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浏览文章

在古战场播种新绿

《甘孜日报》    2014年02月24日

   元世祖的足迹和白马将军的故事

   元在统一青藏后,为掌管释教僧徒和吐蕃地方,在中央设立了宣政院,在藏区分别建立了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朵甘思田地里管军民都元帅府等若干个“元帅府”和“安抚使司”、“招讨使司”以及“钱粮总管府”、“万户府”、“千户府”等等,以实施其直接有效的统治。这就是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由中央在羁縻州内分封当地首领担任官职的土司制度。在今天大渡河周边及相邻的康定、泸定、天全、汉源等处,就设有享正三品俸禄的“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等处军民安抚使司”和“鱼通路万户府(隶属黎州)”、“长河西管军万户府”。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正月,瓮吉刺带、丑汉所部的五百军队,就越过大渡河,戍守哈答城,九月就以吐蕃的哈答城为宁远府,还设立了朵甘思哈答李唐鱼通等处钱粮总管府。这哈答城,就在今天道孚县所属的惠远乡。哈答,在清代史书上写作噶哒,又称泰宁。为避西藏准噶尔之乱,清朝廷特在泰宁建惠远庙,雍正六年(1728年)迁七世达赖来这里居住,直到雍正十二年(1734年)才特派果亲王允礼偕章嘉呼图克图到泰宁礼送回藏。再往前追述,早在五代孟蜀时,就设置了碉门、黎、雅、长河西、鱼通、宁远六军安抚司,宋代依旧(隶属雅州)。到明清,缩小为“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清又称“明正土司”)。这里所说的“宁远”,当指泰宁(又称哈答或噶哒)地方。

   元代,在大渡河两岸及其周边地区,派有重兵驻守。如至元十六年(1279年)六月,因碉门(天全)、鱼通(今属康定县)和黎(汉源)、雅(雅安)诸处的“民户”不奉守国法,于是朝廷就议定发新附军五百人、蒙古军百人、汉军四百人镇戍。延佑四年(1317年)十一月,陕西都万户府(辖成都路)提出:碉门探马赤军一百五十名,镇守多年,请求将他们放还原部。枢密院的大臣们则强调,这里是要地,“不宜放还”,可令原属部队派遣一百五十名,三年一换。并又从各翼汉军中调一千名,镇守碉门、黎、雅,到时候一样更换。所以,在元代统治的近百年间,大渡河一带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乱。当然也并非完全无事。

   大渡河及其周边的茶马贸易,在元代又得到进一步发展。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四月,就在碉门、黎州设“榷场”(由国家管理的专卖市场),与吐蕃贸易。在宋代只有黎州一个主要市场的基础上,又增设了碉门官市。这碉门,在宋代本是有城邑的,到中统三年(1262年)六月,宋兵攻打雅州、芦山时,民降复叛才废。答术受西川行枢密院之命,领兵三千救碉门,斩首三百余级,生俘一百余人,宋军大败。至元二年(1265年,南宋咸淳元年),被授予虎符的雅州碉门安抚使高保四提出,为便于防守,应恢复故城。朝廷敕秦蜀行省,要求他们考虑,“城如可复,当助成之”。碉门城邑得以修复。今天提到碉门,往往说这就是今天的天全。其实不然。《明史》“地理·四川”中说得很清楚,碉门属荥经。荥经“西北有紫眼关,地接西番。又有碉门砦,亦曰和川镇,元置碉门安抚司,洪武五年(1372年)设碉门百户府于此,其地与天全界。”

   至元三年(1266年,南宋咸元二年),朝廷“谕四川行枢密院”,派人到碉门、岩州(今泸定县岚安乡)西南沿边,叮咛劝谕当地官吏军民,有愿来归者,“方便接纳,用意存恤”,对贫苦百姓给予赈济,愿迁到近处城邑的,还予以房舍。也就是说,对大渡河周边的百姓,实行其优厚的“争归”政策。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月,将成都宣慰司也迁移到了碉门。至元二十年(1283年),又将黎、雅划归吐蕃招讨司。成宗贞元二年(296年)正月,进而将土蕃、碉门的安抚司和运司合并,改为“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军民宣抚司”。这对巩固大渡河一带及其周边这个汉、藏、彝多民族结合地区统治,维护一方稳定,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上一篇:我州作家尹向东作品入选《小说选刊》
  • 下一篇:年味中的大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