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我州大力推进扶贫开发纪实

《甘孜日报》    2014年03月03日


  ■记者 田杰 文/图
  “扶贫开发对于我州来讲,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不仅是一个局部问题,而且是事关到2020年能否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面对我州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攻坚难度大的严峻现实,州委书记胡昌升、州政府州长益西达瓦在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急迫地说:“贫困决不是我州的代名词,我们必须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加速、加力向前冲,千方百计打好扶贫攻坚战,让全州人民在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幸福新甘孜和全面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回首我州十年扶贫攻坚历程,可谓成果喜人:伴随着整村推进、产业扶贫、住房解困、易地搬迁等一系列扶贫民生项目的实施,伴随着近60亿元各类扶贫资金的大力度投入,全州30余万贫困农牧民群众在告别贫困的同时,信心满满地迈出了致富奔小康的铿锵有力步伐。
  面上的数据看似枯燥乏味,点上的变化却着实让人欣喜,一幅“全域覆盖、全民共享、全州同惠”的壮美画卷生动直观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
  整村推进“推”出集聚效应
  新春时节,记者走进了炉霍县更知乡措口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排排新颖美观、错落有致的藏式民居建筑,那通向每一户人家的硬化联户路、粉刷一新的内外院墙以及伫立于家家户户屋顶之上的太阳能热水器,无不让人耳目一新,感叹连连。院内新建的住房,通了水、用上了电,宽大明亮的客厅,干净整洁的厨房、卫生间,甚至连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电视、电话、电脑也一应俱全,看到如此殷实的光景,谁想到曾几何时,这里还是“躺在床上看月亮,风吹雪花飘满堂”的贫困村。这种巨大的变化源自整村推进工程的实施,源于党和政府对农牧民群众的深切关怀。
  采访中,村民吉巴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整村推进不仅‘推’出了村子的新面貌,‘推’出了村民的新自信,而且‘推’出了村民的新生活和新梦想。这样的变化,以前连做梦也不敢想!”
其实,更知乡措口村只是我州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一个缩影。仅去年,全州实施的155个整村推进项目,已惠及到了6365户32110人;在德格、色达、道孚及乡城4县实施的9个村连片开发,已改造农户住房399户,629户2736人受益。整村推进不但显现出了“集聚效应”、“规模效益”和“示范效益”,而且切实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存、生产和生活条件,实现了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让项目覆盖村的农牧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整村推进,重点在“整”,难点也在“整”。如何“整合资源、整合力量、整体发展”?我州扶贫人在牢固树立“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大扶贫”理念的同时,结合我州正在实施的“幸福工程”,着力走好“整”字先手棋,并针对不同类型贫困村的具体实际,找准扶贫开发切入点,突出实施整村推进和连片开发项目,切实打捆资金、整合力量,使原本分散的资金形成了“拳头效应”,并用最少的专项资金撬动最大的扶贫效益,办成了许多以往想办没钱办的大事。当然,整村推进,既不是简单的修房造屋刷围墙、改厨改圈改厕,也不是通常所说的通路、通水、通电、通广电、通电话,而且是生产条件与生活条件的并驾齐驱、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相提并论、致富技能与产业发展的相得益彰。
  采访中,无论基层扶贫移民干部还是受益群众纷纷告诉记者,“整村推进,既让我们摆脱了过去扶贫资金‘撒胡椒面’的传统思维定势,更让我们在创新扶贫方式上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以贫困村为单元,瞄准贫困对象、落实帮扶措施、集中有限资金、扶持贫困村整体脱贫的整村推进工程,不仅实现了村容村貌的‘大变脸’、生产生活环境的大改善,而且实现了村民精神面貌的大提升、致富产业的大培育。‘输血式’扶贫一经转变为‘造血式’扶贫,昔日的贫困农牧民群众豪情满怀地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奋进之路。
  “今年我家的葡萄大概能卖一万三,这比以前种粮食强好几倍,我做梦都没想到,种葡萄居然也能致富!”记者日前在丹巴县巴旺乡齐支村采访时,泽旺仁真指着眼前这片葡萄园激动地对记者说道,“我是齐支村地道的农民,家里3口人、3亩地,辛辛苦苦种了几十年的小麦、玉米,可日子始终过得紧巴巴的。同样是这3亩地,人的观念一变、种的东西一变,收入自然而然也就变啦!去年,单是卖葡萄,我家就成了‘万元户’! ”泽旺仁真感触尤深地说,“种葡萄,确实比种小麦、玉米划算。因为,传统种植劳动强度相对较大,而种葡萄的体力消耗不大,妇女都可以干,只需细心和有耐心就行了;传统种植几乎是‘靠天吃饭’,而种葡萄却是旱涝保收,政府把水和路都修到了地边上,葡萄又由公司按质论价收购,种植户根本不需要心焦;传统种植的技术要求不高,而种葡萄全凭技术。公司派两名技术员,天天跟着种植户转,既现场培训、集中讲解,又上门服务、单独辅导,不管遇到哪方面的技术难题,一个电话就随叫随到。如今,种植酿酒葡萄不但让家家户户增收致富,而且部分种植户还盖起了新房,拥忠格西家盖房子就花了将近20万元。”
  葡萄架上挂满的是一串串 “金果”,葡萄产业辟出的更是一条致富大道。这种“公司+农户+基地+科技”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不但让种植户吃上了“定心丸”,而且全州像齐支村一样发月“葡萄财”的种植户已辐射到了丹巴、得荣、乡城、巴塘等4个县、24个乡镇、50多个村和2000余户,种植面积已从最初的几十亩猛增到了千余亩。
  产业是助推一方经济发展的核心。为找到一条能够让群众稳定增收的产业之路,我州产业扶贫工作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以基地为载体、以科技为动力、以协会为纽带”和“基地建设规模化、生产经营标准化、农民合作组织化、产品营销市场化”的发展思路,以两项资金为主力,打捆各类扶贫资金,整合各类扶贫项目,集中扶持建设了数十个独具高原特色的农牧业产业基地,伴随着核桃、油菜、酿酒葡萄、蚕桑、中藏药、特种畜禽等优势产业项目的落地生根和一个个产业基地的相继兴起,通过“一户带动、多户发展、一村兴业”的产业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了一系列不同气候、海拔、生态环境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带。在此基础上,逐步培育、扶持和壮大了“甘孜青藏谷地”、“康定红葡萄酒业”等一批产业龙头企业以及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农户建基地、基地促龙头的产业化扶贫开发新格局,有效带动了群众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不少贫困农牧民群众的“钱袋子”也渐渐鼓了起来。
  一串串墨绿的葡萄、一个个饱满的核桃、一粒粒红红的花椒、一厢厢绿油油的蔬菜、一种种畅销的中藏药材、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牦牛群……一幅幅充满生机的画卷,正为焕然一新的扶贫新村描上了最浓烈的一笔。
  据统计,近年来,我州累计投入各类产业扶贫资金达1亿余元,兴建产业基地2万余亩,5万余农牧民群众从特色产业中获得的收益占年人均纯收入的20%以上。
  地搬迁“搬”出别样生活
  藏历新年前夕,广袤的康巴大地,寒气依然袭人。当记者驱车来到乡城县洞松乡卡心坝易地扶贫搬迁点时,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宽敞的水泥路村道两旁,整齐地坐落着29幢风格别致的白色藏房;崭新的房屋、精美的室内装修、完善的生活设施、整洁的村容村貌,难掩人们内心的喜悦;自来水、水泥路、电灯、电炉、电视、手机,更让村民们品尝到了城里人生活的滋味。尽管入住者屈指可数,但正在为入住作最后“冲刺”的人们同样欢天喜地。
  “要是不搬出来,别说小康,连脱贫都看不到希望。今年藏历新年,我就可以住进新房子了!”正在自家院里忙活着的59岁村民克斗占追喜形于色地向记者炫耀道。
  说起易地扶贫搬迁,克斗占追可谓是滔滔不绝:“我家以前世代居住的那个村叫热斗,是洞松乡最边远的一个小寨子。那时,到乡上办事情或采购东西,天不亮就要赶着骡马出发,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光是花在往返路上的时间就长达10个钟头以上。其实,多走路倒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最恼火也最要命的是我们那里缺水啊,女人们最繁重的农活就是每天必须到山下的水沟里去背水,而且水质也不好,村里很多人不是得胃病就是患肝病。要不是遇上国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好政策,我恐怕这辈子都走不出穷得叮当响的克斗村!”说话间,克斗占追话锋一转:“卡心坝易地扶贫搬迁点就像一座小集镇,克斗、固松和卡心三个村216名村民都集中居住在这里,海拔比原来住的那个地方要低将近300米,到乡政府也比以前近了10多公里,娃娃上学读书方便了,集中连片的开垦土地不仅方便了耕作,更重要的是水源有了保障,自来水引到了家门口,女人们再也不用背水了,太阳能热水器让我们完全可以像城里人一样天天洗澡,变化简直来得太突然了,好像是在做梦一样!说实话,人多了、环境美了、设施齐了,村子里自然而然也就热闹了。藏历新年,我们还准备开开心心庆祝一下呢!”
  统计数字显示:近年来,我州已经投入各类资金7亿余元,优质高效地完成了新龙拉日马、康定赶羊村、得荣因都坝、巴塘绒它顶等集中安置点,全州1.5万户7万余贫困群众在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的同时,成功走出了一条扶贫新村、移民搬迁、产业扶贫、科技推广、劳动力转移“五结合”的易地扶贫新路子。昔日生活在高山或半高山、峡谷地段的贫困农牧民群众,如今在通路、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和通电话的移民扶贫安置点里,过上了“有房住、有地种、有后续产业、有医就和有学上”的幸福生活。这正如州政府副州长舒大春所说:“易地扶贫搬迁模式,不仅为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农牧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生产、生活环境,而且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
  ……
  从劳务扶贫到智力扶贫,从住房解困到“四小”工程,从以工代赈到水电移民,从现代农牧业增收工程到生态旅游产业,从教育助学到社会扶贫,……一笔笔扶贫资金的争取,一项项扶贫项目的实施,一缕缕脱贫致富的灿烂阳光洒向了一个个贫困村落和一户户贫困的农牧民群众,人们尽情地享受着扶贫开发带来的惊喜与变化。
  扶贫开发既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最大的幸福工程。刚刚闭幕的州“两会”传来好消息:今年,我州将加力实施《甘孜州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和两资、以工代赈“十二五”规划,着力抓好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扶贫战略,大力实施连片开发、整村推进、基础设施、产业扶贫、两项资金、以工代赈等工程,以项目为载体,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和最可发展的事, 切实建立结对帮扶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让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千方百计确保今年全州减贫2.625万人,千方百计确保我州贫困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以上。
  成绩可圈可点,但成绩已成过去;任务重如泰山,但使命理应担当。面对业已锁定的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小康的时间表,全州扶贫移民、两项资金、以工代赈战线的干部职工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州委十届五次全会和州“两会”精神,深入践行群众路线,加力深化群众工作,切实把民生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抓到实处、抓出成效,真正让群众满意成为工作要求、成为行为习惯、成为评判标准、成为考核依据,力求用更加出色的实干、实效和实绩,力争向全州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 上一篇:我州春运工作圆满收官
  • 下一篇:坚守4411圆旅客回家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