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扶贫车间话脱贫

甘孜日报    2019年09月27日

◎曹秀英 吴志文

德格县麦宿片区有普马乡、达马镇、岳巴乡、八帮乡和白垭乡五个乡(镇),素有“传统民族手工艺之乡”等美誉,至今仍保存着铜铸、噶玛嘎孜唐卡绘画、牛毛绒编织、木雕、土陶等20余种古老、完整的藏族传统民族手工艺。

2019年,为推动传统藏文化、传统手工技艺转化为脱贫增收动力,德格县利用广东援建资金1400万元,以“党建引领+产业园区+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家庭作坊”的模式,在麦宿实施19处特色民族手工艺扶持项目,开辟了一条文旅商深度融合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

小作坊向生产车间转变

“这间专门做展览、这间是操作间、这间是工人休息时候的茶水间。”9月19日,来自深圳的媒体人员一行赴德格县麦宿,多维度了解现广东深圳对口援建德格项目建设情况,普马乡绒达村现年41岁的土陶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降拥格乃,领着大家在刚完成主体建设的“文旅扶贫车间”里,高兴地介绍自己未来的打算。

新修建的扶贫车间有4间房,占地近200平方米,是典型的藏式框架结构,是德格县利用广东援建资金打造的19处扶贫车间之一。

与扶贫车间相邻的,就是降拥格乃经营了十几年的土陶制作手工作坊,4间100余平方米的简易藏房,生产、仓储、厨房紧挨着,条件简陋,存在安全隐患。“以前地方小,只能容纳10来个人同时做工,不敢接太多订单。现在,一分钱没花,就有了这么好的扶贫车间,心里真的是非常高兴,就想着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多教学徒,把咱们德格的黑土陶推广出去,预计年收入能增加30%。”看着即将完成的几百件大小不一的茶杯、陶罐、茶壶、砂锅等土陶成品,降拥格乃高兴地说。

在麦宿,像降拥格乃这样从事手工艺制作的手艺人有2000多名,占当地总人口的1/3,大小手工艺作坊27个。文旅扶贫车间项目包含了麦宿的12个村19个作坊的改造升级,涉及噶玛嘎孜唐卡绘画、木雕、泥塑、彩绘、陶器、编制、铜铸等类别。通过分散安置、集中安置和建房补助的方式进行建设,或改善原有手工作坊的生产条件,或将手工作坊打捆建成集制作、展览、体验为一体的特色民族手工艺产业园区,或支持特色手工作坊提档升级,让原来家庭式小作坊逐步向园区化、规模化生产车间转变。

位于普马乡绒达村的钦乐工坊,是当地唯一一家以建房补助方式修建的一栋两层藏式土木结构的崩空藏房,主体早已完工,正在进行木雕装饰和房屋彩绘,建房风格与原有手工作坊相得益彰。

探索"传统文化+扶贫"新路

“我们这个扶贫车间在建设和设计装修的过程中,全部运用的是本土的藏民族文化元素,县上补助39万元,加上我们自筹资金近50万元,全部用于购买当地建材,支付建房务工的工钱。而且,这个扶贫车间建成之后,将会设置展示厅、体验式作坊,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带动当地贫困户就业增收。”钦乐工坊的品牌创始人达瓦卓玛认为,建设扶贫车间不仅仅是修建了一栋房子,更是通过扶贫车间这一载体,弘扬了民族文化,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扶贫”的文化产业扶贫新路。

“我的腿有残疾,还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在工坊做一些打磨的工作,每天挣80至100元,特别满足。”普马乡真通村贫困户扎西措说。

钦乐工坊作为当地铜铸手工艺世家,作坊里有1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工资按照工种不同、技术娴熟程度给予每天80至300元不等的工资,让大家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摆脱贫困。

“所有扶贫车间预计今年10月全面完工投入使用,将新增就业岗位600余个,吸纳当地广大农牧民群众‘家门口’就业,可人均年增收1.2万元以上。”德格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杨德河介绍,除修建扶贫车间外,今年4月,德格县投入2000万元,在麦宿同期修建了面积近5000平方米,集手工艺品展销、传统民族手工艺技能培训、住宿、餐饮等为一体的麦宿民族手工艺展销和培训中心。

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智力帮扶的方式,德格县着力促进麦宿片区民族手工艺技艺改良、产品包装和销售渠道畅通,推进传统手工艺走向更广阔的舞台,逐步形成“远看是绿水青山,中看是产业园区,近看是美丽村落”的麦宿片区产业格局。



  • 上一篇:炉霍县严密防范地质灾害
  • 下一篇:幸福全靠奋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