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藏区儿童健康的守望者

《甘孜日报》    2016年03月08日

 ——记全国最美接种医生秦孔平
    ■本网记者
    秦孔平,2011年毕业于甘孜卫校助产护士专业,2012年通过全州公开招聘到色达县泥朵乡卫生院从事预防接种工作,是一位平凡而普通的接种医生。
    有人说,色达县是生命的禁区,能坚持呆下来就是奉献!秦孔平刚到泥朵乡卫生院的时候,身体极不适应,走路都困难,卫生院的同事很照顾她,总不让她下村或尽量让她少去,后来慢慢适应以后她才跟着同事们一起下村开展工作。秦孔平发现牧区群众大多都有高原性心脏病,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群众对健康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前些年,我们乡经常出现麻疹暴发疫情,一些中老年人因为解放前得过脊髓灰质炎而留下终生残疾。”听到同事们这样介绍群众的健康情况,90后的秦孔平极为震惊,她看在眼里,痛在心里,默默在心中立志,一定要扎根高原,做一个好医生、好门巴,为边远牧区群众减轻疾苦。
    2012年12月,秦孔平在下村开展预防接种途中,突遇暴风雪,导致感冒伴发急性肺水肿,连续输液8天才好转,本来就瘦弱的身体变得更加虚弱,局领导担忧她,提出把她调离泥朵乡,换到气候好点的乡镇工作,她却说:“我还能坚持,等实在不行再说吧!”三年来,她先后4次放弃调离到生活舒适、条件优越的乡镇。她说:“我是牧民的女儿,牧民需要我。”
    色达县免疫规划工作起步晚,欠帐多,受人员少、战线长、服务可及性差、社会发育程度低等因素制约,许多群众不配合、不接受预防接种工作,有的家长由于没有文化,思想落后,认为“孩子好好的,没有必要打预防针”、“孩子太小,不打预防针”,有的甚至把小孩藏起来,听说以前还存在“邻居家孩子得麻疹了,牧民把自己家孩子抱去接触自然感染麻疹而让孩子以后不再得麻疹”的现象,还听说 “2009年麻疹脊灰强免时,乡卫生院接种医生因劝拒种牧民接种而被殴打”。秦孔平常常一个人沉思:一个汉族医生怎样才能在藏区扎稳根?怎样才能赢得牧民信任呢?怎样怎样才能让老百姓接受预防接种呢?
    快速发展的今天还存在这样的原始现状,作为乡卫生院唯一一名专职接种医生,感觉肩上的责任无比沉重。秦孔平觉得语言交流障碍是最大的困扰,自己还没有真正融入到群众种,群众也没有真正了解预防接种的好处。秦孔平便开始努力学习藏语,在医院经常与懂藏语的病人和同事们进行口语交流和询问,利用下乡工作的机会走进帐篷跟牧民群众学习藏语,把学习藏语作为每天的必修课,逐步用藏语和群众进行沟通和交流,面对面向他们讲解预防接种常识、宣传预防接种好处和国家惠民政策,与牧民群众拉家常、促膝交谈,算健康账、经济账,以牧民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现身说法,打通“最后一公里”,她做到了。
    2013年夏天,距乡政府80余公里的格则村远牧区一产妇难产,家属连夜骑马赶到卫生院求救,秦孔平义无反顾得骑马冒着倾盆大雨赶到产妇帐篷接生,母子平安。在工作中,秦孔平就这样一点一滴为牧民们服好务,急牧民之所急,想牧民之所想,视牧民如亲人。渐渐地,她成了牧民群众无话不谈的挚友,赢得了牧民的信任,工作也得到了理解与支持,牧民对预防接种的认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泥朵乡距离县城远,气候恶劣,停电是常事,为了确保疫苗质量,不得不每天坚持发电,或到小卖部、餐馆冻制冰排,及时监测并记录疫苗保存温度。秦通常在泥朵乡要完成一轮的预防接种工作需要20多天,大部分牧户居住在距乡政府驻地上百公里的远牧场,秦孔平下村开展预防接种都会骑摩托车早出晚归,有时候车还会坏在半途,一些村寨不通公路,还得租马,骑马的来回路程也得4-5天,风餐露宿已成自然,吃干粮就是家常便饭,长期以来的饮食和生活不规律,秦孔平患上慢性胃炎,风湿病。
    2013年的麻疹和脊灰疫苗强化免疫,秦孔平和一位同事骑着摩托车冒零下二十多度风雪交加的高原气候去离乡卫生院50多公里的东然村开展接种,风吹得让她眼睛无法睁开,到村的时候,已被冻僵,手脚都没有知觉,不听使唤,中午吃不上饭,只得啃方便面充饥,走遍所有牧场和藏房搜寻小孩。虽然经历了无数的暴风雪、多次突遇野狗追咬、无数次从摩托车或马上摔下而受伤,也曾掉进冰窟窿全身都结冰、踝关节脱臼,原本皮肤白白净净的秦孔平已染上高原红,但是想想身肩儿童健康的责任和使命,泪水和辛酸又化作了动力,支撑着她一步一步前进,每当找到一个目标儿童时,她心中的喜悦和自豪油然而生,付出终究有了回报。
    近年来,色达县牧民的健康意识有了很大的变化,对预防接种和其他公共卫生工作的接受程度大大提高,拒种的现象没有了,有的还主动带小孩到乡卫生院接种,改变了两三岁小孩没有接种过疫苗的现状;疫苗接种率由以前的57%提高到了95%以上,没有疫苗针对传染病暴发,特别是在今年全州麻疹疫情高发的态势下,泥朵乡没有发生一例麻疹,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认可,成为当地牧民广为流传的“好门巴”。秦孔平常常感悟,只要心怀仁爱、善良和责任之心,把牧民当亲人,就一定能收获信任和幸福。
   
    

 
  • 上一篇:最美志愿者瞬间
  • 下一篇:马背上的好门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