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颂歌》里升起的明天

《甘孜日报》    2015年07月27日

——兼评《颂歌》
      ■ 王朝书
     昨晚做了一个比较长的梦。梦中有两人就当老师的意义展开了激烈的争吵。甲说,当老师是件悲惨的事,既没有前途,也没有钱途;乙说,选择老师这个职业,出自本心,因此,无需在意别人的眼光。梦中,有不少人附和甲的说法。笔者很着急。一着急,就醒了。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为何会做这个梦?大概是缘于近日阅读泸定桥小学所赠的《颂歌》一书。
    2014年,泸定县文化人杨仕强老先生自觉文化育人的重要性,主动与泸定桥小学校长贺卫东交流,商讨在泸定桥小学建校一百一十周年及红军飞夺泸定桥胜利八十周年之际出书纪念一事。贺卫东听了杨仕强老先生的建议后,觉得此举意义重大,决定编辑出版《颂歌》一书。该书共分两个部分:一、纪念红军飞夺泸定桥胜利八十周年和缅怀二十二位夺桥勇士的八十篇文稿及二十二幅书画作品;二、感恩与祝福母校的学子文章。
     编辑出版活动正式启动于2014年11月。为将《颂歌》一书做成一本高质量的书,泸定桥小学全校师生总动员,挤业余时间积极投入编撰工作,期间由编委会主持召开4次文稿讨论、1次美术书法专题商榷。多次碰头商讨出书事宜,并得到退休老教师们的鼎力相助,奉献珍贵资料。
      2015年5月,在泸定县举行“5·29”纪念红军飞夺泸定桥胜利八十周年活动前夕,《颂歌》出版了。泸定桥小学举行了庄重的赠书仪式。笔者在被邀请之列。当红色底纹以泸定桥为封面的《颂歌》发到学生代表的手里时,笔者看见孩子们的眼里闪烁着激动的目光。
     翻阅《颂歌》,可看到其中的一条线索即泸定县源远流长的文脉。兴办学校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传统。1906年,时赵尔丰经营川边,奏请兴办官学,在县城设小学堂一所,县城小学始立。其后,小学由官府主办,多次易名。解放前,小学一度办不下去。时因刘文辉主政西康,紧张的局势让他无暇顾及地方教育事务。此时,出生于泸定县兴隆镇盐水村的王惠英女士挺身而出,筹资办学。王惠英女士当被称为“泸定县第一位女才子”。解放前,王惠英考入南京大学美术系,拜师徐悲鸿。曾在南京、成都等地举办个人画展,是当年著名的国画艺术家。解放前夕,王惠英回到家乡,开展革命活动,筹资兴办贫民教育,并于1947年——1949年任城小(今泸定桥小学)校长。王惠英女士的举措,保障了泸定县教育事业的一脉相承,让泸定县的教育事业在最困难的时期没有被中断。这大概是解放后,泸定县人才遍布甘孜州十八县的重要原因。然而,王惠英女士没有看到泸定县教育事业的繁荣局面。在解放的前夜,她被杀害了。
     王惠英女士的精神影响着后来人。解放后,百废待兴,没有像样的校舍,没有办公室,泸定桥小学的老师就在露天坝里集体学习语法。翻阅《颂歌》第五章《校史钩沉展沧桑》,透过一幅幅黑白照片,可看到泸定桥小学走过的艰难岁月。
       在艰苦的岁月里,泸定桥小学的老师将自己的心血献给了孩子们。现任深圳矽递科技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王安宇;现任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普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外科教授杨桦;现驻印度大使武官罗爽;现工作于中国科学院的涂英;现工作于北京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院,作为教授、院长助理的樊江等人对母校的深情回忆,见证了泸定桥小学的老师们一心育人的“园丁”精神。
      以文化育人,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使命。泸定桥小学的老师们秉承了这一使命。他们将简朴的做人道理传授给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道理在无形中化入了学生的内心,改变了泸定县的教育面貌。重视教育,渐渐成为泸定县父老乡亲的共识。迄今,泸定全县人口不足9万,但却走出了如王安宇、杨桦、樊江的全国一流人才,这样的成绩,足以让泸定人骄傲。
薪火相传,文化化育了泸定的山山水水。尊师重教、尊重文化人,已成为泸定人的一种生活。莘莘学子们对母校的难忘之恩道出了泸定人对文化的敬畏之情。在现就读于外交学院的白雨田心中,她的小学老师李老师是神一般的存在。以至于当她看见李老师在菜市场买菜而无法接受。白雨田的故事,讲出了文化在泸定人心中的神圣地位。
      仅以传统儒家文化育人,可能今天泸定不会走出那么多的人才。翻阅《颂歌》一书,可看到影响泸定教育事业的另一条线索,即红军精神。红军,是中国近代的“刑天”。红军精神,与中国古代神话一脉相承。“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毛泽东曾将红军与共工、与刑天相比拟。富有浪漫主义与英雄主义的刑天、共工,是中国人的根之所在。在民族危亡之际,红军战士再次展现了中国人在大地上之所以存在的根系。红军,勾通了中华历史,再次唤醒了中国人对古老神话的记忆,再次唤醒了中国人沉睡的血液。泸定,地处边陲,生存的艰辛造就了泸定人坚韧的性格。刑天式的红军精神与泸定人不契而合。红军精神让泸定人勇往直前。杨桦、王安宇、樊江等人皆讲述,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是红军精神鼓舞着他们。
      历史与地理的巧遇,铸就了泸定人独特的精神面貌:以儒家传统文化为生活内容,以红军精神为精神气质。如此独特的精神面貌,曾造就了泸定县教育事业的辉煌。1977年至1993年,泸定桥小学参加州、县组织的考试,获全州第一名3个、全县第一名11个、全县第二名3个。
      一度,泸定桥小学走入低谷。面对物欲,优秀的人不愿到清贫的教师岗位。为振奋泸定桥小学,贺卫东从泸定县岚安乡来到县上,担起校长的重任。笔者与贺卫东仅有一面之缘,然而,一个细节,让笔者记住了他。《颂歌》一书赠书仪式当日,笔者与贺卫东走在泸定桥小学校园里。校园楼梯上有学生掉下的垃圾,贺卫东弯下腰轻轻捡起。一个不忘本的校长,是笔者对贺卫东的评价。不忘本,就会有责任感,就一定会将工作做好。
       贺卫东的行为,让笔者对泸定桥小学的明天有了信心。翻阅《颂歌》一书,则坚定了笔者的信心。以传统文化为底蕴,以红军精神为气质,每个走上教育岗位的年轻人都必然是从内心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如此,何愁教育办不好呢?
       如此,笔者就不会在梦中被惊醒了。愿今夜好眠,愿泸定桥小学的明天美好。
 
  • 上一篇:白玉河坡格萨尔王兵器库绵延千年的铿锵
  • 下一篇:八一军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