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牟正华闯出致富路

《甘孜日报》    2015年04月20日

 
    ■ 杨全富 文/图
    他是一名有着典型嘉绒汉子模样的农民,黝黑的面孔,微微上翘的八字须,一米七左右的个子,因为长年累月奔波在雪山草地、高山密林中,因此额头上已过早的爬满了深浅不一的皱纹,很难与五十岁的年龄画上等号。他就是丹巴县腊月山三村拥有一百余头绵羊的养羊专业户牟正华。
    牟正华回首自己的创业历程,有苦也有甜。腊月山三村平均海拔在2800米左右,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村庄,全村赖以生存的土地全部是旱地,且坡度在30度以上,在下户前,队里曾经兴建水利,从几里外的山谷中引来清凉的山泉,然而当水流经这些土地时,由于坡度陡,瞬间形成一条条沟壑,土里的肥力都被水流卷走,因此水利设施在这里几乎没有用武之地,人们只能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下户后,这种境况没有一点变化,遇上干旱之年,粮食不能接济,家中的长者只好背上皮口袋到远处的亲人家借粮度日,遇上风调雨顺的一年,家中的粮食也只是刚好填饱肚皮而已。在这种情况下,春节刚过,大批的青壮年便背上装满行李的麻袋,到远隔家乡几百公里的地方打工挣钱。村里就只剩下一群身体柔弱的老人和妇女儿童。过去,牟正华也是这一群打工者中的一员,他走南闯北,什么样的活都干过,与许许多多普通老百姓一样梦想有一天靠自己的臂膀撑起家中的一片天空,早日走上致富之路。然而每年年底回到家中,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首先还上了村里小卖部赊欠的货款,再补上去年就遗留的窟窿,那厚厚的一叠人民币还没到春节就只剩下几张小面额的钞票,这还是妻子刻意留下来的,因为她知道,大年一过,丈夫又要踏上出门挣钱之路,这几张钞票刚好够路途所需。虽然牟正华夜以继日的努力工作,然而在现实面前,那脱贫致富的梦想依然是海市蜃楼,依然是那样的遥不可及。
    1999年,国家开始退耕还林试点,退耕还林是改变农民传统耕种习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退耕还林以来,为了助农增收,丹巴县农牧科技局在全县各乡镇大力推广以家庭为单位饲养优质品种牲畜,对养殖户给予许多优惠政策,包括免费发放种猪、种羊等,并补助一定的经费和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
    2012年的某一天,腊月山三村召开村民大会,在会上,村长及农牧科技局的干部们对此项惠民工程做了大力的宣传,然而大多村民都处于观望的状态,因为他们对脚下的这片土地太了解了,这里的人们每家每户年年都在饲养牲畜,可是这并没有给当地的村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相反,猪吃掉了一大半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还卖不了多少钱,那些散放的牛羊有时候趁放牧人不注意偷偷的钻进邻居的地里,大肆啃食庄稼,为此还需要赔付一定的损失,往往是得不偿失,因此村民们对于饲养牲畜的前景并不看好,有些干脆直接表示不会饲养牲畜。牟正华当初也是抱着这种想法,不过在村长及农牧科技局干部的劝说下,勉强答应一试,就这样,当年他领得小尾寒羊十只。小尾寒羊是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肉裘兼用型绵羊品种,具有早熟、多胎、生长快、体格大、产肉多、裘皮好、遗传性稳定和适应性强等优点。4月龄即可育肥出栏,年出栏率400%以上,被国家定为名畜良种,被人们誉为中国“国宝”、世界“超级羊”及“高腿羊”品种。它既是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最佳项目之一,又是政府扶贫工作的稳妥工程,也是国家封山退耕、种草养羊、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举措。当牟正华将一头头小尾寒羊赶进村里时,那硕大健壮的身躯、奇特的长相立即引来村民的围观,村中的一位长者看着这十只小尾寒羊摇着头说:“这绵羊个头大,只适合在草原或者平原喂养,我们村里全是陡峭的山崖,这绵羊肯定适应不了这里的地形地貌。”果然,被老人的话不幸言中,几天时间内,几只绵羊在坡地边觅食时,因为脚下打滑滚下山崖死去。看着几头活蹦乱跳的绵羊就这样死于非命,牟正华的心如刀绞。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把剩下的几只绵羊关在圈里战战栗栗的喂养,然而一个月后,几头原本膘肥体壮的绵羊竟然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他只好将羊从圈里赶了出来,每天用绳子牵着在野外放养。一年下来,剩下的这几只绵羊虽然都怀上了崽,然而生下来后竟然都相继夭折,之后从农牧科技局工作人员那里得知,小尾寒羊的小羊羔可能是适应不了这里恶劣的气候。看着一年的辛苦就这样白白的浪费掉,牟正华这位坚强的嘉绒汉子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2013年春节,在一次与朋友的聚会中,有人谈及在小金县有人畜养小尾寒羊实验成功,他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第二天在亲戚家借来路费独自一人赶往小金县城,下午时分风尘仆仆的赶到小尾寒羊养殖基地,在基地主人的带领下,牟正华参观了小尾寒羊的圈舍和放养地,此时四百余只小尾寒羊正在林间觅食,健硕的身躯、厚实的羊毛让牟正华称羡不已。当问及一年的收入时,牟正华着实大吃一惊,据主人介绍,一年下来,他的纯收入达到十万元左右,这对于一个一心想奔向小康的农民来说,正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他仿佛看到了光明,仿佛看到了成功在不远的地方等待着他。当问及成功的秘诀时,主人告诉他,其实一代小尾寒羊在这里没办法生存,只有与本地绵羊杂交,二代寒羊才能更好地适应这里的环境。
    回到家乡,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他重拾信心,扩建了羊圈,新建一栋300平方米羊舍,一栋青草储藏室,可一次储藏青草140余捆,净重两吨左右,能同时供100头山羊越冬之需。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他积极学习养殖知识,养殖模式由单一的圈养到与野外放养结合。每年的春夏两季,他将羊赶到海拔高度在三千五百余米的草坡上放养,冬秋两季,则以圈养为主,当年,二代寒羊出栏,它吸取了一代寒羊早熟、多胎、多羔、生长快、体格大、产肉多、裘皮好、遗传性稳定和适应性强等优点,也吸收了当地绵羊适应山地气候,抗病能力强的特点。由于他所放养的绵羊以绿色放养为主,因此销量很好。而且当地嘉绒藏民有将绵羊毛织成毪衫的习惯,因此羊毛也一度成为紧销货。一年下来,羊舍里的绵羊数量达到100余头,当年获利30000余元。2015年新年刚过,牟正华便着手改造羊舍,当问及今年的打算时,他告诉笔者,争取在年内养羊200余头,利润在去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短短三年的艰辛创业路,牟正华用坚定的信念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致富之路,虽然已小有成效,然而他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骄傲,他依然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嘉绒汉子,用一片奋斗之情书写着创富历程,用一颗拼搏之心奔向致富的方向。
     
    
  • 上一篇:铁面无私的“一把尺”
  • 下一篇:叩访“秋竹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