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靠山吃山不是梦

本站原创    2016年03月18日

——一个农村青年励志脱贫的故事

彭泽在照料小鸡仔

彭泽新盖好的养鸡场

彭泽过去的露天养鸡场
 
    ■本网记者 唐闯
    彭泽,今年30岁,初中文化水平,泸定县兴隆镇瓦斯村村民。家中父母皆有伤病,多年来,一家人在温饱线上徘徊。
    在外漂泊、打工十年后,彭泽决定回乡干一番事业。回乡不久,泸定全县高山半高山脱贫基础项目建设开始逐一落地,瓦斯村最宽处仅一米且唯一通往山下的小路,变成了4米宽的新路,道路硬化工作正在火热开展。彭泽看到了发家脱贫的机遇,在原有的基础上,他立即向当地农村信用社贷款十多万元,从山下找来大车,运砖运沙,自己动手,在山清水秀的高山上,又盖了一个新的养鸡场。
    3月16日,在彭泽的引领下,记者走进了新修养鸡场内孵小鸡的温室。黄黑两色羽毛的小鸡在温室里走来走去,看到彭泽走进来,它们摇头晃脑迎了上来。又到了吃饭、喝水的时间,小鸡们准备饱餐一顿。
    彭泽告诉记者,这些鸡都是未杂交的本地品种,无污染,不添加饲料,在市场上销路很好。随后,记者看了彭泽喂鸡的配料:玉米、小麦、油枯、当归叶子、玛卡叶子。这些鸡“饲料”都是就地取材,靠山吃山而来。还未到半年,彭泽的养鸡场毛收入2万元,利润8000多元。
    “过去怎们没有想到办个养鸡场?”记者问彭泽。彭泽告诉记者,过去道路条件差,山上的货运不出去,山下的材料运不上来。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彭泽的母亲安厚英回忆过去。
    她说,过去为了卖一头猪,卖几斤新鲜素菜、水果、花椒,自己和丈夫从山上走到山下,从早走到黑,吃尽苦头,累垮身体,常常错过交易的黄金时间,一年换不回几个钱。
    从其他村民那里,记者了解到,大概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住在高山瓦斯村的一些村民开始搬家,他们去了条件更好的沈村、德威、长沙坝。这些村落都在山下,临河且道路交通方便,更容易找一条出路。
    几年前,彭家人也在山下买了一处宅基地,准备搬走。“想过搬家,但现在家里无孩子读书,岁数大了,下山也找不到什么活路可做。”安厚英说出了不搬家的真实原因。记者在村干部哪里了解到,目前这种情况在瓦斯村比较普遍。
    和父母的想法不同,彭泽不愿搬到山下有他自己的理由。
    几年前,彭泽在陕西省打工修隧道,他从山上带走的花椒、水果等土特产,无意间在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友以及老板那里受到欢迎。彭泽说:“那时,我才意识到,山上都是好东西。”
    彭泽告诉记者,回乡从事养鸡事业后,由于无污染,鸡肉的品质很高,镇政府、结对认亲的泸定县审计局、社会上的各方朋友帮忙找销路,四处推荐。彭泽说这也是自己留下来,坚定脱贫信念的原因之一。
    目前,随着销路看好,彭泽一个人已经难以应付养鸡场的生意。他准备把还定居在瓦斯村的村民和贫困户召集起来,一起经营,一起挣钱。在养鸡场,彭泽向记者勾勒未来的计划。
    养鸡场下方是一片坡地,栽种着四五亩经济果木。在坡地与养鸡场之间,彭泽修了一个粪水池,专门储存发酵鸡粪。彭泽计划通过一根根导管把有营养的粪水输送到各株果木根部。“山里长的送到养鸡场,养鸡场里的送到地里。”科学、生态养鸡是彭泽的下一个目标。
    对彭泽的想法,最初,瓦斯村的其他贫困户,包括彭泽的父母都有些不敢相信。“在这个山上,祖祖辈辈过下来,哪个是靠养养鸡、种点树就发了财?”安厚英曾经疑惑不解地质问儿子。
    “本地人吃苦一等一,穷在思想上,山上的人封闭得太久了。”彭泽把不少时间都用在了微信聊天上,他告诉记者,打工十年认识了不少朋友,现在相互取经,开阔眼界,受益匪浅。随着养鸡生意红火,随着新的养鸡场建起来,瓦斯村人逐渐意识到,背靠大山也能过上好日子。
    “不要等别人想拉你,也抓不住你的手。”彭泽说,这是一位在成都做根雕生意的朋友提醒自己的话。到目前为止,尽管做了不少工作,彭泽一直未向兴龙镇政府及村干部申请贫困户名额,他相信,有了国家的大力支持,自己一定能脱贫。
    记者感言: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新一代的农民渐渐成长起来,他们有干劲,有理想,有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精准扶贫的大潮中,他们看到了自己未来发展的前景,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出了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精神气质,从而使自己在土地上深深扎下根来。在此意义上,精准扶贫无疑塑造着一代新人。
    
    
  • 上一篇:她立志做雪域高原最美的格桑花
  • 下一篇:他把群众利益看得比天还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