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建报60周年 >> 浏览文章

我的记者梦

《甘孜日报》    2014年08月20日

   ■记者 马建华
   1995年9月,当我州史上最漫长的一次考调——州人民广播电台、州电视台考调采编人员在经过了三年艰苦而漫长的等待之后,我的记者梦想终于成为现实。在我的记者生涯中,《甘孜日报》是我圆梦的强大动力。我在道孚牧区教小学艰苦而枯燥的日子里,因为看见一月前《甘孜报》登载有州广播电台、州电视台的启事,我的记者梦由此起航。
   走过60华诞的《甘孜日报》,可以说是许多人梦想成真的摇篮,有的人从这个摇篮里蹒跚起步,最终成为知名作家;有的人通过为《甘孜日报》写稿,提升了知名度,因为出色的“笔头功夫”,被“伯乐”相中,由此走上了领导岗位。从某种意义上讲,《甘孜日报》是我州人才的摇篮。
   弹指一挥间,我的职业记者生涯接近20年。在20年的记者生涯中,我与《甘孜日报》可谓情深义重。上个世纪和本世纪初,我州在网络和广播电视覆盖有限的情况下,《甘孜日报》凭借其覆盖范围广的优势,赢得了广大作者的青睐,人们以在《甘孜日报》上发表文章为荣。
   成为一名职业记者后,我主要在广播电台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当时因广播电台不被重视,我到农牧区采访的次数屈指可数。那时候的广播新闻主要来源于《甘孜报》(在康定开会的时政新闻为本台记者采写),因此对于每一期的《甘孜报》(那时候为对开小报),我是必读的。
   那时候,采访任务和编稿任务都不重,我有更多的时间写作。写新闻、写文学。写的那些涂鸦之作几乎都发给了《甘孜日报》,所写的文学作品在报社杨丹叔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发表了不少文学作品。同时,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深入采访,我写了不少评论、人物通讯、消息、报告文学等不同的作品,大部分都在《甘孜报》上得以发表。九十年代中期,《甘孜报月末版》创刊。在报社编辑没有向我约稿的情况下,我通过揣摩编辑思路和所发的体裁,撰写了不少家庭、爱情和社会视点的稿件,在副总编赵蜀康(已故)和原副总编胡庆和先生的帮助指导下,几乎每一期都有我的文章。
   《甘孜日报》是我的良师益友。报社许多老师由陌生而熟悉。后来,州“两台”整合资源,我得以从“幕后”走向“前台”,见证采访了我州不少重大事件。如二郎山隧道建成通车、冷竹关电站建设、全州通县油路建设等等,很多次采访均与报社同行一起“出征”,虽然所从事的媒体不一样,但在策划和选题方面,报社老师都给予我不少帮助,让我受益不浅,学到了不少东西。2001年,雅江等地发生地震,震后省州派出报道组前往震中开展宣传报道。原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四川日报》甘孜记者站站长、《甘孜日报》社总编辑郭昌平任组长。我们冒着山上滚落飞石、脚下是奔腾咆哮的雅砻江水和余震不断的大地,骑马奔赴震中雅江波斯河采访。在长达10多天的采访中,郭昌平老师提出很多策划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在他的帮助下,我从广播电视的角度采写了一组反映震区党员干部群众抗震救灾的稿子,这组稿件获得了省级新闻奖。
   2000年10月,西藏昌都成立50周年,我和《甘孜日报》社记者一起参加了这次宣传报道活动,这也是一次艰辛难忘的采访。由于租用的载有我州演员的大巴车频出事故,我们每天几乎是早出晚归。我们坐的开道车“沙漠王子”每天算下来的平均时速不到20公里。在往返7天的行程中,饥饿、寒冷,让我们吃尽了不少苦头。在回程翻越达玛拉山时,因大雪茫茫,一辆满载电器的货车翻入公路下200多米的雪堆里,幸亏司机平安无事。我们帮助司机报警求助,并给了他一些食物,确认他没有什么危险后才离开。回来后,我写了一篇散文《达玛拉山历险记》在《甘孜报》上发表。
   在州广播电视台工作期间,《甘孜日报》社同仁的策划理念值得我们学习。每年州委宣传部都给我们下达了上省级台的目标任务,到哪里寻找那么多新闻线索?我和同事们向《甘孜日报》学习,从报纸上寻找新闻线索,根据报纸新闻去寻找新闻由头,于是,每月上四川电视台卫视新闻突破了10条。
   2012年5月,《甘孜日报》社招考采编人员,缘于和《甘孜日报》几十年的缘分和对文字工作的无限热爱,我义无反顾地考调到了报社。有人不解地问,电视和报纸相比,其影响力不言而喻。我已经是主任记者了,还来《甘孜日报》干嘛?我对《甘孜日报》的情感“非一日之寒”,作为60后,那种特有的“铅字”情结,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讲是无法体会得到的。
   如今,我到《甘孜日报》社工作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作为报纸的“门外汉”,报社领导让我出任三版的责任编辑。记得我第一次看到版式纸、第一次画版、第一次修改小样时,我手足无措;第一次选择稿件,孰重孰轻,我很茫然。我根本不知道报纸的编辑流程。在我想打退堂鼓的时候,同志们向我伸出“援手”,让我经历了许多艰难的“第一次”。在报社工作十分辛苦,每天上班打开电脑就和各种稿件“打交道”,加班加点已经成常态,凌晨三四点下班回家是常有的事情,但值班总编和各版的编辑却毫无怨言,确保了每一期报纸少出差错。
   在和同事们一道赴基层采访过程中,在新闻策划和选题中,我得到了不少有益的启发,新闻该怎么挖掘,如何提升新闻的可读性和“含金量”,他们都毫无保留地耐心传授。
   六十年风雨兼程,与党同心,六十年薪火相传,见证历史。在《甘孜日报》迎来60华诞之际,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分子,回望《甘孜日报》的峥嵘岁月,老报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鞭策我奋勇前行;展望《甘孜日报》的未来,我将践行群众路线,以报社繁荣发展为己任,向同行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和报社同事们一道牢记使命,与时俱进,为我州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提供更加有力的精神动力、舆论支持。
 
 
 
 
  • 上一篇:启明星光,辉映康巴大地
  • 下一篇: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