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我州昂首迈进“大电网”时代

《甘孜日报 》    2014年05月23日

■  记者 周华

听说“电力天路”工程要进入理塘县禾尼乡,53岁的阿扎急切地买好了冰箱、电视、电饭煲等各种电器。他说,现在牧民的房子盖起来了,教育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就是电一直没通。“我们每天聊天的话题就是何时能通上电。”

据该乡党委书记介绍,当地群众一直靠煤油灯和蜡烛照明、用牛粪取暖,全乡群众日日夜夜盼望着通电。

素有“世界高城”之称的理塘,一到冬天就只能分片区轮流供电,还有部分无电地区,有时候手机都找不到充电的地方。“电力天路”工程将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的用电问题。

其实,不仅仅是在理塘,在我州各地,还有21万人像阿扎一样的期盼着早日用上电。

电力天路

形成覆盖全州的一张网

虽然2012年实施的“新甘石”电网工程,搭起了我州北部电网主动脉,但在我州南部及一些偏远农牧区,用电仍然是一大难题。

每年11月初,海拔超过4000米的理塘县,大部分河流已结冰。夏天的电用不完,冬天的电不够用,理塘的用电现状是整个甘孜州的一个缩影。

流经甘孜境内的河流主要有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理论上水能资源蕴藏量达4200万千瓦,实际可开发量超过3600万千瓦。州电力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辉介绍说,我州水能资源丰富,江河湖泊众多。但一到冬天,河流便形成枯水或结冰状态。再加之,我州电网薄弱,迫使甘孜电力有电送不出、落不下、用不上。

甘孜电力怪圈如何破解?“丰余枯缺”的用电矛盾怎样解决?罗辉告诉记者,2012年,历时6个月建设的“新甘石”电网联网工程,结束了石渠、甘孜等县孤网运行和甘孜北部地区长期缺电的历史。“2013年初,甘孜、石渠等县的群众看上了‘春晚’,过了第一个不再拉闸限电的温暖冬季。”

然而,由于幅员辽阔,我州电网覆盖率依然偏低,全州仍然有4.6万户家庭(涉及约21.5万人口)没有通电,多个县的电网为35千伏孤网运行,一些县电网通过35千伏线路与主网弱连接。“这样一来,就造成部分县城电网供电可靠性低,冬枯季节仍有可能发生大面积、长时间停电限电。”罗辉介绍说。

为了让边远农牧区早日用上电,省委、省政府启动了“电力天路”工程,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计划投资180多亿元,启动甘孜州最大规模的电网“电力天路”建设,计划3年内解决我州898个边远乡村无电地区的用电难题,解决21万人的缺电问题。

电力天路”共包含了237个项目,将分批次在2013-2015年竣工完成并投入使用。其中属于无电区电网建设项目42项,将解决约4万户无电户的用电问题,剩下的6000户无电户将通过光伏发电来解决。届时,将实现“送得出、用得上、点得亮”的目标;到2015年,全面完成甘孜“电力天路”工程,形成覆盖全州的一张网。

加力推进

藏区“无电乡”的历史将改写

5月的石渠高原依然飘着雪,在石渠至洛须110KV线路87基塔基浇筑现场,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场景,虽然冰天雪地,建设工程却没有停下。为了让平均海拔4500米的石渠县全部乡镇今年都通上电,“电力天路”工程在石渠县正加紧推进。

石渠县全县24个乡镇(场),完全不通电的乡镇有7个,电力不畅的乡镇有13个,2013年“新甘石”电网建成解决了2个乡镇用电难问题,而“电力天路”工程将继续完成“新甘石”联网工程的任务。

石渠县海拔高,长冬无夏,空气含氧量仅为成都平原的45%,电力建设面临着“高原高寒缺氧、生态环境脆弱、冻土区沼泽区施工”等世界性难题。在这里走路稍微快一点都要大口喘气,更何况在高山雪地上施工、搬运建材,其施工难度可想而知。

石渠至洛须110KV工程是国网成都供电公司承担“电力天路”工程项目中唯一一条110KV电压等级线路工程,是连接石渠变电站和在建的110KV洛须变电站的主要电力通道,线路全长为64.268公里,新建铁塔187基,沿线海拔高度为3300~4800米,线路多在雪山脊梁及斜坡走线。

截至4月30日,“电力天路”石渠境内工程进度已完成工程总投资的40%,所有工程建设完成后,将解决全县所有乡镇用电难问题,11000多户农牧民群众的用电将得到保障。

此外记者在川藏公路康定段看到,一辆辆满载电网建设器材的车辆穿梭不断。在康定、雅江、理塘、乡城、稻城、巴塘等地,上万名建设者正在工地忙碌,一条条承载着州人期盼的银线在延续。

据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州“电力天路”工程副总指挥丁燕生透露,今年“电力天路”将完成投资95%以上,80个35千伏以上线路和变电站项目将投产58个;无电地区电力建设也将在今年底提前完成,届时,全州将拥有7座500千伏变电站,建成仅次于成都的坚强骨干电网,我州将昂首步入“大电网”时代,四川藏区“无电乡”的历史将改写。

  • 上一篇:我州交通建设三年集中攻坚纪实(下)
  • 下一篇:我州依托幸福工程建设美丽新村走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