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有味诗书苦后甜

甘孜日报    2020年08月04日

   ◎高中梅

   王鼎钧先生是公认的散文大家,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其作品独树一帜,呈现出大历史的深度、厚度和广度。王先生如今已进入耄耋之年,仍笔耕不止,这本《书滋味》,虽是一本读书杂感的结集,实际上却是他晚境心曲的委婉表白,从而寻找一种未竟的阅读心思。

   书中滋味是什么?王鼎钧把抽象的阅读感受,转化为具体的味觉经验,借用古人诗句“有味诗书苦后甜”来谈读书。于是,他笔下的作家,皆是有“滋味”的:辣而有味,南方朔也;苦而有味,三毛也;咸而有味,杨牧也;甜而有味,痖弦后期的诗也;酸而有味,余光中晚期的散文也。他还拿《文学回忆录》四部曲作类比:第一册,写少年故乡,滋味如同饮乳;第二册写抗战求学,滋味如同饮水;第三册写内战风波,滋味如同饮酒;第四册写台湾三十年,滋味如同饮药。真是“酸甜苦辣咸,书中滋味长”。

   王鼎钧讲自己读书实在很少,自然是一种谦虚。但他说“一生最好的时间精力,都用于逃难打工以及承受强者的压力”,竟令人一时无语。而有着如此的经历,他对于自己所读的每一本书,体味出某些独得的滋味与见解,或已成必然。他点评齐邦媛的《巨流河》与龙应台的《大江大海》,尝试着从历史纵深处写起,描绘出一幅由抗战到内战,再到漂泊台湾岛的硝烟弥漫的历史长卷,而自己则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介入其中。在品味别人文字的同时,他亦在诉说着自己的人生苦难。那种况味,局外人或难以尽数体尝。

   王鼎钧有着独特个性的审美价值。他直言自己不喜欢鲁迅,“我不喜欢他大概是气性使然,我欣赏文学固然有局限,鲁迅先生恐怕也未能把他的气性完全升华转化”。他认为巴金、茅盾、郭沫若都是设计大师,他们根据革命的需要拼贴情境,构成“语文的世界”。他于沈从文的推重,贯穿其间的文学审美观念是一致的。他对莫言的《红高粱》亦有微词:莫言会讲故事,但多是“为文造境”,而好的故事,还是应该遵从历史史实。“为文造境”,固然可以增加故事的叙述力度,但却经不起时间的推敲。

   王鼎钧的读书文字有独特的阅读味道。在他笔下,小说家朱天心、朱天文姊妹俱被纳入张爱玲谱系,但“味觉”并未重复,大朱如橘,小朱如橙。鲁迅的作品绝对影响了张天翼,读前者如吃核桃,读后者如嗑瓜子。他读梁启超时联想胡适之,梁如羹,胡如汤。梁实秋、陈西滢风格相近,梁如莲子,陈如松子。他认为,如果读书的时候和饮食联结,可以增加读书的乐趣,如果饮食的时候和读书比附,可以增加食物的甘美。他娓娓道出了种种对于生活的描绘与想象,使人置身其中,能找回丢失的记忆,真是神奇。

   王鼎钧的作品风格圆润,境界圆融,浑然天成而不造作。他写读书的文字,亦是如此。他觉得,他读书是在筑少年时代的文学梦,自云读小学时候,一度亲近过郁达夫,郁达夫写漂泊经验的文字给了他一种无形的美感。他喜欢这种漂泊的美感,更喜欢带着自己的人生况味进入到书本当中。他写的读书文字,并不像专业文学评论者那样拿腔拿调,文字里多了几分闲适与自在。虽然,他的读书杂感,也带着“论”的式样,但却更忠实于个人的感性经验与人生感悟。他的这种借他人的酒杯浇胸中块垒,是在深沉之外,自有了一份天真存。

   王鼎钧现已95高龄,清瘦而硬朗,睿智而健谈,高高的身架和从容的动作,给人一种闲云野鹤、舒适优雅之感。他一生受两个人影响最大,幼年受沈从文作品影响,立志写作;后来受夏丏尊影响,立志帮助文学青年。读王鼎钧的文字,有时你感觉是在和一位智者说话,有时又感觉在和一位邻居聊天。他或靠新鲜故事逗你,或用你想不到的妙句征服你,或用浅显的道理说服你。在浮躁气氛漫延的今天,王鼎钧先生的文字无疑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迪。

  • 上一篇:我是通信兵,我自豪
  • 下一篇:雪域高原追寻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