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历史 >> 浏览文章

那首“进行曲”激励我们不断向前

甘孜日报    2023年09月15日

1954年12月25日,3000多名各族群众在康定隆重集会,庆祝川藏公路(康藏公路)通车典礼现场。

【编者按】

站在“高呀高万丈”的二郎山公路垭口,二郎山上云海茫茫、树木葱郁、山川壮丽,尘封在岁月里的G318公路在雨雾中若隐若现……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将士拉开了修筑二郎山公路的序幕,从此,巍巍二郎山与G318紧密相连……

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将士边筑路、边行军,开启了征服世界屋脊——康藏公路(1955年更名为川藏公路)的“第二次长征”,1954年12月康藏公路建成通车。11万解放军指战员和筑路民工劈开悬崖、征服险川,打通了这条大动脉,为了修通这条路,2000多名军民长眠在川藏公路上,在70多年的修建、养护川藏和青藏公路过程中,铸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斗转星移,岁月如歌,在当年十八军将士抛洒热血和汗水的地方,如今的甘孜州,高速公路、国省干道、通乡(村)公路、全国唯一拥有三座民用机场的地区级市(州)……越织越密的交通网络,成为甘孜儿女共同富裕的幸福之路。为缅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将士的丰功伟绩,展现甘孜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本报会同州委党史研究室开设《追寻十八军将士的足迹》专栏,敬请关注。

◎张建国 甘孜日报记者 马建华

川藏公路原名康藏公路,起于雅安,止于拉萨,1955年改用现名并以成都为起点,于1950年破土动工,1954年12月25日通车,是最早的进藏公路。

70多年前,在和平解放西藏的进程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和青海等省份各族人民群众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了近11万人的筑路大军,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奋勇拼搏,于1954年建成了总长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在“人类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这两条公路的建成通车,是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对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巩固西南边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追忆

十八军将士勇担艰巨筑路任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位于祖国西南的西藏尚未获得解放。美国、英国、印度等与中国西藏地方上层反动势力相勾结,妄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为尽快解放西藏,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揭开了进军西藏的序幕。毛泽东指示部队要“一面进军,一面修路”。刘伯承指出:“要保证和平解放西藏,关键问题是交通运输,从某种意义来说,修路、运输比打仗还重要。”因此,“两路”并不是简单的两条路,而是具有战略价值的解放之路、军民合作之路、民族团结之路。周恩来曾说:“青藏公路要修,它如人的手背,平坦易为,而且斩不断,炸不烂,非常保险。要急修,先粗通,然后再改善。康藏公路要修,但它如人手的五指,横断山脉,断一处就不能通车。为了战略上的需要,青藏、康藏两条公路并修。”

1950年1月,十八军军直机关正跟随张国华军长和谭冠三政委向川南重镇泸州进发。刘邓首长发来电报:停止前进,原地待命。并要求军和师领导干部立即去重庆开会。原来,在接到中央电令后,刘邓首长经过慎重考虑,最后选择了十八军这支光荣的队伍。1949 年 2 月,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2 野战军,豫皖苏军区机关及其独立旅和各军分区基干团、第1 纵队第20 旅组建为第十八军。在坚持冀鲁豫、开辟豫皖苏根据地的斗争中,作出过重大贡献,具有开辟和经营新区的经验和能力。在军、师领导层中,还有一大批久经考验的老红军、老八路,能够胜任这一艰巨任务。

刘邓首长交代说,西藏地势高寒,道路险阻,补给线长,又是少数民族地区,语言不通、风俗迥异,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挑唆,给进军西藏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进军西藏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作战,政策是生命,要注意搞好民族关系,要调查研究,特别要落实好宗教政策。

向西藏进军,有青海、新疆、云南兄弟部队配合,此外,还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十八军并不是孤军作战。军首长从重庆回来后,随即召开军党委扩大会议宣布:党中央、毛主席和西南局野战军刘邓首长,决定派十八军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对这一任务,首长用了三个“非常”:非常重要、非常艰苦、非常光荣。十八军即移师乐山、眉山、新津一带,积极准备,全军上下斗志昂扬。

进军西藏要经历翻雪山、蹚冰河、顶风雪、冒严寒等等困难。十八军党委号召全军继承和发扬红军光荣传统,坚决把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

进军西藏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四川包揽了粮食和脱水蔬菜,重庆提供了代食粉和蛋黄蜡,天津运来了帐篷和雨衣,东北支援了皮大衣、皮帽和毛皮鞋等,武汉还特地赶制了雨雪天应急的固体燃料……

1950 年 2月 15 日,中共中央西南局及西南军区发布《中共西南局、西南军区暨第二野战军进军西藏政治动员令》,命令第十八军在第十四军和西北军区一部配合下,执行进军西藏的任务。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在乐山召开进军西藏的誓师大会,拉开了解放西藏的序幕。同年4月,进藏先遣连已经到达甘孜县,物资及运输保障成为关系进藏成败的首要问题。

铭记

二郎山上战天斗地筑“天路”

二郎山素有川藏线上“鬼门关”之称:羊肠小道、悬崖巨石、冰雪、浓雾、烂泥、流沙、塌方……73年前,在这壁立千仞、千峰如削巍巍二郎山上,十八军将士用双手劈山凿石,以每公里牺牲 7 人的巨大代价,硬生生开出了一条长达60 多公里的“天路”,书写了新中国甘孜交通的不朽传奇……

在十八军打通二郎山“天路”前,雅安、天全的砖茶要翻二郎山,过大渡河到达康定的300多里路,人称“茶路”,都是靠人背马驮运进涉藏地区。

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康定就形成了“茶马互市”,用汉地的茶叶交换藏地的马匹和土产药材。据资料记载,早年间边茶特别金贵,40斤边茶即可换一匹马。近代边茶交易额迅速上升,每年大约上千万斤。

为了谋生,成千上万的背夫勇闯二郎山“鬼门关”,他们有的被山上的滚石砸伤,被毒蛇饿狼咬伤;有的跌下悬崖摔死,或染上疟疾病死,漫漫“茶路”上洒满了他们的血泪。

“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古树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冈;羊肠小道难行走,康藏交通被它挡来被它挡。”

《歌唱二郎山》豪迈激越的歌声,激励着十八军将士们用血肉之躯打通了二郎山公路,攻克了川藏公路第一道险关。

二郎山海拔 3437 米, 以雄伟、险峻、神奇、清幽著称,是千里川藏公路上第一座高峰,位于雅安市天全和甘孜州泸定县境内,距成都 172 公里,是青衣江、大渡河的分水岭,为青藏高原与川西平原的自然地理分界线,是横亘在成都平原到川西高原之间的第一道屏障,峰峦叠翠,林海茫茫,峡谷幽深,千百年的甘孜交通为它所挡。

自晚清至民国,各级政府也酝酿过修筑一条打通康藏交通的通途,但均限于客观条件不成熟,汉藏人民盼望已久的“天路”始终未能建成。1938年至1940年2月,西康省修筑的雅安经天全越二郎山至泸定抵康定的川康公路完工,但其通行能力极为有限。

二郎山的旧公路是国民党时期修建的,已经千疮百孔、荒草丛生,路面只有1米多宽,无法行车。加上二郎山山势陡峻,地质复杂,岩层大都为花岗岩,坚硬难攻。土夹石地段,水土流失严重,经常山崩地裂,形成塌方淤泥,下雨稀泥遍地,再加上气候恶劣,经常雨雪霏霏,云雾弥漫,修筑二郎山公路困难重重。

1950 年5 月,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十八军成立了修建康藏公路司令部,并火速组建了筑路部队。1950年6月,经十八军工兵20多天奋力抢修,勉强能通车,但随着6月雨季的到来,又被严重的塌方及山洪阻断。前方的物资供应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尽快抢通公路成为当务之急,十八军54师党委决定把抢修二郎山险段的任务交给正在川西参加剿匪的162团。部队被紧急抽调回驻地邛崃,接受了抢通二郎山道路的新任务。

1950年6月26日,十八军工程技术指导员经过8天长途跋涉到达二郎山,随即进行勘察,于7月10日正式开工修筑二郎山公路,一共投入了3个营1000余人的兵力,每个营包干30里路段,要求9月1日初通。第二阶段加宽提升,当年10月底已达到初级公路标准,1951年2月,为了保证运输畅通,十八军第一个参加筑路的步兵团162团留在二郎山上过冬,担任扫雪破冰护路任务。

当时修筑二郎山公路,没有任何资料,工兵部队采取边勘测边施工的办法,确保建设进度。据时任十八军54师162团政委翟寿亭的女儿翟新利回忆:当时,一无图纸、二无工程机械、三无技术人员。望着绝壁千仞的二郎山,官兵们喊出了“天大困难像个豆,好马崖前不低头”“天上没路修一条”“把五星红旗插在二郎山上”的豪迈誓言。

工兵英雄们以“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大无畏英雄气概,高喊着“国防好比大碉堡,公路就是交通壕”的响亮口号,挥动铁锹、十字镐、钢钎、铁锤等工具,开山劈石,截流架桥,满山遍野响起“叮叮当当”的铁锤撞击钢钎的声音。高山反应,胸闷气喘,他们全然不顾。面对“巨石满山冈”,没有现代化的工具器械,筑路官兵们身绑粗绳吊在笔陡的峰楞上,手执铁锤钢钎在崖壁上打炮眼。战士杨海银一口气打了1200锤,成为闻名全军的“千锤英雄”;有的人冒着生命危险,飞身砸巨石,被称为“爆破大王”;筑路官兵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夜晚就“山坡架帐篷,睡在云雾中”……

1950年8月25日,筑路官兵以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精神,提前攻克了川藏公路拦路虎——60多公里的“天路”二郎山段全线抢修初通。

据相关文字记载:车队经过二郎山时,时而穿过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时而越过深不见底的沟壑边,时而滑过蓝盈盈的冰板路。有的地方,公路挂在峭壁间,爆炸后残留的岩石像尖刀锯齿般立在公路边,外侧又是悬崖陡坎。由于地形限制,路面狭窄,弯道急骤,很多转弯处,悬崖耸立,令人惊出一身冷汗。车过半山,前方还不时传来隐隐的爆炸声和劳动的号子声,山溪旁出现一排排帐篷。工兵主力部队已经沿着公路抵达甘孜了,留下部分人员在二郎山上加宽路面,排除塌方、流沙,维护公路畅通。进军车队驶过时,在路旁作业的工兵战士肃立道旁目送战友。

致敬

舍生忘死铸丰碑

在泸桥镇新桥村新国道318线旁,康藏(现川藏)公路大渡河悬索桥巍然耸立。1950 年11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进军西藏通过泸定时,响应毛主席“一面进军,一面建设”的号召,由西南交通部负责,在泸定桥以北1 公里处修建了钢索吊桥,1951 年 5 月 31 日竣工。该桥桥塔高 16 米,为双剪拱整体浇筑的钢 46 筋混凝土结构,桥身为钢架结构,净跨 132 米,宽4.5 米,两边有人行道,载重 15 吨,是大渡河上泸定段第一座可以通汽车的桥梁。刘伯承元帅题写了“大渡河桥”的桥名,朱德总司令题写了“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的桥头楹联。2019年10月,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岁月流逝,日月如梭。人民不会忘记十八军将士的英雄壮举。当年参加修筑川藏公路的十八军将士,有的已经作古,有的年事已高,为了抢救挖掘整理和缅怀十八军将士的英勇事迹,泸定县文物局做了大量工作。在泸定县二郎山川藏公路纪念馆里,陈列的斑驳照片、老旧工具、破烂衣物、泛黄手稿……静静地讲述着那段艰难历史。

“我们尽最大所能,搜集了当年十八军将士使用过的手摇式磁石军用电话、铁锹、钢钻、二锤、钢钎、十字镐、藤条帽等老物件,让纪念馆内的文物活起来,成为接受红色教育的鲜活教材,让前来接受红色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深刻领悟十八军将士和参战民工的丰功伟绩,感受今天甘孜交通的巨变,感恩共产党给甘孜人民带来的幸福生活。”原泸定县文物局局长郭成燕向记者介绍二郎山川藏公路纪念馆中的一件件珍贵文物,这个纪念馆已经成为记载十八军将士丰功伟绩、弘扬“两路”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当年的筑路岁月有多苦?十八军老战士刘志均老人说,修筑二郎山公路的困难,不仅在于高风险作业、劳动强度大,还在于日用品奇缺。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和战友将一个哑弹的弹头卸下来,敲成了铜锅用以煮饭、烧水。他把这个铜锅珍藏至今。

州市场监管局总经济师王昌宇的岳父邢万友参加过二郎山公路修建。邢万友生前曾经给他讲过许许多多进军西藏的往事。“岳父是安徽省颍上县人,随军南下,边修路、边进军西藏。在修筑二郎山公路时,岳父站在箩筐里,悬在半空中,荡来荡去,打炮眼,十分危险,亲眼目睹战友在身边牺牲,但他一直坚持到二郎山公路抢通。”王昌宇回忆岳父光辉的一生,眼里满是敬意。岳父不仅参加了二郎山公路修建,还参加了甘孜机场修建,参加过昌都战役。后来担任排长并接送新兵,在经过二郎山险道时发生车祸,岳父造成髋关节骨折,在康定治疗两个月后,被安置到色达县民警队,参与地方修建电站,在色达县粮食局离休。

当年,11万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团结奋斗,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结束了甘孜没有公路的历史。

“1987年,我就开始跑泸定到成都的运输,开过货车、跑过客运。”8月20日,陪同采访组重走二郎山老公路的泸定县文旅局司机董德超感慨连连,凉风顶、别托、长海子道班是他当年经常休整的地方。

一年有大半年的时间翻越二郎山。董德超说,虽然已通车,但二郎山公路常年遭遇暴雨、浓雾、冰雪等恶劣天气,滑坡、泥石流频频造成断道。正常情况下,从成都到康定,第一天住雅安,第二天才能到康定,如果遇到塌方断道,常常会被困在山上好几天。再加上二郎山公路部分路段一边是万丈悬崖,一边是笔直崖壁,司机翻一次山犹如过一道鬼门关。据不完全统计,仅1975年至1983年9月,二郎山公路上就发生了交通事故136起。

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二郎山隧道建设迫在眉睫。1996年5月25日,二郎山隧道正式开工建设。

开掘二郎山隧道的难度不小于修筑二郎山公路:隧道全长4176米,穿越8条大断层、数十个溶洞暗河、2000余米的岩爆大变形以及高承压水的地段,是当时中国在建公路隧道中,长度最长、海拔最高、盖深第一、地质状况最复杂、外部环境最艰险的“五宗最”隧道。

2001年1月11日,二郎山隧道全面建成通车。隧道绕开了二郎山上25公里的“鬼门关”,驾车仅10多分钟就避开了最危险的路段,从康定到成都,路程由过去的两天缩短至7小时。

谈到公路畅通带来的变化,在距离二郎山隧道数百米远的泸定县冷碛镇团结村,46岁的村民肖福银喜上眉梢:“隧道建成后,通村路拓宽硬化,全村有50多辆大货车跑运输。我一年能挣20余万元。”

物流运输让部分村民先富了起来。团结村“第一个吃螃蟹”种植蔬菜和羊肚菌,成立全州首个特色观光农场、发展大樱桃和核桃等林果经济,村民外出务工,人均收入从2010年的2000元提高到近2万元。

“有了钱,我们在泸定县城买了电梯房。”肖福银底气十足地说,我们村由臭名昭著的“飞虎村”成为“全国文明村镇”,村民终于可以挺直腰杆过红火日子了!

进入新时代,修建高速公路成了甘孜人民的新追求。2012年11月,雅康高速开始施工。雅康高速公路全长约135公里,总投资230亿元。2018年12月31日,雅康高速公路提前9个月全线建成并试通车运营,结束了甘孜州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

施工中,二郎山高速特长隧道是全国建成通车的高海拔地区长度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隧址处于板块交界地带,穿越13条区域性断裂带,因地质条件极其复杂,被称作“地质博物馆”。低瓦斯、岩爆、软岩大变形、突泥涌水等地质灾害,给隧道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施工人员克服种种困难,让二郎山的通行时间再从1小时缩短至15分钟。

如果说20多年前,主洞长4176米的二郎山隧道是国内最长的隧道,如今全长13.4公里的雅康高速二郎山高速公路隧道则是它的3倍。

雅康高速与蜿蜒曲折、陡峭险峻的川藏公路相比,它将成都至康定的行车时间由原来的2天、7个多小时,缩短到3个多小时。

“想起往年杵坭坝,不由两眼泪花花。屋里屋外窄卡卡,户户都是竹篱笆;羊肠小道路难走,有病有痛无钱花……而今同样一个杵坭坝,哪家不是笑哈哈。漫山遍野樱桃花,房前屋后金疙瘩。游人多了没法说,挣钱就在屋檐下。修得广厦千万间,我唱山歌把党夸……”泸定县冷碛镇杵坭村“山歌王子”吴全清自创的山歌道出了杵坭村交通变迁的真实写照。

通村公路建成,一座座水泥桥如长虹卧波大渡河上,即将建成的泸(定)石(棉)高速公路穿越杵坭村,依托便捷的交通优势,杵坭村不断将水果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延长产业链。充分发挥杵坭村茶马古渡口和亲河亲水亲田园优势,以观光农业、赏花品果、尝特色农家菜为载体,打造集红色文化、休闲旅游、农耕体验、山歌文化为一体的“大渡河阳光康养休闲旅游示范区”。2021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800元,杵坭村从远近闻名的落后村摇身一变成为全县首个人均可支配收入超万元村。

“路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荣誉是战胜艰苦得来的。当初从驻地乐山到拉萨,进军的脚步声就是一首嘹亮的进行曲,这首嘹亮的进行曲至今还在我的耳边鸣响。”正如当年的女兵珊子在书中写的一样,这首嘹亮的进行曲一直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



  • 上一篇:天宝自治州首任州长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wh/kbls/92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