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专题 >> 浏览文章

党建引领促发展

《甘孜日报》    2014年09月29日

——德格县加力推进群众工作全覆盖常态化纪实之五 

  ■ 记者 田杰
  9月的德格,秋高气爽;丰硕的喜悦,醉人心田。6日一大早,记者在龚垭村亲眼目睹了装运蔬菜的浩大场面:各式各样的车辆穿梭在村道上,菜农们忙着把自家大棚里成捆、成筐的蔬菜搬到车上,吆喝声、劳动小调和车辆轰鸣声“交相辉映”,形成了一支独特的乡村丰收交响曲。看着逐年增长的收入,村民充呷竖起了大拇指:“这都是乡村党员干部的功劳!”
  自2012年开展共建共创活动以来,德格县本着“机关围着乡镇转、乡镇围着村组转、干部围着群众转”的原则,79个县级机关党支部和11个州级机关党支部与全县174个村和居委会党支部结成共建共创对子,33名县级领导干部带领330余名县级机关干部与1640余名乡村干部背包进村,1700余名机关党员主动到结对村“双报到”,420名农牧民党员深入500余户群众家中“N+1”联系,一系列解难事、办实事的举措与行动,赢得了农牧民群众的交口称赞。
  “充呷,你今天又装了好多菜呀?”“我嘛,差不多又有半吨。”在村支书赤乃与充呷的对话时,一个憨厚壮实的中年男子出现在了记者的眼前。
  说起种菜的经历,充呷喜形于色:“现在,说起种菜这件事,我还真有点害羞!两年前,我家仅有的5亩承包地里,年年都种青稞,整个冬季地闲着人更闲着,根本没啥收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2012年,乡干部动员我种蔬菜,还说有县上的农技员驻村指导。当时,我表现出了一脸的不愿意。因为,我家祖祖辈辈都靠种粮食维生,如果家家户户种蔬菜,万一种出来又卖不出去咋办?面对我的抵触情绪,乡党委书记周雪松领着乡村干部多次登门约谈,耐心讲解政策,细说种菜好处。无奈之下,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一块地里种了白菜、青椒、番茄和土豆,没想到居然赚了6000多元,这比种青稞划算多了;去年,我适度扩大面积、增加品种,年终‘盘点’,收入超过了2万;今年,我家的种植规模达到了5亩,收入至少不下4万。随着收入的增多,我不仅改造了房屋、更新了家具,而且开上了小车,一家人也过上了红红火火的日子!”。
  “种菜能致富,全靠党支部”。正当村支书赤乃津津有味地述说村民的感叹时,周雪松热情地邀请记者实地参观“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红旗示范村”的种植基地。这既是龚垭乡“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综合示范带”上的一个示范基地,更是全县特色农业发展的重点基地。
  “党建能否真正引领产业发展?”面对记者突如其来的提问,周雪松的回答可谓是胸有成竹:“2012年,乡机关党支部在与龚垭村党支部开展共建共创活动中,率先采取以党建引领互助的方式,将党建主题活动、党员示范基地及特色产业、新农村建设等融为一体,实行一体化规划、建设、发展和展示,确立了‘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机关党员采取‘1+N’和‘N+1’方式与村农民党员和种植户结对。此举不仅增强了党组织在‘助农增收、发展产业’中的组织力、协调力和服务力,而且依托党员能手创立的大棚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和示范户也起到了”龙头“辐射作用;不仅在蔬菜产业链上建立了拖拉机运输协会和蔬菜种植协会,而且规范了种、管、采、运、销等各个环节的流程监管;不仅争取到了标准化钢架大棚改造以奖代补项目和科学化种植以奖代补项目,而且全村大棚蔬菜种植户和中藏药材种植户猛增到眼下的100户300亩;……”
  一个个示范的结合,一条条示范带的汇聚,展示着德格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浩荡气势与生动局面。采访中,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黄杰告诉记者:“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带来了产与村的互动、农与牧的并举和农与旅的结合,带来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牧民群众收入的快速增长。目前,干酸菜、芫根干、芫根茶、青稞酒以及牦牛集约养殖和深加工产业等高原特色农牧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已为农牧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已建成的1279亩沙棘、藏木香和波棱瓜等中藏药材种植基地,预计三年后的年产值将达到640万元;伴随着万亩高产示范基地、5.5万亩青稞基地、0.4万亩马铃薯基地、0.3万亩蔬菜基地、民居接待业以及土陶、木雕、藏毯等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基地等一系列产业基地的形成与发展,一个个产业基地必将成为德格农牧民‘圆梦小康’的致富源与‘聚宝盆’。”
  村民们的感慨,发自肺腑。这正如县委书记何晓春所说:“‘试点’,是最好的教材;‘示范’,是最好的导师;‘引导’,是最好的推广;‘效益’是最好的导向。共建共创是夯实基础、做强阵地、筑牢堡垒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最好抓手,不仅有利于强化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组织基础,而且更有利于凝聚党心、民心。共建,建出了支部新形象,建出党员的精气神;共创,更是创出了发展新思路,创出了农牧民群众的新希望。”
  共建共创,既不是简简单单的一纸协议,更不是派出干部在村上驻几天、转几圈、问几句、记几篇,而是要立足“共”字谋思路,着眼“建”字下功夫,瞄准“创”字用心力。
  这是一组鲜活的故事:今年8月16日一大早,一群身着节日盛装的农牧民群众,说啥也要请组织部群众工作背包入驻小分队成员参加浪多乡几个村党支部联合组织的耍坝子活动。生巴村属于半农半牧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产业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白迎春率部机关党支部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及时将支部共建的着力点放在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建设上,通过汇报、协调与衔接,去年10月,100万余元整村推进项目正式付诸实施,如今,“行路难”、“饮水难”等一系列难题已不复存在;多谷大桥是地处雅砻江畔的伦麦村80余户500余人的“生命桥”,然而,2012年却被一场50年不遇的洪水冲毁了,两岸村民只好绕道8公里才能通行。经过结对共建支部的多方努力,如今投资120余万的多谷大桥可望今年11月竣工通行;针对浪多乡农牧民党员因抗病抗灾能力弱而导致贫困面大的实际,组织部机关党支部及时发动部机关党员每年每人捐献600元,设立贫困农牧民党员救助基金,实行“乡管村用、阳光发放、救助到人”;……村支书实话实说:“以前,村上跑项目、要项目,几乎次次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如今,支部结对共建共创带来的大项目与好项目,让村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分量与力量!”
  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距县城200多公里的普马乡甲根、基足和真通三个村党支部,是县检察院党组的共建共创村结对支部。院党组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共建共创方案》的实施可谓是不折不扣:2012年10月,筹集资金4万余元为三个村支部量身配备了的办公桌椅、文件盒、笔记本、国旗、党旗等;去年,为帮助真通村支部培训入党积极分子、完善一系列藏汉双语工作制度,并在今年分类定级中,顺利升级为中间党支部;为切实破解村民办事难,院党组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并很快在村民活动中心建立民“便民群众工作站;……采访中,甲根村党支部书记泽仁罗布用算账的方式道出了“便民群众工作站”的多多好处:“以往,村民办事经常往县城跑,往返的车费、餐费和住宿费花销,少则几百,多则上千,有时候还不一定一次就能把事办好;而现在在家门口就可办事了,既省时、省力,更省事、省钱。”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年8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导致通往达马乡绒麦隆村的公路多处出现泥石流、山体滑坡,一座便桥已被洪水冲毁,车辆无法通过,行人心急如焚。消息传来,乡党委书记李兴才火速带领“党员先锋队”冒雨赶赴现场,雨中紧急抢修。搬运石头,争先恐后;抬运木料,挥汗如雨;清理土石方,气喘吁吁;联系挖掘机,争分夺秒;……经过6个小时的紧张奋战,泥石流被一一排除,山体滑坡被一一清理,冲毁的便桥终于建好。闻听村民们的赞叹,乡党委书记李新才感慨由衷地说:“‘党员先锋队’就是要在关键时刻拉得出、危险时刻用得上、需要时刻能管用,他展示的是党组织的力量和党员的形象,不然,群众就会失去‘主心骨’。”
  ……
  这是一组来自一线的点滴故事:从县委办党支部在与窝色、阿池和林学三个村支部共建共创中,设立16800余元的“党员帮扶基金”、帮助结对党支部购买办公桌椅以及资助33名贫困党员,到温拖乡机关支部帮助温拖村民解决“吃菜难”;从县发改局机关党支部主动协调解决错阿乡错通村活动室维修资金、规范驻村干部及村干管理以及推行坐班服务制,到州医院党组启动建设“健康、美丽、洁净、卫生”新竹庆,改善村活动中心办公条件、规范办公程序,开展“送医进村、免费义诊”,募集资金为竹庆720贫困户购买医保;……
  一次次的难事特办、急事快办、实事实办和好事真办,不仅演绎出了一个个让人倍感温馨的的好故事,而且传递出了令农牧民群众称道的好声音,更凝聚起了夯实基层堡垒的正能量。
  好故事正在上演,好声音正在传递,正能量正在凝聚,善地德格在全覆盖、常态化加力推进共建共创活动的生动实践,正在让党群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融洽、干群关系变得更加鱼水情深。
  • 上一篇:你改变,政治生态就改变
  • 下一篇:贯彻好群众路线是一个永恒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