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一个小时行走两公里的“长征”体验

甘孜日报    2019年07月31日

记者们在陡峭的山路上行进。

      ◎本网记者 宋志勇 文/图

      “道路狭窄、湿滑,注意安全。”7月29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团组织开展的体验长征路活动在泸定县烂柴湾举行。当记者们沿着山区的羊肠小道小心前行时,大家相互这样提醒着。

       体验一开始,记者们都不约而同大步向前。随着行程过半,有的记者放慢了步伐,而有的直接被“大部队”甩在了后面。走在“大部队”最后的记者为了记录重走长征路、长征永远在路上的时刻,拿起手机、相机拍摄。这记录,既能侧面印证红军长征时的艰难,同时又能让记者们将这段重走红军长征路的体验铭记于心。“保持距离,注意别掉队。”“这里道路狭窄,又湿滑,安全第一。”虽然大家相互搀扶、相互提醒,但仍然有记者不小心摔倒、滑倒。经过近1小时陡步,记者们顺利走完2里路程。

       “此行再走长征路受益匪浅、收获很多。以前,红军长征精神只能从课本上了解,当这次真正站在泸定桥上,又体验红军当年走过的山路,才感觉触摸到了有血有肉的红军精神,既升华了我的内心,又将极大地鼓舞我对工作热情和执着,并将长征精神传承下去。”经济日报记者姚进感慨万千。

      “走过这段路,深感艰辛,特别在经过狭窄下坡路段时,道路落差大,行走并不安全。随着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成功,这条路成了转移之路,可以想象在红军在通过石门坎的过程中面对的困难和艰险,要胜过我们通过此路艰险程度的几倍。”中国青年报记者胡宁深有体会地说,通过亲身体验,她重新理解了84年前红军长征是怎么浴血奋战,最后扛起了新中国大旗。

      “这次亲身走过泸定桥,感觉特别摇晃。可以想象,当年红军飞夺泸桥时,没有木板渡桥是何等艰难。像22飞夺勇士之一的刘金山,为了战友、为了革命,在手臂烫伤的情况下,仍然冒死前行,真正体现了革命的大无畏精神。通过重走长征路,我对红军当年攻坚克难的顽强意志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为了革命的成功,不仅忍饥挨饿,赤脚前行,还要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让我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中国青年网记者宋继祥说。

      据了解,泸定县城烂柴湾,原是当年老百姓种地之路,红军成功夺下泸定桥后,红军入城部队不断增多,为减轻县城压力,这条路就成为了红军分批向天全、芦山挺进的前行之路。


  • 上一篇:两男子酒后冲动酿大错
  • 下一篇:泸定桥畔忆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