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闹元宵节

甘孜日报    2021年02月26日

◎张新文

年,像一篇优美的文字,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节是简洁明了的开始段落;大年三十美味佳肴、觥筹交错和热闹的春晚是高潮部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刚好给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儿时在农村,过年的时候往往大雪封门,天寒地冻,屋檐下挂起了长长的冰锥……母亲会把晶莹剔透的糯米,白天放在水缸里泡,晚上则把糯米捞到竹篮里,用绳子吊在室外的树梢上冻,如此反复一个礼拜,也就快到元宵节了。经过一泡一冻的糯米,再用石磨磨出来的元宵面,无论从外观还是口感,恐怕如今的超市里也难寻觅到它的踪迹。

在我们那儿,元宵馅用的是自己家熬制的红薯糖,红薯糖的优点是融化时成粘稠流体状,远比如今颗粒状的甘蔗糖口感好得多。母亲不识字,但是骨子里就相信代代相承的东西就是对的,她习惯把元宵包成有大有小,说元宵节图的就是团圆,一家人能够幸福地聚在一起吃饭。元宵就像一家人,“有大有小”就是有大人也有孩子的意思。话,虽然“土味”,可是包含了母亲多么朴素而又纯真的祈福愿景啊!

当第一碗汤圆出锅的时候,母亲会嘱咐我给隔壁五保户孙大爷端过去,年年如此,所以每年元宵节的第一碗元宵,我们一家是不会动箸的,母亲的这一举动,一直在激励着我们善事无关大小,皆在默默凡事间。

旧时乡村落后,有广播没有电视,村民的娱乐活动少之又少。元宵节除了吃元宵,就是抛火把和打悠。吃完元宵,皓月当空,家长会把一年里寄存下来的废旧刷把和笤帚,拿出来交给孩子。然后,孩子们以一个自然村为单位,集中野外田地里,燃起篝火,孩子们把刷把和笤帚放在篝火里燃烧,再使劲地抛向空中,一边抛还一边嘴里高喊:“十五晚上抛火把,一抛一挂啦!”(挂啦:方言,一大叠钱)这也许与古人新年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富国强有关。土地上,篝火映红了孩子们朴实纯真的笑脸;天空中,红红的火把欢快地跳跃在溶溶的月光里;时有阵雁北上,掠过头顶,一声声嘀鸣,弹奏起新春的序曲……

打悠,其实就是荡秋千,据说,十五晚上打悠是驱邪避灾,保佑每位打悠者一年不会腰酸背痛腿抽筋。所以,打悠是全村老少一个都不能少的集体活动,上至老人,下至孩童。村里有个秋千极具挑战性,树是队长家的树,长在大塘边,每年十五晚上队长早早地把秋千绳系好,就等年轻的后生来打悠。一人坐上去,后面两个后生使出吃奶的力气推你,往复几次就把你荡向天空,下面就是深不见底的寒水,树枝有弹性随人的震动幅度吱吱作响,没有魄力、胆量和技巧,早就吓得魂飞魄散,哭爹喊娘。

遇到这样窘迫的后生,队长会骂人的,说你这小子太没出息了,我们老虎村不出胆小“懦夫”。


  • 上一篇:甲居藏寨与桂花仙女
  • 下一篇:彩色汤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68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