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白玉河坡格萨尔王兵器库绵延千年的铿锵

《甘孜日报》    2015年07月20日


呷确·曲登在制作藏刀刀鞘

呷确·曲登家中的孩子,制作技艺

呷确·曲登制作的精美藏刀
根秋丹贞在制作佛具
    ■ 四川日报记者 余如波 常雄飞 /文 衡昌辉/图
    从金沙江支流赠曲河溯流而上,不到半个小时便可到达甘孜州白玉县河坡乡。这个在地图上毫不起眼的小地方,从1300多年前便开始铸造兵器,曾被誉为“格萨尔王的兵器库”。2008年,“藏族金属锻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便包括以河坡为代表的“藏刀锻制技艺”。
    工艺传统延续1300多年
    白玉县文化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河坡乡现有566户人家,其中324户从事手工艺生产和加工。因此,在记者的想象中,河坡乡应该是一派作坊连片、热火朝天、叮叮当当的工场手工业生产场景。然而,当记者到达时,这样的景象却没有出现。
    原来,河坡乡的手工艺生产模式以家庭作坊为主,每家每户的“工作室”常常设在房屋二楼一角。而每个家庭作坊,通常都有自己擅长的专业产品和特色。例如,普马村30岁的根秋丹贞擅长制作佛具,而根呷村63岁的呷确·曲登擅长打制藏刀。其他如村多、麦达、麦学等各个村寨,还分散着诸多以生产马具、饰品、日常生活用品等为主的家庭作坊。
他们的手艺,都是父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呷确·曲登从18岁就开始跟父亲学习锻制藏刀,至今整整45年。而在根秋丹贞家中,传统手工技艺已经传承了20多代。
    实际上,河坡藏族手工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00多年前。自从松赞干布时期,藏王屯兵康区,不断向东南内地扩张起,这里就开始了刀枪、戈矛、弓箭等兵器的铸造。河坡工匠利用当地铁矿土法炼铁,作为铸造兵器的原材料。附近的热加乡阿仁沟,如今还能见到当时的炼铁遗迹。
    相传,岭国格萨尔王兴起后,广集工匠,令霍尔部落著名铁工曲打带徒传艺,促进了金属手工艺长足发展,河坡便有了“格萨尔王的兵器库”之称。历代的德格土司和昌都土司,都使用河坡出产的兵器。
    清朝雍正年间,内地与康区之间产品交换规模的扩大,引发了康区农牧民从事家庭手工业的兴趣。为使产品更多地进入交换领域,河坡民族手工业者开始把注意力放在佛具、藏刀、毯子、饰品、马具等日用器具上,这里逐渐也成为藏区重要的手工业基地。
   百道工序打造精品藏刀
    还没走进根秋丹贞的家门,就远远听见一阵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工作室里,根秋丹贞身着藏族传统服饰,手持榔头和錾子,正在仔细地对一件巴掌大小、花纹繁复的铜质工艺品进行细节处理。“这是佛像胸前的装饰品,加上后面的抛光、镀金等工序,全部完成需要20多天。”
    在他身边,满地都是各种不同形状的榔头、錾子、剪刀、钉子等等,有将近300种。“比如说这个坩埚,就是用来熔化多余的金属材料,然后打成片状回收利用。”其中有100多件磨损严重的工具,那是根秋丹贞的父亲、爷爷甚至更远的先祖留下的“传家宝”。“这些錾子原本有30厘米长,用了这么多年,现在只剩七八厘米了。”
    作为省级非遗项目“白玉河坡藏族金属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呷确·曲登的藏刀锻造手艺远近闻名,经常有外地游人前来拜访和购买。“听长辈说,我们家族第一代传人,就是格萨尔王时期著名工匠呷西青甲布。”
    呷确·曲登带领记者走进自家作坊,打开一包刚制作完成的刀身,寒光凛凛、摄人心魄。据他介绍,藏刀锻造需要经过选材、下料、加热锻打、固定刻花、抛光、组装、再打磨等流程,“生产一把质量较高的7寸藏刀,包括刀身、刀把、刀鞘的制作在内,要用到铁、银、铜、牛骨、牛角、木材等10多种原料,经过近百道工序。”由于河坡工匠历来分散生产,各家的原材料与工艺不尽相同,有些还有自己独特的花纹图案,因此所产藏刀各具特色,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手工艺文化。
    挣钱更要继承传统技艺
    白玉县城河东中街,泽翁贡布经营的河坡民族工艺品商店人头攒动,这里汇集了河坡出产的藏刀、佛具、法器、生活用品等各种手工艺精品,年销售总额能达到400万元。“以前在拉萨做生意,5年前看到白玉交通方便了,人流量也大了,就回到这里开了第二家店。”泽翁贡布说。
    河坡民族手工艺品的对外贸易,曾在清朝时受到官方明文保护。1841年,清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章程,强调不许禁止德格(当时白玉为其所属)商人在青海西宁行商贸易,并对拖欠款项、寄存货物等均作了明确规定。中央政权的支持,为河坡民族工艺制品的流通打开了方便之门。
    清朝末年,随着垦民出关,汉族地区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传入康区,给河坡的民族工艺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促进了贸易往来。
    如今,河坡手工艺品除销售本地区外,还远销西藏、青海、甘肃等省区,部分销到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
   “以前都是外地客商到白玉订购,每年也就三四十万的销量。”根秋丹贞一边忙着设计、制作手工艺品,一边忙着带徒弟,还要盘算如何打开市场销路。
    2010年,根秋丹贞注册成立白玉县河坡藏民族手工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始盘算主动“走出去”。几年时间里,他不仅到成都参加过西博会、国际非遗节,还前往北京、上海等地跑订单、洽谈项目合作。
    尽管有市场的诱惑,根秋丹贞却坚守传统工艺。“我们不敢接太多,怕不能按时做完,或者为了赶工质量打折扣,伤害自己的信誉。”
  • 上一篇:格萨尔文明探索之旅.引言
  • 下一篇:《颂歌》里升起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