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深耕添新篇

甘孜日报    2018年05月16日

      ◎贾登荣

      被誉为“学者型文化创作者”的著名作家蒋蓝,在不少场合都表示,自己是一个田野文学考察的忠实践行者,也十分留意资料的积累与收集。在他的电脑中,建立有三千多个词条的档案。一旦写作时,这些资料便可以信手拈来,嵌入文章之中,丰富文章的内涵。当得到这本新近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蜀地笔记》后,似乎眼前浮现出这样的场景:蒋蓝背着背包,奔走在蜀中城镇乡村、崇山峻岭、江河小溪,广泛获取第一手的创作素材,然后利用自己家中的那座“宝库”,加以综合,加以推敲,加以思索,从而奉献出这部表述四川古今文明踪迹的“非虚构”散文集,让更多人从他的新篇与灼见中,感受到蜀地的悠悠神韵与独特味道。

     《蜀地笔记》一书收录了作者的45篇散文,分为“蜀梼杌外传、蜀轸流转、蜀中广记别裁”三编。上编“蜀梼杌外传”的9篇文章,是作者对四川历史的忠实记录和对四川历史的探求与追寻;中编“蜀轸流转”由26篇文章组成,写的是蜀地传说中或现实里的动物或植物,是作者对四川名物的独家考辨、独特展示;下编“蜀中广记别裁”收入了10篇文章,涉及的是四川的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各种神话传说。三编的内容各有侧重,各具风采,但又互为补充,互为衬托,共同演绎出一个多元素、多色调、多风情的个性四川、大美四川。

      作为中国“新散文”领军人物之一的蒋蓝,这些年一直身体力行“非虚构散文”的写作。而“非虚构散文”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追求散文的真实性。在蒋蓝眼中,违背真实性原则的散文,是不能妄称为“非虚构散文”的。这本《蜀山笔记》,正是作家实践自己创作理念、创作思想的产物。从这本书三编的篇章中都能看出,这些散文,有的是他从典籍里反复寻觅,再进行认真梳理、辨识、考据、发掘的结果,有的则是他亲临第一线考察、采访的所见所闻。严谨的态度,细心的辨识,反复的斟酌、不断的完善,让篇篇散文都做到了内容扎实、考证有据、厚重深邃、真实可信。就以这篇“想象之像:古蜀大象踪迹”为例吧!作者为了证明古代四川是野生大象生存家园这一命题,他先是从在四川犍为县一个展览说起,通过考证“犍为”一县的来历,引出四川与大象这个话题,继而从“犍为”两个字的古意,来印证四川与大象的关系;与此同时,又大量引用了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来佐证古代四川曾经有大象栖息的史实;再从《列子》、《汉语外来语词典》、纺献忠征战西南的资料等中,来反衬古代四川有野生大象的事实,最后,又通过在成都双流三星镇打捞出的动物化石,回答了人们的疑问。大量书证、物证的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让人们从心底感到:四川与野生大象之间,的确有几千年之约,绝非是胡编乱造、凭空捏造的。在《蜀山笔记》第三编“蜀中广记别裁”中,无论是“蒲江飞仙阁:西南丝路上的佛国、峨眉山笔记”,还是“燊海井的历史经线、五峰山的拔节之声”等散文,都是作家用脚步实际丈量后,再通过查阅资料之后孕育出来的作品,所以,更加具有真实性、可信性。作家就是用这样的创作实践,来回答“非虚构散文”的定义与命题,让读者真正领略到“非虚构散文”的真谛与风采。蒋蓝有一句“口头禅”:“正写才是硬道理”。蒋蓝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就是这样用田野的考察、大量的查阅典籍文献,才写出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好作品。他的创作实践,其实也能给许多年轻的作者以深刻的启示。

      近年来,在汗牛充栋的散文作家群体中,蒋蓝能够异军突起、脱颖而出,受到读者的喜爱、专家的推崇呢?阅读《蜀山笔记》,似乎也可以找到一些原因。那就是,蒋蓝有一双独具匠心的慧眼,能够洞穿世事,穿越古今,从中发现最具个性、又没人发掘的因子,然后通过自己的散文,纵横捭阖地呈现出来,给人耳目一新、新颖别致的体验。从这篇“成都的桤树”中,可以窥见蒋蓝作品的鲜明特点。这些年,花草植物等名物类的写作非常时兴。不过,人们比较喜欢的,似乎都集中在古代文人墨客歌咏的花草植物上面,对于这种“质地并不坚硬,树干也不广直,农人大多砍伐用做圈栏,也当柴烧”的平凡桤树,好像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不说专门为文称道。但蒋蓝却有与常人不一样的眼光。他通过自己的广采博撷,还原了桤树在成都的沧桑历史,让人看到桤树曾经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与欢欣,所以,才被古人尊称为“蜀木”。在文章的结尾处,作家写道:“寻常的、不堪做栋梁之材的桤树,俯仰之间,恰如蜀人的平常心。”这一句“平常心”,道出了桤树的本质特征,拉近了人与树的联系,自然而然,也会引起人们对这种普普通通桤树的敬重之情。在《蜀山笔记》的第二编“蜀轸流转”中的“蜀地丰瑞花:去兮归来记、西南地区拐枣的流变史、瓦屋山甪端记、成都的桐花凤、灯草以及灯草客”等散文中,都能深深的体悟到,作者有着敏锐的嗅觉、通透的观察力、细微的分辨力,能够从纷纭繁复、眼花缭乱的大千世界中,发现最具张力的书写对象,然后铺陈笔墨,一挥而就,写出个性鲜明、不落窠臼的精彩文章来,从而引起强烈的反响,巨大的轰动,进而赢得读者的赞誉。与此同时,这些个性化的书写,也展现出一个绚丽多彩、个性化十足的四川,更加让人心驰神往!

  • 上一篇:大报告文学时代的“小”
  • 下一篇:欢庆与沉思——中国散文诗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