地,年产镜片4亿多副,占世界的40%。“温州的眼镜产业也曾经比较发达,希望温州能与丹阳同频共振、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这一次到江苏走大运河,作为江南人我忍不住再次感慨:没有大运河,就没有今天江南的繁华。”来自浙江台州的作家王寒说。

同样让王寒感受深刻的,是大运河塑造了华夏大地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王寒的祖辈在“永嘉之乱”后自北方迁往南方,当时,北方流民中一半以上都是从西津渡登岸。“衣冠南渡”直接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经济文化,“原先我们南方人吃面的很少,‘永嘉南渡’后,很多南方人也爱上了面条。我们台州的语言里至今保留着很多中原词汇,比如把饺子类的面食叫‘扁食’,把筷子称作‘箸’。”

午后,风光旖旎、游人如织的扬州运河三湾风景区,向人们无声诉说着生态修复、旧貌换新颜的运河新篇。

扬州运河三湾段是古代扬州城南的水陆门户,也是古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水工遗址。明万历年间,扬州知府将原本近200米长的运河直道,改造成1800米的“几”字弯道,是为“三湾”,以此蓄积河水、减缓水流,保障船运安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扬州城区南部的古运河沿岸被规划为工业区,造成水质恶化、河道淤浅。2015年三湾生态修复工程启动,三湾片区在督察整改和生态修复期间,累计关停搬迁工业企业89家,退耕及修复湿地680亩。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考察期间,在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听取了大运河沿线环境整治、生态修复及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等情况介绍后指出,“扬州是个好地方,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是国家重要历史文化名城。”

比起三湾,被誉为“一本中国大运河的百科全书”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更让全国副刊记者编辑们觉得“意犹未尽”:“时间太赶了,这个博物馆值得花一天仔细逛!”

中国大运河始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扬州开凿邗沟,2506年后,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于2021年6月16日正式开馆,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览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

从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的前世今生,到运河上的水利工程、漕运盐利、商业贸易、宗教信仰、饮食风物、戏曲诗词、舟船样式、市井生活,运河沿线的自然生态、运河如何与“一带一路”交汇……漫步中运博,值得人们驻足停留、凝眸欣赏或拍照定格的地方实在太多太多。如古代调节运河供水的蓄水工程“积水成柜”,从黄泗浦遗址出土的龙泉青瓷碎片,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提出测量水位的基准点“零点”,因运河畅通而迅速发展、并由运河转运至北京的临清贡砖、苏州贡砖……

站在VR体验馆里,“置身”运河之上,一路欣赏苏州宝带桥、无锡清名桥、扬州文峰塔、淮安水上立交、济宁南旺古镇、沧州白洋淀、京北白浮泉……芦苇遮蔽了头顶,映日荷花别样鲜艳,《火箭兵报》原高级编辑申荷亮忍不住就这样“乘着”运河,“游”了一遍又一遍。

“‘中运博’百闻不如一见,之前我以为不过是文字介绍+展品陈列,今天实地参观后才发现,自己的认识太肤浅了。这座博物馆是年轻的、现代的、科技的,外形令人震撼,内容也非常吸引人。除了从各个角度对运河‘面面观’,做到大而精,它还充分运用高科技讲好历史故事。我还注意到,这座博物馆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小朋友甚至是特意从北京赶来的游客。这说明,‘中运博’用丰富的内涵滋养着每一个想了解大运河前世今生的人。”工人日报年轻记者陶稳说。

趁着闭馆前的最后15分钟,四川南充日报记者郑钦豪终于如愿欣赏到了心心念念的“隋炀帝萧后冠”。这座精美绝伦的礼冠于2012年在扬州曹庄隋炀帝墓被发现。

“这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皇后礼冠。”郑钦豪反复强调了几个“最”。来到中运博却最想看皇后礼冠?郑钦豪笑着说,“别怪我打开大运河的方式太清奇,这次来江苏我更感觉到,大运河是一座神奇丰厚的宝库,你完全可以找到自己的角度去接近它!”



  • 上一篇:璇玑图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87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