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端午节的情愫

甘孜日报    2020年06月24日

   ◎王吴军

   在我的乡下老家,每年的端午节前夕,就已经呈现出一片忙碌的景象了,在欢愉的笑声中,村里那些俊俏的大姑娘小媳妇就挎上小小的竹篮子,说笑着到村外的苇塘里采摘碧绿清香的芦苇叶子,回家后,用清凉的井水把鲜嫩的苇叶洗干净,在锅里蒸上一顿饭的工夫,捞出来晾一会,就开始用来包粽子,准备着过一个甜美的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的盛景,宋朝诗人戴复古曾经写道:“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叶上朱门。”诗里的“角黍”是粽子的别称,“蒿叶”是艾草。魏晋时期,端午节在我国民间就已经非常受到百姓的重视了。古诗中还曾这样描述端午节:“五日开筵捧玉壶,轻衫团扇记招呼。葛阳酒热金樽暖,角黍蒸香绣绿蒲。”我的老家虽然不在江南,而是在长江之北的中原乡下,却并未忘记在端午节这天以包粽子的方式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续齐谐记》中写道:“屈原于五月初五日投汨罗江,楚人哀之,至次年,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不为蛟龙所食,是为粽子之原起。”这些文字描述的,是湖北汨罗江边在五月五日端午节这天包竹筒粽子的景象。汨罗江是屈原的投水之处,那里也是屈原的故乡,农历五月初五是屈原愤慨投江以表明自己忧国忧民之心志的日子,人们在这天做出香喷喷的粽子投进江里,是为了祭祀屈原这位忠心为国的诗人,为了防备这些粽子被蛟龙所食,人们就“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其怜惜忠勇之士的心情,由此可以窥见一斑。

   我的老家在端午节这天做的虽然不是竹筒粽子,而是苇叶粽子,但是,端午节的情思却和汨罗江边祭祀屈原的人们一样是无比真挚的。在日渐流逝的岁月里,端午节这天,我们老家还形成了一个和粽子有关的习俗,这天包的粽子除了自家人食用外,已婚的女子还要给娘家送粽子,并且分给邻居们品尝,一种淳朴的乡间风情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端午节除了包粽子,我的乡下老家还有在门楣插艾草的风俗。古诗中说:“惟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写的就是端午节插艾草的情景。民间的俗语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古籍中也有这样的记载:“五月五日采艾悬于户上,可攘毒气。”艾草其实是一种弥漫着淡淡药香的中药,将它插在门楣,是为了驱除污秽之气,净化空气,以利健康。端午这天,乡下老家还要在庭院墙角洒石灰和雄黄水,燃晒干的艾草熏屋子,有的人家还在院子里焚烧中药苍术,以此来驱除毒虫。

   “香囊胸前戴,娃娃逗人爱。”这句俗话又说出了我乡下老家的一个端午节习俗,那就是戴香囊。香囊也叫香包或香袋,是用中药艾草、白芷、菖蒲、冰片、苍术、雄黄、樟脑等研成细末,装入锦囊中,利用中药的芬芳气息,来达到驱除病菌和增加体香的作用。其实,端午节的香囊更是一种精致美丽的工艺品,上面有女人们用自己的巧手绣出来的花鸟虫鱼等图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乡下老家的大姑娘和小女孩都非常喜欢这种香囊。

   如今,我已经离开乡下老家,融入到了城市的生活中。在城市里过端午节,觉得味道有些淡淡的,尽管在街上随时都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粽子和香囊,可是,我却觉得已经缺少了儿时在乡下老家过端午节时的那种芬芳和情趣。

   我怀念老家那弥漫着芬芳气息的端午节,在品尝它的丰美意韵的时候,自己也拥有了一份心灵的愉悦,真的让人无比留恋。

   是的,我喜欢充满着质朴而又动人气息的端午节,这样的情愫,一直在我的心中涌动着,从未远去。


  • 上一篇:岁月深处艾草香
  • 下一篇: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