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巾帼英才创佳绩 走近“三八红旗手”

《甘孜日报》    2014年03月07日

编者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三八节”前夕,记者走近几位“三八红旗手”,她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却默默无闻地传承中华美德、承担家庭责任、促进社会和谐,她们的平凡故事感动着无数人,传递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正能量。
 

   拥军大娘——史国秀
 

 

史国秀荣获四川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史国秀是一位平凡普通的农村妇女,她生活简朴,靠种田、卖蔬菜和水果维生。今年67岁,自1964年起先后担任过民兵排长、妇女队长、宣传队副队长、村妇联主任。她先后荣获过全省优秀妇联干部、全省“双学双赛”先进个人、全省农村妇女“双学双比”活动女能手、全省优秀妇女工作者、泸定县优秀共产党员、全州拥军优属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她是泸定县泸桥镇大坝村妇联主任,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心目中的史大娘、“鞋垫大妈”史国秀。
   泸定县岚安乡是革命老区,是红军长征经过和战斗过的地方。1935年11月,红军第32军和第4军的一部分约11个团到达泸定岚安乡,11月中旬成立岚安区苏维埃政权,此后相继成立昂州、昂乌、脚乌和乌泥岗4个乡苏维埃政权。红军还成立了区、乡游击队。红军部队在岚安活动共计53天,这53天的时间里,红军带领老百姓阻击国民党军队,打土豪、分田地,播下了革命的种子,留下了红军精神。同时也牺牲了600多名红军战士。史国秀就出生在那里。她的父亲曾经是当时昂乌乡游击分队的一名队员,参加过保卫红色政权、打击地方反动势力的战斗。史国秀的母亲经常为她讲述红军在岚安为保护老百姓,为了让老百姓翻身得解放,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坚持战斗不畏牺牲的故事。这些英雄故事影响了她的一生。
   史国秀对军队、军营、战士怀着特殊的感情。
   从1979年的泸定烂柴湾山体滑坡开始,到泸定特大泥石流、汶川地震、康定“7.23”泥石流、玉树地震、2010年康定金汤泥石流、芦山地震,哪里有解放军、武警官兵救援的身影,哪里就有史大娘看望慰问官兵的身影。
   汶川地震,史大娘卖掉了家中仅有的12只鸡,又到山上采了两天的蕨菜,凑钱做了220双鞋垫,坐车到都江堰看望慰问抗震救灾官兵。海地地震后,她找到了四川慈善总会,向中国救援队捐赠了自己一针一线缝制的鞋垫。玉树地震后,她到州民政局,为部队官兵送去了鞋垫。“4·20”芦山地震后,她赶又到芦山,把亲手缝制的鞋垫交到了参加抗震救灾的泸定民兵手中。民兵们说,汶川抗震救灾,我们在灾区看到了史大娘,垫上了史大娘的鞋垫,没想到在芦山,我们又见到了史大娘,就象见到了亲人一样。史大娘的鞋垫是给予我们最好的慰问品,是对我们最好的鼓励。史大娘说,送鞋垫是想让官兵们的脚在来回奔跑救援中舒服一点。她还说,我的鞋垫上都绣着“一路平安”,就是希望官兵们平安地去救援,平安地回来!
   史大娘从1992年开始,每年春节、建军节都要到泸定县人武部、泸定兵站、武警中队、消防中队去看望慰问。她说,每年春种秋收的时候,官兵们都来帮她,逢年过节还给她送来米面油。她去看望战士们,为他们带点蔬菜、鸡鸭和自己做的鞋垫,是理所当然。她从来没有想过,是因为自己对军队、对官兵朴实的爱,官兵们和她的感情越来越深厚。
   “每当发生灾难时,官兵们不顾自己的安危,上山下河,救人、抢救财产,我心疼他们,我就想一定要到现场去看看他们,为他们送几双鞋垫,带点吃的。看到他们平平安安,我心里也就踏实了。回家后,睡觉安稳了,吃饭也香了。”史大娘爱兵如子。泸定县人武部政工科科长泽旺说,在泸定县人武部工作一年的时间里,他收到了史大娘的三双鞋垫。分别是在参加牦牛沟救火、八一建军节和芦山抗震救灾。他说,每一次收到史大娘的鞋垫,心中都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崇高的荣誉感。他觉得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因为有一位老人惦记着自己。
   1970年,史国秀嫁到了大坝村,第二年就被村民选为妇联主任。她争取资金修公路、扩建学校、扶贫帮困,成立宣传队宣传科技知识、党的方针政策。村里的水塘漏水了,她带头抢修,村里农房发生了火灾,她拿出新水瓶、盆子、衣物,并带头捐钱。国道到村子的水泥路通了后,她看到有些地方还是土路,遇到大雨,泥泞不堪,她又跑到县里乡里争取了4000块钱,硬化了通村公路。史国秀的邻居蒋丛群夫妻出了车祸,躺在医院里无钱医治,是史国秀到县民政局求助,为夫妻要来了1000元的救命钱。蒋丛群说,史大娘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不管是谁向她求助,她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从1979年泸定烂柴湾山体滑坡开始,到今年的芦山地震,每一次灾难发生后,她总是带上慰问品到灾区去看望灾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灾区的群众。海地地震,她捐助了400元钱;青海玉树地震,她向玉树灾区捐助了200元,向石渠县捐助了200元……。也许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这些钱算不了什么,可是这些钱却是史大娘的全部了。
    史大娘的老伴10多年前已经去世,儿子下岗;参加工作的女儿2003年又因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史大娘就靠着平时种蔬菜,养鸡鸭,换零用钱度日,一年的收入也就三、四千元钱,和同村人相比,她的生活很清贫。而她每次到灾区,车费、生活费加上捐款等至少要用去2000元钱。她说:“我虽然不富裕,可我还有房子住,有衣服穿,有饭吃,但灾区的百姓却什么都没有,有的连生命都没了,我还有什么舍不得的呢?最起码我还活着。”
   史大娘谈自己的少,在谈别人是如何帮自己的时候,却讲得最多。汶川地震时,她坐车到都江堰,找抗震救灾指挥部,一位年轻姑娘看到她这么大年纪还去抗震救灾时,帮她背东西,陪着她从上午九点找到中午十二点半才找到指挥部。史大娘说,之前,自己还吃了些干粮,而那位姑娘却是粒米未粘啊。泸定发生洪灾的时候,她在泸定为救援官兵买慰问品时差20元钱,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为她支付了这20元钱,并且告诉她自己的住址和姓名。芦山地震发生后,她从泸定到芦山,一位外省的小伙子一路陪着她,为她买吃的买喝的,还为她支付车票钱。那位姑娘感动了,也到灾区当了志愿者。而陪她到芦山的小伙子同样也随她到了芦山灾区抗震救灾。
 

   感动中国的谢晓君
 

 

谢晓君夫妇在央视“感动中国”节目录制现场。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这是谢晓君胡忠夫妇2012年2月被授予“感动中国2011年度十大人物称号”时的颁奖词。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的评委这样评价她:“他们的高原红是阳光的沉淀,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鲜艳最健康的红润,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
   谢晓君用生命照顾孤儿,用爱心呵护孤儿,许诺“一辈子也不离开这里”的优秀人民教师。1995年,谢晓君是四川音乐学院的优秀毕业生。1995年8月,谢晓君到成都石室联中担任音乐教师。2000年国庆节前,谢晓君的丈夫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百名孤儿盼老师”,康定塔公草原上有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出于对孤儿的爱心,她和丈夫产生了到塔公去看看的念头。她们初到藏区,被那里纯净的蓝天和纯朴民风所吸引,许许多多渴望接受教育的孩子打动了他们。2000年的藏区行,燃起了她的支教梦,2003年9月,她们夫妻来到了西康福利学校。
   刚来塔公的第一年,谢晓君担任的是音乐老师、自然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突然面临如此繁杂的工作,为了不“误人子弟”,谢晓君硬着头皮学做实验,学图书管理,学做“妈妈”,这样的支教生活谢晓君一过就是三年。
   2006年8月,因为工作需要,谢晓君不得不收拾行李,在孩子们的泪光中离开了耕耘了三年的福利学校和一百多名孩子。回到成都的谢晓君,过上了一个都市人的生活。拥有了繁华和充裕的物质享受,再也没有停电和寒冷的困扰……但在享受这一切美好生活时,她却觉得失落,眼前常常浮现藏区孩子们期待的双眼。她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回到塔公去!”2007年2月,她正式将工作关系调入了康定,成为了康定县塔公乡木雅祖庆学校的一名汉语老师。谢晓君说:“对这一决定,我至今没有任何的遗憾和失落。相反,我的内心得到从未有过的满足。我坚信我是在承继父母的理想,我在承继着一名教师应尽的职责——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在牧区教学上,汉语文教学是一个难点,而教育局也把汉语文教学作为一个重点课题在研究,目的在于寻找教学的突破口。木雅祖庆学校的孩子刚进校时,有百分之九十的同学完全听不懂汉语,谢晓君便把教学重点放在同学们的口语和拼音上。在实践中,她逐渐摸索出一套有效的高原汉语教学方法,对当地的孩子有很大的帮助。
   谢晓君的故事看似很平凡、很简单,但她却坚持了八年。谢晓君说:“高原八年,我已习惯了高原灿烂的阳光、纯净的空气及藏民族特有的饮食习惯。我爱吃糌粑、酥油,爱喝奶茶、酥油茶,爱嚼奶渣子。不知什么时候,我已与这片土地密切相融。这要感谢孩子们,因为有他们,我才有了这里工作的理由。与孩子们相处这么多年,我体会到了一个对我极有价值的做人做事的道理——责任。回首高原八年,看着孩子们从当初一字不识的牧场娃,到现在遵纪守法、文明知礼的好学生,我想这才是我在高原从教八载的真正价值。如今,我是康巴高原上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和同事们一道,肩负着1600多个农牧区孩子成才的责任。我会倾尽所能,为孩子们付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妇女同胞的贴心人——益西曲珍
 
 

益西曲珍送医到牧区。


   益西曲珍是甘孜县妇幼保健院的院长。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与她取得联系时,她正在下乡途中。
   益西曲珍从医35年了,如今,早已到退休年龄,可她却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凡事都要亲力亲为。她的工作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基层区乡卫生院度过的,她深刻了解农牧民的疾苦。在工作中,她发挥懂藏汉双语的优势,毫无保留的将医术奉献给需要帮助的人们。妇女分娩被当地人认为是一件肮脏的事情,所以都要在牛棚中完成分娩过程,而且无人照料陪护,个别产妇出现意外死亡。对于这些完全可以避免发生的悲剧,益西曲珍看在眼里痛在心头,她发誓,一定要竭尽全力去改变传统陋习。于是,她骑马深入农牧区,挨家挨户地介绍孕产知识,传授接生技巧,宣传产妇到医院分娩孩子的必要性。但她的努力在根深蒂固的习俗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但她依旧坚持不懈。她克服交通不便、气候恶劣,政府无专项资金投入的困难,一次次带领妇科、儿科骨干人员到农牧区进行义诊,疾病普查、健康知识讲座等宣教。在她的努力下,一切都在慢慢地发生改变,这让她无比欣慰。
   益西曲珍说,很多农牧民妇女由于没有接受过妇女保健知识的教育,认为得了妇科病到医院救治,是件羞耻的事情,因此一拖再拖,导致疾病加重,生命垂危。每隔几月,益西曲珍就会带领县妇幼保健员到该县18座寺庙对尼姑进行健康体检,通过调研,寺庙尼姑每年死于妇科疾病的人数都在10人以上。针对寺院无妇科病治疗诊所和缺乏妇科疾病预防常识,她培训了懂汉语的尼姑。
   益西曲珍说,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她希望培养一些留得住、懂藏汉双语的医生,把该县妇幼保健院变成我州北路8县的中心保健院、富民安康政策的宣传基地。为党和政府减轻负担,为社会和谐、妇女儿童的健康,她愿意一直努力下去。

   
心中装着妇女同胞的春莲
 

 

春莲和姐妹们交心谈心。
 

   春莲是道孚县前进一村村支部书记,连任三届村支部书记9年。这位年近50岁的村支书对村里的每一位村民、尤其是留守妇女充满了关爱。
   村里的每一件平凡小事,对于她来讲都是大事。不久前,村里来了一户外地务工的暂住人员,靠打零工度日。产妇突然临盆,婆婆束手无策,由于家里贫困,没钱进医院生产,婆婆找到春莲求助。救人要紧,春莲胆大心细地为她接生,产妇顺利产下了一个男婴。春莲说,这是她这辈子最开心的事了。
   村子里的男性劳动力几乎都去外乡打工了,妇女留守在家,看孩子做家务。春莲便从乡上请来农技员,组织村里的妇女们学习养殖技术,试图改变她们只靠男人挣钱养家的传统观念。一年过去了,村子改变了模样,有了大棚蔬菜,有了小型养猪场。春莲更加忙碌了,她又开始帮着姐妹们找销售路子。大家致富了,春莲心里也踏实了。
   村里的五保户、孤寡老人们都等着春莲来。一到雨季,任康元家的院坝到处坑坑洼洼,老党员朱桂莲的危房也该整修了,还有几家困难户家的房顶也该加固了,她记在心里,想方设法加以解决。在处理村民田边地角纠纷和家庭矛盾时,她坚持公道,赢得了村民的敬重。
   自群众工作开展以来,她带着工作组深入到每家每户,陪同工作组宣传开展群众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在党建工作中,她切实抓好全村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组织、制度和作风建设,积极探索发展党员和做好党组织建设的新方法,吸收了一大批有理想的年轻村民加入党组织,保持了前进一村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
   春莲说:“现在国家的政策这么好,我们没有什么奢求,要学会珍惜,要懂得感恩,不管在什么岗位,只要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就能体现人生价值。这些年,我帮村里人,村里人也在帮我,通过工作增进了我们之间的感情。”   (本网记者 杨珂文/图片由州妇联提供)

  • 上一篇:全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 下一篇:共建美丽生态甘孜 同享和谐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