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茶气氤氲的中国历史

甘孜日报    2021年01月06日

   ◎林颐

   茶在中国,悠久,是我们骄傲的文化。现代人讲文化,一骄傲,就容易把文化的这些载体的功能无限抬高,视为神圣,包罗万象,附加衍生无数繁文诸种缛节,似乎不这般就无法凸显庄重与高贵。我读曾园的茶文,印象之所以深刻,首先在于他对这类做法的不以为然。

   从前,读随笔集《茶叶侦探》,有一篇,叫《打破第一泡茶的铁律》。讲到法国的优质葡萄酒往往是用脚踩出果汁的,中国制茶传统工艺里也有一项叫“脚揉茶”,法国文艺不乏着意描绘这个场景,乡村生活显得热闹淳朴,中国人却刻意避而不谈,遮遮掩掩,可见两种文化的悬别,另而言之,茶文化在本质上应是俗文化,本来就是中国人开门七件事的日常嘛。

   曾园的新作《有茶气》,也是随笔集,共33篇,短约千字,长不过四五千,都好看,言之有味,且有个性。文集叫《有茶气》,起笔先破“茶气”之说,实证推敲“茶气强的茶”无非就是起了某些化学反应,至于“茶人的气质”(冈仓天心)、“生命营造的气势”(余秋雨)之类的讲法,曾园觉得是可疑的。美学角度可以这么理解,但不能过于信奉而使之变得玄乎,别把中国茶文化搞成玄学。与《茶叶侦探》一致,这是曾园一贯的态度。

   茶人论茶,大抵生活美学,说说茶礼、茶俗、茶文化。曾园论茶,说的不止是茶,而是以茶为起点,追寻中国历史的一些切面,茶史在茶也在史,侦探中国历史藏在茶水里的隐秘。

   《唐诗中的党争与茶税》,落点巧妙,从李商隐的《贾生》讲起,“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谈论汉初政治与统治者的用人之道,回到李商隐属于李党还是牛党的纷争,转笔讲起了白居易和《琵琶行》,“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那么,唐时的茶叶贸易、茶商经营和茶叶税是怎样的情况呢?于是,曾园引入陈寅恪的研究,论及陈先生对商业文明的重视。这样曲折递进、层层推研的文章,能不好看吗?

   全书大多数文章的主题与风格,都类似于《唐诗中的党争与茶税》。比如,《徽宗朝的时间穿越术》、《水之玄理终结者乾隆》等,写法都接近,兼而谈及茶叶鉴赏与泉水鉴定的古今不同,在当下高度工业化、易污染的生态条件下,有关品茶的一些老规矩,是否要变一变呢?

谈到中国茶对域外的影响,《为了买中国茶,美国人杀光了太平洋的海豹和海獭》和《博尔赫斯的茶,与一位朋友徒然的一生》这两篇随笔尤其有趣。前者主要引了埃里克·多林的作品《美国和中国最初的相遇》里的材料,讲述早期美国自然开发的蛮荒方式,进而比较美国、英国、俄国与中国的贸易和外交政策的变化。后者,我看到标题就很好奇,赶快翻来读,原来是说超市畅销马黛茶饮料,这款饮料取自博尔赫斯的文章,有着特别的象征意义,马黛茶在博尔赫斯的小说里常用来提醒日常生活即将出现的转折,在诗歌里则凝聚阿根廷的历史与宿命,在回忆录里又代表了“存在的卑微和下贱”的感受。

   这些文章显露了作者立旨与取材的别出心裁。曾园毕竟有着多年担任《南都周刊》、《新周刊》主笔的经验,抓点是强项啊。《奥巴马与马未都,谁更懂茶?》、《马云为什么去做普洱》、《方舟子谈茶,茶人应感欣慰》等文章,从名人、热点话题切入,纵横古今,兴致盎然。奥巴马于2016年在杭州参加G20峰会的喝茶场景引发了热议,曾园从历史文化角度探讨到底怎样才算懂茶,最后甩尾回到奥巴马和特朗普的治国方略,语多诙谐,笑里有思考。

   曾园读书很多,网络潜水的时间貌似也蛮多,根据曾园好友、茶人周重林的说法,“别人谈茶,先动嘴。曾园谈茶,先飞腿。”走过的茶园、茶林、茶之路,大概也不少的。


  • 上一篇:图色日姆
  • 下一篇:以史为鉴道名流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cwh/67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