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千古清明一杯酒

《甘孜日报》    2016年04月05日

    ■ 陈佳
    清明酒俗,缘于寒食。寒食期间,因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或可增加热量。因此,虽禁火冷食,却不禁酒。晋人陆翙在《邺中记》中有“寒食三日作醴酪”的记载,记录了当时在寒食节时制作饮用甜酒浆的习俗。唐赵嘏在《赠皇甫垣》一诗中也有“相劝一杯寒食酒”的描写。南宋江西诗派三宗之一的陈与义在被贬为陈留(今属河南开封)税酒监任上,也曾作《寒食》诗:“草草随时事,萧萧傍水门。浓阴花照野,寒食柳围村。客袂空佳节,莺声忽故园。不知何处笛,吹恨满清樽。”诗人应付完差事后,面对寒食佳节的美景,把仕途的不顺意和乡愁,都倾入这满杯的酒中。由此可见,寒食饮酒之俗由来已久,也是十分的普遍。
    从远古以来,酒便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之一。“人记鬼记清明字,纸钱酒榼千家备。”这是明人宋懋澄的诗句,酒榼是古代的一种贮酒器,可提挈,足见上坟时酒是必带的。祭祀仪式完毕后,一家人便聚在一起饮酒进食,称为吃上坟酒。江浙出产老酒,祭祀之礼不可或缺。居于我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清明节祭祀和进食时用的是“麻格里”,这种酒以糯米饭制成,类似于今天我们常喝的黄酒。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居然还发明了一种叫“黔浆玉液孝道酒”的祭祀专用酒,起因是据说朱皇帝的父亲在世时喜欢喝贵州客商贩卖的“枸酱酒”。对于清明祭祀酒,古诗词中颇多刻画。唐人郑准在《江南清明》中有“旅恨共风连夜起,韶光随酒著人浓”。宋吴文英在《风入松》上癸中有“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酒量有大小,有人便喝醉了,明人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就对祭后酒醉留下了生动精彩的描述:“列坐尽醉,有歌者,哭笑无端,哀往而乐回也。”祭祀饮酒之风以唐时为盛,唐朝的历代政府屡次下令不准借扫墓时饮酒酣醉,但效果却不显著。
    如果说祭祀时喝酒还带着几分悲意,那么借扫墓之机携带酒食踏青郊游,就完全是一派欢乐的景象了。宋人周密在《乾淳岁时记》里写到“那时南北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祭者犹多”“妇人淡妆素衣,提携儿女,酒壶肴垒”。春日融融,人们纵情山水间,推杯换盏,尽情享受着难得的春光,似乎早忘却了先人逝去的哀伤。宋代诗人王禹偁写过一首名为《清明》的诗,头两句就是“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诗人笔下,似乎清明节的本意就是出来赏花喝酒的。
     
    
  • 上一篇:一段乡愁 一片热土
  • 下一篇:清明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