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康巴时评 >> 浏览文章

记者的荣耀与付出

《甘孜日报》    2015年11月09日

    ☆话题背景:
    1937年11月4日,范长江、羊枣、恽逸群、袁殊、邵宗汉、朱明等考虑到当时的国内形势,把即将成立的组织定名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1937年11月8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中国记协的前身)在上海宣告成立。2000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的请示,同意将11月8日定为记者节。(见《百度百科·记者节》词条)

   两年前,江苏辞赋作家前媒体人薛刚公布了他的《记者赋》,开篇云:“铁肩荷责,妙手华章;文明天使,无冕之王。”接着又写道:“身兼多才,笔照文明路程;志惊风雨,文张纯真大义。”看着这些美妙的赞誉,曾为记者的笔者,也深感荣幸。
外行看记者,无冕之王,惊世文笔,叱咤风云。看到的是记者光鲜的一面。惟有记者同仁,才知记者之路的辛劳、辛苦与辛酸;惟有记者本人,才知彩虹背后的惊心动魄与风雨雷电。
   一般理解,记者的工作地点在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或某个办公室,夏有凉风冬有火炉,日子惬意而怡然。只是,这种说法却不是“正解”而是深深的“误解”。
记者,无任何固定的工作地点,他们或田间地头,或工厂车间,或荒野郊外,或地震雪灾现场,或大炮轰鸣前线,风险、艰险、危险随时陪伴在记者身边。在国外,时有记者死伤于交战炮火的报道;在国内,更有记者被既得利益者和违法者围攻、殴打或陷害的事例发生。
   记者,无任何固定的工作时间,他们或正在休假与家人团聚,他们或正在半夜睡梦之中,只要新闻发生,立即就要披挂上阵,冲向新闻现场。有句老话,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但对于记者这个职业来说,却不是“千日”与“一时”的关系,而是“千日”与“随时”!无论记者有多少主客理由,有多少实际困难,有多少工作任务,都必须随时准备着!只要新闻发生,只要组织召唤,就必须立即投入采访前线。
记者,忍饥挨饿或风餐露宿是生活常态。采访重大突发事件,哪怕是军人连续战斗几小时也会换下去轮班休息,但记者却没人前来接班,而事件也不会因为记者饿了累了而自动停止;采访新闻人物,记者得先候着等着,在新闻人物有空或休息时间进行采访,而新闻人物有空接受采访的时间,可能正是该你用餐的时间,采访完了总可以休息用餐了吧?错!还没采访完,媒体编辑已经来电催稿了,你还有时间休息吃饭?最简单的活动类采访,别人在活动时记者得在现场,而别人活动完结休息了,记者才有时间伏在案头上写稿。
   记者,节假日加班加点无固定休息日是工作常态。节假日期间,政府、企业或民众,都会有自发性活动,交通、旅游景区、商场等地又是新闻多发地,记者必须奔赴活动现场和新闻前线。假日结束,全国人民生活工作都回归正常,这一事件本身就是一大新闻,记者同样得去采访忙碌。至于记者每天必须赶在报纸付印前完稿,赶在新闻直播前完稿,更是成了记者工作既要赶速度又要保质量的具体体现。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荣耀是因为更多的付出。在中国,行业性的节日只有护士节、教师节、记者节三个,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记者这一行的辛苦与对社会的重大意义。唯愿我们的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在记者节来临之际,给记者多一点点理解,多一点点关爱,多一点点支持。
  • 上一篇:用好外力 激发内力
  • 下一篇:既解当务之急 更要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