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剑门行

甘孜日报    2022年02月25日

   ◎彭家河

   如果说五百里蜀道就是一部三国的断代史,那么,剑门关便是其中最精美的华彩段落之一。

   剑门关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剑阁县境内的剑门山,是川陕公路上最重要的关隘。剑门山东西横亘百余公里,峻岭横空,危崖高耸,地势险峻,气势磅礴。主峰大剑山峰如利剑,森若城郭,峭壁中断,两崖对峙,形似大门,故称“剑门”。剑门关自古为秦蜀交通之咽喉,乃兵家必争之要塞,素有“剑门天下雄”之赞誉。三国时,蜀将姜维率五千将士曾在此抵挡魏国钟会十万精锐之师,创下以少胜多的兵家神话,为后世兵书所津津乐道。诗仙李白也曾在此慨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进入关隘,不时可见“天下雄关”“第一关”“剑阁七十二峰”等历代碑刻。从剑门关到剑阁县城的蜀道两侧,古柏参天,繁茂蔽日,蔚然如云,此道故而得名“翠云廊”。翠云廊上生长有秦代的“皇柏”、三国的“张飞柏”“晋柏”、明代的“李公柏”和清代的“潘家柏”等历代地方官员组织栽植的古柏树,翠云廊也因此俗称“皇柏大道”。史载,蜀将张飞镇守阆中时也曾命将士栽植柏树十万余株。“三百余里官道,数千万株古柏”,历经千年风云,愈显雄浑苍遒。廊外山花烂漫、艳阳高照,廊内却苔花荫雨、凉风袭人,万千景象,此为一大观也。踏着蜀道上油光的青石板,漫步厚重的翠云长廊,怀古幽思便油然而生,遥想秦月汉关,吟诵唐风宋韵,感怀历史之苍远,长叹光阴之易逝,世人无不会在此受到最好的精神洗礼。

   循道而行,便见关楼。剑门关关楼雄踞关口,气势恢宏。当年蜀相诸葛亮经剑门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他见此处壁高千仞,谷深树茂,穷地之险,极路之峻,便在此依崖垒石,建关设尉,并修阁道三十里,始称“剑阁”。剑门关关楼历经多次烽火,屡毁屡建,却雄风依然。关楼现为三层木石结构的仿古建筑,底层以青石条错缝筑成,四面成墙,坚不可摧。墙外黄泥勾缝,中生野草,每到秋冬之时,墙头枯草肃杀,关隘寒风四起,仿佛烽火当年。底座中砌拱形门洞,有铺首含环、乳钉密突的两扇铁门,遇治世便开,逢战乱则闭。外门中墙石柱上有一联,云:“矗立冈峦,起伏蹲踞如猛虎;迂回栈道,蜿蜒曲折似长蛇。”横额书“剑阁”二字。中楼为箭楼,砌有瞭望台、射击孔。楼间宽敞,可操武练剑。楼阁横梁立柱皆有合抱之粗,阁上翘檐各抱地势,卷梁钩心而斗角。翘檐四周悬挂的金铎时鸣,韵声悦耳,余音绕梁。临北正中门栏上悬有一匾,书“雄关天堑”,中两柱的楹联为:“崇山有阁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外两柱的楹联为:“道德五指千古秀,蜀山万里剑门雄。”登上三楼,清风徐来,顿感神清气爽。楼阁间陈列了不少珍贵文物古迹,内间壁上有清代果亲王允礼书题的诗句:“谁携天外芙蓉锷,高挥层霄见太空。阁道摩空星斗近,仙风吹入玉屏行。”还陈列了历代书法家书写的张载《剑阁铭》、李白《蜀道难》、柳宗元《剑门铭》等诗文,真草篆隶,妙笔生辉。推窗远望,关山重重,巍巍秦岭赫然在目,正如楼阁上楹联所言:“蜀道关头险,剑门天下雄。”横额:“眼底长安”。

   关楼东侧山崖上,有一座高耸的烽火台,四周射孔密布,无限森严。烽火台与关楼以城墙相连,续断起伏,上通下达,浑然一体。楼下依崖傍山修有栈道,与关楼、城堡相互呼应,尽现“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的奇观。

   剑门关是由北而南进入天府之国的最后一座城堡,穿过剑门关便进入天府腹地。在历史的分水岭,剑门关依旧千古雄风,默默述说着世间的沧海巨变。

   最忆有柳絮如雪

   柳树,应该是与诗歌最亲近的树木之一了。只要略识些字的人,都会说出几句与柳树有关的诗句。世间草木如此之多,为何柳树有此等殊荣呢?

   柳树能与诗人们走得这么近,或许是因为它太柔弱了吧,柔弱得像经不起世俗和物质轻轻一击的清瘦文人,柔弱得像一位腰身无骨的绝世佳丽,柔弱得像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古代女子。正因为柳树有如此女性化的外在形象,它便理所当然地留在了才情无限的才子佳人的心田,于是柳树的一丝一绺、一静一动便成为文人笔下绵绵不绝的字句。

  儿时老家后门外有一口池塘,是父亲挖出养鱼的,里面还有从山沟里搬回来的广子石堆成的假山,池塘边有棵粗大的柳树。自从我能记事起,那棵柳树就存在了,有碗口粗。每年春末,柳树上便会出现一条一条毛毛虫一样的东西,过些天便落在地上,捡起来细看才发现是树上长的。又过了些时候,柳枝长长地垂下来,一直落到长满水葫芦的水面上。水葫芦开出了蓝色的小花,微风吹拂,那柔弱的柳枝仿佛要摘下那些美丽的花朵戴在自己头上。池塘边是一条村里人来来去去的土路,每天午后,柳树下的石条上都会坐着不少过来乘凉洗脚的人。

   上学后,读到不少关于柳树的句子,而且都是些意想不到的精美语句。有关于爱情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有表达愁绪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有写思念的“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有抒发怀乡之情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有感怀时世的“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塘。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不论是美好的,还是伤感的,都与柳树联系得这么紧密。我这时也才感慨,我家那棵柳树长了那么些年岁,我怎么没有想到它与诗居然有这么多牵连呢?

后来,有人说是我家门外有池塘,阳宅弱。为了子女能成才,父亲便断然填平了那个池塘,还砍了那棵柳树。到了下一个夏天,路过的人都在惋惜,如果那棵柳树不砍,在树下吹吹凉风,多舒服啊。其实,在贫困的乡下,根本没有那么多的诗情画意,为了生计和温饱,大家成天都忙忙碌碌,人们看不到希望,便把一切都寄托于神灵。

   柳树砍后,我就到了上中学的年龄。我翻山越岭到山那边一个偏僻的乡村中学上学,几年后,又到县城上学,终于走出了那片贫瘠的土地。我想,是不是因为父亲填了池塘的原因呢?

   我对柳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老家的池塘边和远古的诗文中,二者根本联系不到一起,诗中的柳树与我家后门外的柳树好像根本不是同类。

   去年清明,我与妻子借机到成都偷闲。城市那么大,我们乡下人去了分不清东西南北,便向书中指引的地方寻找,于是到了杜甫草堂。看了草堂声光电高科技样样齐全的展厅后,没有多少特别的印象,随后出了草堂大门来到浣花溪畔,我便看到了几十年来让我最为心动的一幕。

   暂不说浣花溪大大小小的石头上那些优美的诗篇,暂不说刻在诗歌大道坚硬地板上的那些传世名句,暂不说诗歌大道两旁耳熟能详的诗人们的各种塑像,我与妻子慢慢走在弯弯曲曲的林荫道上,突然发现一绺一绺的白色羽毛样的东西在眼前飘飞,我再仔细一看,发现满天全是这些东西,我赶快说:“污染!可能是附近化工厂排出的废气。”我俩正准备躲开,突然听到有人说:“这些柳絮真漂亮!”我俩一听,哑然失笑,这居然是诗词中常说的柳絮,真是蜀犬吠日,吴牛喘月。乡下人穷,仍未温饱,哪有闲心栽种成片的柳树来欣赏柳絮呢?

   这一刻,我竟十分羡慕省城的民众,能时不时踏上这如诗如画的小路,还能亲眼看到柳绿春浓、满城风絮的画面,真幸福。如能每天走上一回这样的小路,那不能不说是人生一大幸事。我和妻子慢慢地走过这段如雪飘飞的小路,看着它们慢慢轻盈地飞过去,消失在更多的飞絮中,想象着如果别人看到我们走过这段小路的情景,是一种什么感觉。

   乡下人不常到一回省城,居然能遇上此等美景,我也觉得三生有幸,能在古人时时吟诵的诗句中走过,这无疑是任何一个人梦寐以求的。走过那段小路,我又回头看那漫天飞雪,心里又是一阵悸动。

   这一刻,我终于明白,柳树的诗意并不是文人赋予的。柳树,那么超凡脱俗,那么特立独行,怎能不让诗人情有独钟呢?


  • 上一篇:踏青
  • 下一篇:再读梁晓声的《人世间》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78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