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建报60周年 >> 浏览文章

在路上

《甘孜日报》    2014年08月20日

    ——我与《甘孜日报》的不解之缘
   ■ 张建国
    今年,恰逢《甘孜日报》60华诞。前段时间,报社约请我写篇与《甘孜日报》的稿子,这个约请一下勾起了我心中深藏许久的那份记忆。
    结缘《甘孜日报》,那还是17年前。当时,我年不更事,替换一病弱的同学到苦寒石渠,唱着李春波的“毛主席教导我们说,知识青年要到农村去”的激情歌曲,如愿以偿地分到了距县城70多公里的牧区乡小学任教。在那所极像矗立在黄土高坡上小学的4年里,阅读和写作始终与自己相伴,昂扬着年轻的心奔走在人生的路上。寂寞、单纯、艰苦的日子里,《甘孜报》成了我获取外界信息、汲取知识和精神力量的重要载体之一,可以说是我的良师益友。因为偏远,《甘孜报》到手后,往往都是昨日黄花,但仍然爱不释手,将小开张的《甘孜报》一口气通读一遍后,还翻来覆去地选读和细读一些稿子。畅读之余,逐渐萌生了投稿的念头,尝试写了反映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稿子寄去。未曾想到一月后,居然收到了回信,手握着印有甘孜报社落款的牛皮信封,激动之情至今犹新。拆封后,落款白玛的一位编辑在信中对我的稿子进行了认真负责的点评,并对投稿方向给予了建议指导,还鼓励我多写稿子。信中的谆谆教诲和真情善意让我在苦寒孤寂的日子里增添了几许春日般的温暖,并伴随着我一路走了过来。这封信,伴随着我工作的变迁,转辗反侧,不仅始终没有丢弃,还深深地收藏在我心底。
   我在《甘孜报》上刊登第一篇稿子,我清晰的记得是一篇描写石渠雪的散文。那时,我已在县中学任教。稿子虽短,但凝聚着我的许多感受,让我受益终生。稿子主要描写了石渠的雪等自然状况,以及生活在这片苦寒之地的人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相生共存的状况。
   稿子的刊发,再次鼓舞了自己对文以载道的景仰、追随和身体力行。随着刊发文稿的增多,我亦被当时素不相识的县委宣传部长杨雄点名,借调从事扶贫攻坚宣传工作。告别自己挚爱和执教多年的牧区教师岗位,我与《甘孜报》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忘不了第一次被聘为特约通讯员、特约记者的激动。我采写的《谱写在群众心中的歌》《英雄母亲:志玛翁姆》在《甘孜报》上刊发,并获2001年度全国少数民族新闻二等奖、2001年度四川新闻奖通讯类三等奖,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业余爱好。还记得,2002年春节返回石渠时,顺道去康定领取获奖证书,那是我第一次到甘孜报社。田杰、白玛等对我悉心指导,并赠送了好几本报社的采访日记本。一路行走,一路写作,自己又结识了李庆林、张兵、常晓兰、马建华、杨杰等许多师友。他们都从写作上对我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指导,那份真诚温暖让人感动不已。同时,还通过《甘孜报》结识了许多笔友,如徐君、叶强平等。
   伴随着《甘孜报》扩版为日报,我也在获得法律专科自考后,又历时3年多获得了新闻学本科。当时四川省刚开设新闻学本科自考科目,我就选择了漫漫自考新闻学本科的路。当时报考这个专业的很少,本科论文答辩时,参加论文答辩的新闻学本科自考生全省共3人,一位是四川大学新闻专科毕业在《重庆日报》工作的,急等着获得本科文凭好签约工作。一位是江油的老师,另一位就是我。自己报考新闻学也有《甘孜报》的一点影响,我的论文就是以《甘孜报》如何发挥藏区党报作用为题的,还获得了88分的高分。
   岁月更迭,时光如梭。与报社结缘已有17年了。这一路走来,自己先后在《光明日报》《四川日报》《四川党建》《四川法制报》《西南商报》《甘孜日报》《雪域先锋》等报刊上发表文章300多篇。同时,2005年、2007年先后撰写的调研报告《石渠县等海拔4200米以上干部职工生存状况令人堪忧》和《牧区包虫病现状和对策思考》,得到了温家宝总理和省领导的高度关注,多篇调研得到省州相关领导批示,为国家、省加大对甘孜藏区的关注和帮助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
   文如其人。为文即做人。正所谓言为心声,写文章同理。长期以来,《甘孜日报》扎根甘孜大地、站位康巴高原、放眼大江南北……以藏文版、汉文版纸质媒体和电子报等为载体,真正深入到15.3万平方公里甘孜大地每一个角落,深入到112万甘孜群众心底。近年来,《甘孜日报》以提高舆论引导力为核心,以推动全州经济跨越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为主线,导向正确,贴紧中心,服务大局,努力实践“三贴近”,宣传亮点突出,版面架构合理,稿件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充分发挥了党报阵地作用、喉舌功能,获得广泛好评。特别是《经济民生周刊》《康巴周末》对新闻主版的补充和支撑作用日益凸显,丰富了栏目和内容,为经济、民生和文学、社会等方面的报道提供了载体。
   现在,自己还担任《甘孜日报》的评报员,同时也通过州政协委员的身份积极呼吁过加大对一报(《甘孜日报》)一台(《甘孜电视台》)一网站(《康巴传媒网》)的关注和投入,并取得较好成效。
   点点滴滴,只言片语难以言表;桩桩件件,字里行间难以尽全。《甘孜日报》60华诞之际,为之高兴的不仅是其一直以来传递真善美的累累硕果;也不仅是其自身为土壤,播种、培育一批批人才的辉煌业绩;更多的是《甘孜日报》与这个时代,与康巴大地,与甘孜儿女共呼吸同命运的那份执着和坚定。其实,不管任何人、事、物,都脱离不了在路上这个铁律。我庆幸和欣慰的是自己也顺应和融入了这一点,同这个时代,同我们的祖国,不断地奔走在路上。
   在路上,我们为生活在这个时代和我们的中国庆幸和骄傲;在路上,有《甘孜日报》为伴,自己将一如既往向《甘孜日报》看齐,永不停却奔走的步伐,不背弃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 上一篇:我的记者梦
  • 下一篇:高扬党报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