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绿色感恩 生态报国:奏响康巴时代新凯歌

《甘孜日报》    2014年08月18日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康巴大地上
   一曲感恩奋进之歌
   青海玉树被誉为“三江之源”。
   长江、黄河、澜沧江从这里发轫迤逦而去,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中原大地自古与雪域高原血脉相连,心手相牵。如今,在青海玉树,人们再续这份“血缘”之情。
   7月25日,第八届康巴文化艺术节在玉树藏族自治州开幕。数名参加开幕式的藏族老乡高举鲜艳的五星红旗策马狂奔,风驰电掣,跨越扎西科赛马场,一瞬间,欢呼声震耳欲聋,开幕式进入高潮。
对玉树人民而言,鲜艳的五星红旗代表着恩情。
   2014年是玉树州遭遇地震灾害之后重建一周年,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30周年。去年,玉树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面结束,在中央财政大力支持和全国各省市的支援下,玉树州先后完成了1248项重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47.54亿元。
   第八届康巴文化艺术节举办当天,呈现在各大媒体和来宾面前的玉树焕然一新:市区道路宽阔整洁,车辆在红绿灯的指示下井然有序;伫立在蓝天下的格萨尔铜像高大威武,新建的格萨尔广场地势开阔,人来人往;毗邻广场的博物馆设计新颖,气势恢宏,处处透着历史的厚重与现代风格交织的气质……
   开幕式上,巨大的led显示屏不断打出“党的恩情深似海,玉树儿女永不忘”、“自强、包容、创新、和美”、“保护三江源,建设新玉树”、“奋力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 “努力实现唱响中国,走向世界的康巴文化梦”、“绿色感恩,生态报国”等字样。
   在开幕式上,肥壮的牛羊、奔腾的骏马折射着生态和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孜踢踏、昌都热巴、真达锅庄的表演又寓意着文化遗产的丰厚。
   整个开幕式就是一则宣言:对覆盖三州一地的康巴藏区而言,保护生态,守住青山绿水,传承文化遗产,弘扬优秀文化就是担当自己的责任,就是为国家民族做贡献。
   在本届康巴艺术节的新闻发布会上,玉树州新闻发言人发出倡议:作为藏区城镇建设新成效的典范和窗口,玉树渴望通过此次康巴艺术节寻找新的发展平台,在新的起点,携手康巴藏区其它市州自力更生,再一次涅槃,在新的高度,再度起飞。
   去年,玉树地区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4.7亿元,同比增长11%;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83元,增长10%;全年农牧民人均收入4551元,增长30%。
   经历大灾、沐浴大爱的玉树人明白:等、靠、要早已属于过去,立足生态现实,推动经济发展才是发展之道,才无愧江河源头的称号。
   一曲生态文明发展之歌
   江河源头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份责任,康巴高原上的众多支流能否为长江、黄河保一份清澈的血脉?青山在问,绿水在问。
  7月26日,第八届康巴文化艺术节开幕第二天,玉树州太阳湖宾馆二楼会议室异常安静,走进这里的脚步沉稳而干练。两天内,这间会议室将上演“三州一地”文化旅游发展论坛、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等重头戏。
  三州一地将在这里共商生态建设、合作发展的大计。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而玉树、甘孜、迪庆、昌都四地不仅是我国主要大江大河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又是我国湿地保护的重点区域,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考古学证明康巴藏区也是人类最早活动的区域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大地上的遗产和资源是如此丰厚,该怎样呵护?怎样将之发扬光大?一度在GDP的世界里找不到自己的三州一地如何对待自己的新角色?如何承担自己的新使命?
   在文化旅游发展论坛上,三州一地藏区的代表们介绍了各自地区的发展战略:甘孜州提出“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迪庆州提出“绿色家园、精神家园、小康家园、幸福家园”的发展举措;玉树州做出“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的发展选择;昌都提出“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保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的理念及策略,这些发展战略都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做文章,想办法。
   在论坛之外,三州一地正齐心协力把思想化为行动。
   今年,玉树州召开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暨二期工程建设推进会,着力组织实施天然林保护、黑土滩治理、草原灭鼠、草地生态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土保持等24项工程。
   今年,甘孜州正在培育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生态示范园区,依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淘汰落后产能,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发展低碳经济和环保产业,力争到2015年,生态产业增加值占到GDP的70%。
   今年,迪庆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13.4%,森林覆盖率达73.9%,有效的保护了两江上游水资源及生态环境,为建立良好生态体系奠定了基础。
   今年,昌都地区正着手进行“2014至2020年生态经济项目可行性研究”,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探路。
   春风又绿三江水,往日依靠森林江河推动的“木头财政”早已不见踪影,往日无人问津的荒寒之地,如今是宝地,是福地。康巴高原上流动的是一江永不枯竭的“春水”。
   在文化旅游发展论坛上,四地代表既谈问题也交流经验,大家一致认为,在生态立国的发展战略之下,玉树、甘孜、迪庆、昌都应该改变观念,打破区域限制,扩大合作范围,进一步深化文化产业合作、经贸合作,共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建设,把整个康巴地区打造成独具魅力的区域性无障碍旅游网络。
   落实到具体的问题上,四地坦露各自的“心事”。
  “非遗项目在传承传统的同时如何走向市场?”甘孜州代表提问:“‘三江源’生态文化旅游区与‘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应逐步着手完成深度融合。”玉树州代表发出倡议:“文化旅游机构的设置、生态保护相关体制的运行是否应该再灵活一些?”昌都和迪庆州的代表关切询问。
   7月27日,三州一地种种交流开始化作一份份协议,在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上,甘孜州与玉树州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昌都、迪庆相互表达了合作的意向,来自全国大中城市的部分企业也分别与四地商务部门的代表接触,寻找投资藏区的商机。
   此次招商引资推介会共推出200多项投资项目,大部分投资项目都是绿色生态类、旅游开发类项目,相比往届艺术节,矿产水电类投资项目大幅缩减。在推介会上,来自上海一家公司的代表不得不悻悻离去,该公司希望能在甘孜州开发水电项目,但甘孜州提供的投资项目里没有这一项。
   在最终的签约仪式上,握手,微笑成为了本届艺术节的推动生态发展的一个注脚,它预示着未来的康巴高原必定是一片生态保护的大屏障。
   一曲动人的梦想之歌
  高原上的一滴水随长江、黄河奔向大海,于是,它有了海的宽阔。沿着海的宽阔,人们又走向高原,走向天空,走向蔚蓝色的梦。
  在本届艺术节上,记者与这些寻梦的人相遇。
  海媚原名奥黛莉,来自美国,现在青海西宁市教授外语,她闻讯从西宁赶到玉树参加艺术节。奥黛莉身着藏装,说一口流利的汉语。
  她告诉记者,这里的学生很好学,自己很享受藏区的生活,与国外快节奏的生活相比,现在,自己拥有很多闲暇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奥黛莉说,自己愿意一直留在藏区教书育人。此前,奥黛莉曾在欧洲、俄罗斯、韩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生活工作过。
  在金嗓子、银嗓子山歌比赛现场,中国唱片总公司音乐制作人、作曲家黄芸告诉记者,现在全世界是一个趋同的世界,但每次走进康巴藏区,他都感到自己仍然有幸生活在一个有“区别”的时代。
 “传统的语言有人说,传统的衣服有人穿,传统的民歌有人唱。”黄芸眼中的康巴独特、唯一,他希望这种独特性得到延续和保持。黄芸告诉记者这是自己第八次参加康巴艺术节,每次走进康巴藏区,他都怀着一个美好的愿望:发现音乐人才,把优秀的康巴山歌做成专辑,在全世界推广。
 在格萨尔广场,百名学生齐唱《世界公桑》,格萨尔说唱后继有人;在山歌展演现场,十一二岁的小选手频频登场亮相,传统山歌新秀迭出;在康巴汉子、康巴之花的评选活动中,两位年仅19岁的年轻人脱颖而出,大受欢迎。
 近年,三州一地均把“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常态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越来越年轻。与此同时,三州一地陆续启动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工作,记者获悉,三年来,仅甘孜州就记录下藏族民歌1000多首,舞蹈600多种。
 康巴藏区正在成为一个孕育、承载梦想的地方,而年轻一代也开始憧憬未来。在康巴汉子和康巴之花评选现场,记者采访了几位年轻人。
 和银华,22岁,身高1.93米,来自迪庆州巴迪乡,在云南玉溪体校就读篮球专业,他梦想着将来能在老家偏远的村子里建一个篮球场,教村里的孩子们打篮球。
 平措达吉,19岁,来自昌都,在湖南一所大专学校就读计算机专业,他梦想着永远保持开放、虚心的人生状态,海纳百川。
 德青翁姆,19岁,来自甘孜,就读四川民族学院藏数学专业,她梦想着成为一个好老师,为家乡培养更多的人才,如果有时间的话,她还梦想着环游全世界。
 7月28日,在艺术节闭幕式上,万人汇聚成一个巨大的圆,圆的歌舞旋转成一曲家园新歌。
  • 上一篇:“春风”必将永驻江河源头
  • 下一篇:我州组团参加省第十二届运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