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0年11月09日
【聚焦第二十一个中国记者节】
今年11月8日,是第21个中国记者节。在这个不放假的节日里,许多记者与编辑如往常一样,奔赴在新闻现场、坚守于编辑一线。
“无冕之王”背后,既是美誉,也是责任。万家团圆夜,他们在路上;夜深人静时,他们挑灯夜战;在属于自己的节日也一如既往地忙碌,就是他们对这份职业最好的诠释。他们很少站在舞台中央,也很少被闪光灯所聚焦,但是每一次奋不顾身的逆行、每一道照亮黑暗的笔触,都是他们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
热爱是态度,坚守是选择。在媒体行业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走过了“黄金时代”,迎来了“媒体转型”,每一位直面挑战、不惧前行的新闻工作者,都是“既然选择了理想,便只顾风雨兼程”最真实的写照。2020年已经接近尾声,回望这特殊的一年,行走在路上的新闻工作者,或许都曾暂停片刻,思考自己职业的意义。
肩挑社会道义、笔落时代风雷、守望公平正义……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奔波在路上、伏案至深夜的理由。
他们一直在记录社会,却少有时间记录自己。因此今天,我们既关心宇宙,更关心他们的故事。
愿无论何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全省2018-2019年度“十佳编辑”马建华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退缩
◎徐艳梅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浩 范芮菱/文 受访者/图
“媒体融合就跟新闻采写一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保持前进的魄力很重要。”11月6日,在四川新闻界庆祝第21个记者节暨表彰大会现场,荣获2018-2019年度“十佳编辑”的甘孜日报社马建华走下领奖台,一边感慨“能在职业生涯第25个年头收获四川新闻界最高殊荣”,一边“咀嚼”会里会外的高频词“媒体融合”的新含义。
马建华的媒体人生涯,可以说就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1995年以来,马建华先后在甘孜州人民广播电台、甘孜州广播电视台、甘孜日报社从事新闻采编业务。他真正踏上“融合”之路,是在2012年年底,他到甘孜日报当起编辑,从“电视人”变成了一名“报人”。只是,现实意义的“编辑”与他设想的“玩转文字”大相径庭。
“一个版面无编辑、无校对,只有一名责任编辑;报社记者人员少,采写稿件数量少;18个县(市)通讯员队伍量少质弱,有的县年投稿量仅10余件,在每年7、8月份就开始出现稿荒。”面对在全国报业中都是很少见的“特殊”情况,马建华不仅要完成每天一个版的责编量,还要亲自上阵,自采自写自编新闻稿件。
马建华说,当时确实难,但是难也不能不做了呀。8年来,马建华相继发表了《藏家好媳妇18年如一日演绎人间大爱》《29年牵手相依——一位汉族老人的藏地情缘》《海拔4300米 石渠牧民学种菜》等具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500余篇;曾策划创办了《经济民生周刊》,并担任一版和三版的责任编辑(已因故停刊);策划实施了《感恩奋进新甘孜 同心共筑中国梦》《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建设美丽生态甘孜》等精品栏目10余个。
“喂,马老师,请您立即赶到白玉县……”2018年11月,昌都市江达县和白玉县境内再次发生山体滑坡,堵塞金沙江干流河道,形成堰塞湖。挂断社领导的紧急电话后,马建华立即带领采访报道组赶赴白玉县。零下十多度的大雪天,睡的是帐篷,吃的只有方便面;深入堰塞湖坝的道路阻断,只能徒步10多公里穿越荆棘丛生的原始森林……回忆起两年前的这次采访,马建华记忆犹新,“条件十分艰苦,但作为媒体人,我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要把最真实的情况记录下来,传递出去!”马建华认为,媒体融合中,记者坚守一线、记录真实的原则不会改变。
据马建华介绍,在15.3万平方公里的甘孜大地上,由于运距过长,报刊送达农牧民读者所需的时间漫长,18个县(市)中,县城能当天看到《甘孜日报》的只有康定市,白玉县城最快也是3天后。大部分乡镇以及村委会和寺庙,投递时间一般为15天到30天不等;纸质阅读被大量读者抛弃,报刊送到读者手里,阅读量不到5%,难以达到及时传达中央和省州方针政策的效果。
在民族地区,面对传统媒体面临的发行等困难、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有所弱化的现实问题,身为少数民族的老媒体人马建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媒体深度融合是解决主流媒体在民族地区有效覆盖、及时传播党的声音的根本途径。希望我们的新闻产品能够通过媒体融合的形式,多角度多形式展现时代风貌与风采。”马建华对未来的路思路清晰。
我非英雄汉 只是“本分人”
◎本网记者 谢臣仁 文/图
2020年,川西小县道孚,在抗疫期间有着超高的“知名度”, 119万人的甘孜州累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78例,仅5.8万人的道孚就占了73例。
我在道孚,我在“风暴的中心”。在道孚抗疫一线的39天里,领导、亲人、友人打来电话、发来微信,道声“保重自己”,提醒“注意防护”,也有点赞称我为“逆行英雄”,我说“惭愧,只是尽自己本分而已”。
“我不是英雄,我只是在尽自己本分而已”,这是我在道孚听得最多的一句话。
“我非英雄汉,只是‘本分人’。”在道孚,平凡的人给我最多感动。
戴着口罩、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严严实实的“密封”之下,把自己裹成了一个“大粽子”。虽说做好了防护措施、隔着“安全线”,但我依然感受到医院就是前线、病房就是战场的紧迫感,整个呼吸里都带着不安。
谢锦是道孚县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从1月25日起就奋战在隔离病房。
“隔离服不透气,又在不停地忙碌,闷得汗水湿透了全身,整个人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穿上隔离服期间不能上厕所,就只有忍着,膀胱都像要爆了。” “有时病人很难受,骂我们,我们只得忍着,其实我们心里也难受。”……
与其说在接受我的采访,不如说是宣泄情绪。“很多人说我们是英雄,我想说,这只是我们医护人员的职责,我只是在尽自己的本分。”谢锦坦言,她也曾经哭过,“我不是胆小鬼,我哭,是因为心里有很大的压力。但当看到有病人康复出院时,觉得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在道孚,大部分医务人员像谢锦一样,流过泪、也害怕过,但流泪之后是擦干眼泪扛起责任,害怕之后是鼓起勇气坚强前行。
在道孚,最大的感受就是,不是不怕,只是没有时间去害怕。
2月8日,行进,向着道孚出发。
当我把这消息告诉妻子时,她强压着情绪,担忧地问:“没别人了?”“有啊,我觉得这个时候我该去。”看来是阻止不了我,电话的那边沉默了一会儿,突然问:“还是有点担心,病毒那么厉害。”“怕啥!做好防护就是了,你看那些援助武汉的都不怕,我怕啥。”
其实,说不怕是假的。虽然参加过火灾、洪灾、泥石流、甚至大江堰塞断流等大事险事的报道,可那都是看得见的“敌人”,而这次的对手是病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敌人”。
大千世界,我们就如谢锦一样,大都是普通人,我们都不是英雄,所以我觉得自己害怕是正常的。可正因为害怕,我才会好好防护、才会处处警惕这不见影踪的病毒侵袭。
到了道孚,进乡村、走卡点,进病房、访诊疗,与一线人员守卡点、听基层干部说防控、和居家群众谈日常、看确诊病人“慢生活”, 白天做采访,晚上写稿,时间被塞得满满的,倒没有时间去想害不害怕了。
共产党员冲锋一线、白衣天使化身战士、广大群众安心居家,在这场战“疫”中,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个个担职责,人人尽本分。
有一座城,叫众志成城;有一种信心,叫万众一心。此时的道孚,不管来自何方,不管哪支力量,你,我,他,都只有一个名字——都叫“道孚人”。
抗击新冠疫情,惊心动魄;回望战斗岁月,感慨万千。打赢道孚疫情阻击战,一个个“道孚人”凝聚成坚定的信心。信心在,勇气就在;勇气在,胜利就在。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我们与时间赛跑、同病毒搏击、为生命竞速,打赢了一场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整体战、阻击战;我们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合奏出一曲众志成城的壮阔乐章,道孚战疫以病毒的缴械失败、以甘孜抗疫的彻底胜利而写下苍劲的感叹号。
难忘道孚抗疫,我心永生铭记!
以梦为马 不负韶华
一名基层通讯员的“记者梦”
◎本网见习记者 德央 文/图
夜已深,“哒哒哒……”的键盘声从白玉县热加乡的一间办公室里传出,偶尔搔头,偶尔皱眉,回顾白天的经历,察看记录的笔记,今年28岁的他以自己的方式记录着这里发生的故事,他以自己的笔触讲述着这里的人和事。对于别人而言,他曾是一名编外新闻工作者;与他自己而言,他是凭着一腔工作热忱记录乡村变化的“乡村新闻人”。他就是热加乡通讯员多吉加称 。
一部相机,一个笔记本,一支笔,工作之余,这就是多吉加称最常用的装备。回忆起刚才加工作时,多吉加称坦言2017年自己刚担任乡级新闻通讯员时,没有接触过新闻写作的他,时有担忧困惑,焦虑时就拿“不就是个乡镇通讯员嘛,没必要那么较真,简报改改就可以了”这话来安慰自己。
“那时候,县上组织专业新闻工作人员到我们乡开了新闻写作培训班,”多吉加称说,“看到别人的文章,我第一次觉得,我们乡上也有很多真人真事,我觉得我有义务去宣传他们。”
写了删,删了写,这是多吉加称刚开始新闻写作的状态,因为觉得自己的新闻没有灵魂,多吉加称查资料、看报,和下乡采访的记者一路前往,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积累,他的工作经验得到了提升,随着县级、州级、省级媒体采用了他的稿件,多吉加称不断感受到自己工作的成效,也坚定了他踏上新闻写作之路的决心。
“因为还有其他工作,所以大多数时候都是晚上写稿。”多吉加称如是说,“一个人写作时,我经常带上一包烟、泡上一杯清茶,他们和我玩笑,说我这简直是中年大叔的标配。”
为了让大家通过文字、图片能精准地了解文章要表达的主旨,多吉加称只能白天采访、晚上写作,他始终认为作者必须亲自去了解,才能够深挖内容。
谈及在拉巴村采访第一次集体产业分红时的感触,多吉加称说:“当时我就想,这些基层干部要经历多久,要怎样才能说服村民参与集体经济,他们工作之余又会默默地干多少事情,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支持,才能取得今天的成效。”因为这一次经历,多吉加称不仅将镜头对准乡,更对准了村,时常背着相机,走进村子,在他的镜头下、文字里,记录了许多村子里变化的故事,记录了许多扎根农村的基层工作者。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生的挚友。面对同事的赞许,多吉加称表示自己依旧会不忘初心做好基层新闻宣传工作,继续发掘更多的新闻亮点,做一名大家信赖的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