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决战地球之巅

甘孜日报    2018年08月13日

     (上接82日第五版)

       以黄鹏鑫所在的仁果乡为例,因为仁果乡靠近国道317线,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所以仁果乡脱贫奔康的主要产业措施也倾向于农业产业提升,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建成了黑青稞种植基地70亩、“康青”高产青稞基地300亩、马铃薯基地200亩、蔬菜基地20亩。这些基地,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只要基地农户丰收了赚到钱了,其他农户必然会跟上来。

       除此之外,仁果乡还分别建有便民服务超市、农机合作社、糌粑电磨房等集体经济,并采取承包经营的模式。

       对于城市平原而言,这种小集体经济可以说根本上不了档次,没有言说与记录的必要;但对于甘孜州的脱贫攻坚来说,每一项目的成功实施,背后都要经历艰辛的努力。

      仁果乡党委书记扎西尼玛告诉笔者,便民服务超市成立起来后,首先在本地群众中找承包人,但本地人不愿意开设肉类、烟酒买卖业务,于是乡上只得找外地人来当“老板”承包经营。直到一年后外来老板赚了钱示范效应起来后,有群众才愿意站出来承包。

      也因为如此,扎西尼玛特别提到一个“意识扶贫”,扶贫先要扶意识、扶观念。产业持续增收也好,建房改房甚至把家具买到位也好,如果老百姓没有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意识,这种硬性的现金投入,三两年内可以让群众脱贫,但这种“输血”式资金投入一旦结束,群众又有可能陷入贫困。

      笔者在采访中注意到一个事实,从甘孜到德格再到白玉,每个县只要是宜草宜牧之地,都讲到发展奶牛养殖,发展集体牧场,甘孜县委书记雷建平就明确提出“每个村办一个集体小牧场”。

      对笔者来说,这是两个疑问。奶牛养殖?在笔者的印象里,甘孜州是适合养牦牛的(牦牛可以挤奶),以前并没有养殖奶牛一说,当然现在养奶牛能挣钱也是事实,可草场的牛奶要变成商品流通,其所涉及到的投资、生产、物流、市场等环节,怕是三两句话解释不清的,总之,在笔者看来,这就是一件比养殖牦牛更麻烦的事。集体牧场?作为技术含量极低,又不具备更多职业技能或必须是劳动密集型的草原养殖业,以家庭为单位原本是非常适合的。早年集体经济时代,甘孜州的畜牧业状态也未必有现在的好。

      绒巴岔区工委主任兼来马镇党委书记仁青降措告诉笔者,去年,来马镇就建起了两个奶牛养殖合作社。一个建在夺日村,有奶牛82头,另一个则建在马达村,有奶牛56头。去年一年,马达村56头奶牛就繁殖了54头牛崽,可谓“喜获丰收”。

      来马镇的奶牛养殖,采取“集体所有,散户养殖”的方式,农牧民养殖一头奶牛,每年象征性地给集体缴纳100元收入,其他畜产品等归养殖户所有。经概算,一头奶牛的纯效益在3000-5000元之间,也即养殖户养殖一头奶牛,平静每天可净收益10元。如从人均年纯收入3300元为脱贫线,一头奶牛的收入就可以足保一个赤贫农牧民完全脱贫。

      奶牛合作社也好,集体牧场也好,都涉及到巨额资金的投入。其启动资金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均来自于国家资助。

      以卡龙乡六组一村集体养殖合作社为例,由国家投资50万元建畜圈畜栏并购买畜种200头,每户入股1-2头计94头,合作社拥有牦牛牲畜近300头。六组一村将近300头牲畜分为三个牧业组,安排贫困户到各组放养、管理牲畜,并建章立制,包括对每头牲畜进行登记,如无故死亡一头牲畜,放牧者必须赔偿,最后用畜产品支付放牧者工资,盈利在合作社内进行分配。

      来马镇马达村奶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该项目的资金来源是通过中央彩票公益集金,为村集体购买奶牛56头,总投资30万元,其中中央彩票公益集金21万元,农户自筹9万元。

      笔者在整个采访结束后,才大约明白奶牛养殖与集体牧场之所以能被各方接受特别是被牧区群众接受的原因。这个原因,便是受“不杀生”的影响。奶牛的用途是挤奶,不用杀生。集体牧场的牛羊,到时可以集体卖给异地老板,也不涉及或较少涉及到“杀生”的问题。

      脱贫攻坚,作为“成片贫困区”的甘孜州,其任务十分艰巨。上级组织的严格要求,与基层农牧民的贫困实际,极大地激发了各级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除了在发展集体经济中不断探索新的所有权模式、经营模式之外,对于如何提高贫困农牧民的家庭收入,同样在不断地创新着理念与方法。

      仁果上村第一书记黄鹏鑫,对此的提法是“因户施法”;而卡龙乡六组一村第一书记冯禧则提出“一户一法,精准扶贫。”这两种提法都是一个思路:针对不同农牧民家庭情况提出不同的致富措施。

      仁果上村建档立卡户向巴彭措家儿媳妇生友,是“9+3”裁缝专业毕业的学生。但生友空有技术,却苦于缺少发展资金、无渠道经营,家庭经济收入一直上不去。2016年初黄鹏鑫帮助他家申请了两万元低息贷款,用于生产经营,通过一年的努力,生友及其丈夫利用这笔资金,在西藏做裁缝相关生意、打工,净收入就达到了1.5万元,大大加快了他们家脱贫致富的脚步。后来村上还将生友纳入了裁缝培训班,帮助她进行技能提升。除了劳动所得收入1.5万元,再加上护林员收入、农业种植收入、政策性补贴,向巴彭措家2016年人均纯收入就达到了6643.61元,远远高于3100元的人均纯收入标准,这就彻底杜绝返贫的情况发生。未完待续


  • 上一篇:游客突遇车祸 雅江子弟兵火速救援
  • 下一篇:后进村逆袭成为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