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此心安处看安庆(下)

甘孜日报    2023年02月14日

◎楚江舒

从上海出发,沿G318线行驶520多公里,就抵达了安庆。在历史上,安庆曾是安徽的省会,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被誉为“安徽之源,长江咽喉”,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称。

在安庆枞阳门外的长江边上,有巍峨的迎江寺和雄伟的振风塔。寺院殿堂巍峨,十里开外就能睹其雄姿。振风塔始建于宋,重建于明,矗立寺中,挺拔秀丽,气势雄伟。

张英一生品学兼优,常年身居高位,在皇帝面前行走。他的履历、他走过的路,使他深深懂得,辅佐皇帝,为国担当,为民分忧,首先得从自家做起,从每一个家庭做起,从一桩桩一件件小事做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张英对家人家族的教育不仅以严著称,更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躬亲示范。

张英写给家人有《聪训斋语》,专门从立品、读书、养身、择友四个方面告诫教导家人后辈。他写道:“欲行忍让之道,先须从小事做起。”

在张英的言传身教下,次子张廷玉成为康熙朝进士,居官五十多年,历康、雍、乾三朝,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军机大臣,乾隆朝晋三等伯、加太保。张廷玉的长子和次子也官至内阁学士,四子官拜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

张英以他谦逊宽容、秉礼处世的家教家风,带出了为官清正、心系百姓的子孙后代,为世人称颂,给今人启示。今天,六尺巷的故事已广为传颂,成就了中华传统美德和优良家风的一篇大文章:“六尺巷”是一把人性修养的尺子,值得我们经常拿出来量一量;“六尺巷”是一种人生境界的隐喻,值得我们经常去走一走;常走“六尺巷”往事桩桩件件,走出的是高天白云,走出的是人生天地宽。

当年,张英在自家占理的前提下,没有以强凌弱,而是采取了和邻睦里,以仁爱待人的姿态,从而使两堵冷墙之间有了人性的温度。这不仅在当时,就是在今天也是很有启示的。这也是六尺巷一直能够保存下来,成为桐城县一处历史名胜的关键所在。

在安徽安庆,流传着这样说法:“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指的就是张英家庭。张英的儿子是大名鼎鼎的张廷玉。六尺巷在父辈那里宽了六尺,而在他的心胸中又宽了万丈,“心底无私天地宽”,无私的心胸因此坦荡而无垠。

在张家官运的背后是康雍乾三世,他们是清代有作为的皇帝,在有作为的皇帝身边溜须拍马,邀宠作奸是没有市场的,特别是雍正皇帝,为政不长,却厉行政改,一生勤于国政,“崇俭而不奢”“毫无土木声色之娱”。张家人低调屈身,也成自然。据载,张廷玉之子张若霭殿试得一甲第三名(探花),张廷玉跪求雍正换人,以留得名额给天下平民英才,因为张家已太多出人头地的机会了。雍正深为感动,将其子降级任用,可见张家谦卑公允之心昭昭可鉴日月。

张英60岁大寿时,他的夫人计划专门雇一个戏班子唱一场“堂会”,并设宴款待那些前来贺寿的亲朋好友。张英得知后,坚决不同意,他劝说夫人放弃这一计划,并用这笔钱做成了100件丝绵衣裤,施舍给行走在路上的穷人们。

安庆除却历史上这许多让人津津乐道之处,还在近代中国工业史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一席之地,被誉为近代中国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咸丰十一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又称“安庆军械所”),任用中国第一个耶鲁大学毕业生容闳,采购西方设备制造轮船、军械,在中国军事史上添了极为重要的一笔。安庆军械所是清末洋务运动最早官办的新式兵工厂、清政府创办最早的近代武器的军工作坊,是中国近代机械工业的开端。

当时安庆还云集了徐寿、华衡芳、李善兰等中国一流的科学家,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机动船和子弹、火药、枪炮。华蘅芳曾在此主持制造中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清末“维新运动”中,安徽巡抚邓华熙等人积极推动,安徽的第一座发电厂、第一座自来水厂、第一家电报局、第一个图书馆、第一所大学、第一张报纸都诞生在安庆。

如果说徽州文化是新安江上源的山区文化,淮河文化是淮河流域的平原文化,那皖江文化便是有山有水的文化,山水皆有名。安庆作为八百里皖江人文是最为璀璨的一段。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国文学史上极有价值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就出自安庆境内怀宁、潜山一带民间。《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怀宁、潜山一带)的一桩婚姻悲剧,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

安庆还是引领中国文坛二百余年的“桐城派”的故里。先有何唐、童自澄、方学渐等结社讲学,继有方以智、钱澄之等著名学者兴办学馆、传播学说、讲述文论,到清代康熙、乾隆之际,以方苞、刘大櫆为首,开始形成桐城文派。

他们主张文道合一,把唐宋八大家文章和程朱理学结合起来,行文讲求严谨凝练,在清代学术界自成一派,影响了不少人。这其中,就包括了日后与安庆一起被推上风口浪尖的曾国藩。曾国藩汉宋兼采,以“桐城诸老,气清体洁”“雄奇瑰玮之境尚少”,欲兼以“汉赋之气运之”(吴汝纶《与姚仲实》),承其源而稍异其流,使桐城派得以走向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道光、咸丰年间,时人就有“天下文章尽归桐城”之说。

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神话题材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上映,引起巨大反响,创造了当时票房的最高纪录。董永与七仙女的扮演者王少舫和严凤英家喻户晓,使得黄梅戏这一剧种再次达到巅峰,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1920年的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

传入安徽后,黄梅戏在安庆得到了长足发展。1790年,生于安庆、年仅16岁的天才艺人高朗亭随三庆班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八十大寿,唱腔甜润,身段柔美,表演惟妙惟肖,使人“忘其为假妇人”,三庆班因此成为京城最受欢迎的戏班之一。

后来潜山人程长庚以一出《文昭关》倾倒京城观众,以“高亢沉雄、大气磅礴”的唱腔,成为三庆班的新一代掌门人。任班主后,程长庚率三庆班对徽调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变革,为京剧的传播推广作出了杰出贡献。程长庚因此成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

从清末明初到现在,400年间戏剧安庆三次盛衰,如今已风光不再。但其文化底蕴还在,戏剧根基还在,也许百余年,也许五十年,也许更短,在安庆艺人的不断追求与创新中,会重塑戏剧安庆的又一次辉煌。

沿着318国道来到安庆,在这里会与长江首次交汇。江风拂面,安庆更加温润而安逸。这里古来富庶,自然不会亏待肠胃。皮薄、肉嫩、汤鲜的江毛水饺,简单质朴的“鸡汤泡炒米”,粘而不稠、油而不腻、香而可口的山粉圆子烧肉,还有迎江寺的素菜,对于离家的安庆人而言,都是无法舍弃的家乡味道。行走在安庆的江边与街头,如今随处可见的是舒适和安逸。

就像友人李克崎赠送给我的《国民公路G318》一书中,对安庆的概括:安庆,此心安处是吾乡。

万里长江此封喉,

吴楚分疆第一州。

父子宰辅六尺巷,

安庆归来身心祥。


  • 上一篇:越走越荒凉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86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