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建报60周年 >> 浏览文章

“土炮”助我拍贡嘎

《甘孜日报》    2014年08月20日

  ■ 龚伯勋
   摄影是我之所爱,1973年调到《甘孜报》后,对此更是情有独钟,有志当一名笔杆和相机都玩得转的记者。
   当年却没有现在而今眼目下的记者们那份福分,长枪短炮挂满一身,出门还有“四个滚滚”,可说是武装到了牙齿。那时,报社没有一部可换镜头的“家伙”,先进的器材既没钱买,有些今天常见的玩艺儿就是有钱也买不到。要想拍点儿理想的东西,只有自个多动脑筋想办法。洋玩艺不可得,就“土法上马”,不管外观美与丑,只做出来用得上就算数。
   当时最想的是有支长镜头,以便把景物拉近,增加照片的视角冲击力。有天,照相馆的一位朋友告诉我,早年的《大众摄影》杂志上曾介绍过一个“爷爷背孙孙”的小窍门,就是把老式页片相机(老爷爷)接在135单反相机(小孙孙)上,用页片机的镜头(4X5页片机的镜头焦距为l35MM),单反相机的机身,这样既可远摄,又可当微距镜头用。于是我便自个掏40元钱,在一个“老康定”手中买了部老掉牙的页片机;弄到这台“老爷”相机,还真有点如获至宝之感,我马上就动作起来,请报社机修车间的师傅在一张页片夹上比着单反机的镜头接口大小挖了个孔,套上个近摄接环,两者相联。便真的让“爷爷”背上了“孙孙”。l978年采拍贡嘎山,它还真的发挥了作用,一下就拍出了几张有味道的东西,其中一张我给它命了《“虎”卧云中》的题,朋友都说还看得,至今我还将它“保存在案”。
   “爷爷背孙孙”也多有不便之处,最大的问题是稳定性不好,容易抖动,而且焦距也不易调准,于是又想了个改进办法:做个镜筒,把页片机的镜头接上去,这样就可解决不稳定的问题。报社既有车床,又有手艺高超的师傅,完全有办法改好;于是与机修车间的羊一欧师傅一商量,就把改进方案拟出来了:先找些废弃的汽车活塞溶化成所需长度的圆锭,再在车床上进行加工。这个活儿很考手艺,首先那车出的镜筒必需内外两个紧紧相套,否则调焦时就会晃动,难的自然是挑丝了,公母两丝都要多股并成,单股丝伸缩太慢,不能快捷调动,至少要4到5股并成才行。羊师傅硬是精心挑出了6股一组的公母丝来,这么多股调起焦来并不比洋玩艺儿慢;镜筒做好后,用单反机的近摄接圈一联接,再将“老爷相机”的镜头(还可用不同焦距的放大机镜头)取下来往内筒前端的丝口上一上就成了;另外师傅们还特地为我车了些遮光罩,将其套在镜头前,非常有用。
   再拍贡嘎时,羊师傅(还有李国文,赖志华师傅)他们为我制作的几门“土炮”,真个帮了大忙。就是用这些“土炮”,我拍下了横断山脉的主峰——木雅贡嘎那高耸入云的“金字塔”,张张画面十分壮美;还用这些“土炮”拍得了林中松鸡和极具微距效果的山花,这些照片至今珍藏在我的相册中。
   到下面采访,为及时发回照片稿,我还用那“老爷相机”临时改装成放大照片用“土放大机”,并特地请报社的老木工杨师傅,为我做了个既可装器材,又可支“土放大机”的木箱子,也十分有用。
   不知何故,这些“土炮”竟招惹了炉城个别“街头名士”胡编乱造出一些“故事”,哗众取宠,对我百般踏屑,恶意中伤,本来对此我并不在意。笑骂由他笑骂,好事我自为之。不过,为了《甘孜报》一个记者的荣誉,为了那些为办好报纸而热忱奉献的工人师傅们的荣誉,更是为了报社的荣誉,不得不借此机会说上几句,以正视听。
   回顾这点儿往事,无非是说说我们这代党的新闻工作者当年对事业的那分执着。愿后继同仁,充分运用现代的先进条件,与时俱进,为康巴、为时代留下更多宝贵的“瞬间”。
 
  • 上一篇:编者按
  • 下一篇:记忆中的《康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