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一条路,如“我”所见

甘孜日报    2017年06月07日

——本网记者眼中的“雅康高速”

参加直播的本网采访团队。

本网记者正在进行航拍。

黄金大桥施工现场。

航拍雅康高速公路。

对岩交通枢纽施工现场。

    ■余秋林/ 本网记者 唐闯/

       518日到523日,甘孜日报第一次通过微信平台,以直播的方式,全程跟踪采访雅康高速在建工程。

    本网580后、90后记者组成直播团队奔赴建设现场。

    这一次采访,究竟给这些80后、90后的采访团队带来了怎样的思索?一条高速路的修建究竟给他们怎样的心灵触动?

    现将他们的感受摘录,连缀成文,以期引发共鸣。

    李娅妮

    走过一条路,走向自己

    直播车顺着蜿蜒的老川藏线向着二郎山垭口攀爬,坑洼道路上不时投下熹微晨光的斑驳叶影,晃得有些让我睁不开眼。

    牛马摇铃,野杜鹃在崖边眺望,一切显得静谧而美好,这是自我有记忆以来第二次踏足其间。

    第一次的翻山经历可不怎么愉快。

    那时的我还穿着棉裤衩、花夹袄,鼻涕横流地赖坐在爸爸运输木材的东风汽车上,哭闹着要去成都动物园看大象。

    可车子驶达二郎山林场附近时,风雪大作,坐在副驾驶的我透过窗缝儿看见了深不可测的云海,瞅见了铺垫在车轮下湿浸浸的军大衣,目睹了几乎贴着崖壁彳亍前行的一条“巨龙”,也听见了司机以喇叭鸣笛向长眠于此的故友的致意。

    可爸爸并不知道,我一直攥紧了拳头。

    山弯道窄路滑的风雪路,那天留给我的唯一一点美好念想,只是由于坡陡落差大,回头弯众多,上方车辆的前灯就像悬挂在天边的星星一样。

    此后每逢爸爸跑车,我不再嚷嚷着撵路,只是在出发前一晚,偷偷地将爸爸的车钥匙藏进我的枕头里。

    这就是我对于老司机口中“鬼门关”最深刻的记忆。

    当直播车不知倒了第几道拐,在写着“封山育林”字样的破落水泥板前,竟遇到了几位重走二郎山的河南籍汽车老兵。

    这次得来不易的“造访”,他们5人已经酝酿了四十七年。

    如今的这条沉寂之路曾是他们一起“扛过枪”“行过军”的地方。

   “19703月,执行运送五十二师新兵进藏任务时,我们第一次路过这里,蓝天白云青松,很遗憾,我们回去之后再也没见过这样的景致了。”当过连队通信员的杨建伟表示。

   “趁着还走得动,我们想故地重游找找回忆。”一旁的袁孟军补充道。

   春天最后才眷顾的这条川藏路,有着不为我们90后所理解的一种沉重的美。

   我、爸爸和老兵们在这条路上的旅程跨越时空竟有交叉重叠。

   而作为直播记者的我,此次探访二郎山垭口只是其中报道的一个片段。

   我带着很多先入为主的“以为”,试图去探寻3代人在这条路上的建设足迹——女性不能进入未完工的工程,是由于施工方的蒙昧,却不想隧道口一寸见方的祭台是建设者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敬畏。

   我云淡风清的“请问”——搬迁进度条的静止不前,是由于搬迁者的痴心,却不想世代定居于此的人们对这片故土有着安土重迁的眷恋。

   在爆钻作业的机械化配备是对人力的解放,垮塌路段的原址复建是对科技工艺的自信,危岩博古架的布设是对自然规律的有章可循面前,我那么多自以为是的“想当然”,显得苍白无力。

   余秋林、张皓瑜

   无人机的背后是『人』

   单位通知要到雅康高速进行直播报道时,我们的心情是兴奋的。

   此前从来没有做过类似的报道,也从来没有航拍过高速公路,心中总想着要从什么角度拍摄,才能把这条“天路”淋漓尽致的展现。

   报道前,我们收集了许多关于雅康高速的资料,对每一个合同标段都做了详细了解。

   同时,我们也看了很多关于雅康高速的航拍照片与视频,当时就对自己能否再拍出好的照片有所怀疑。

   然而到达施工现场,看到宛如巨龙一样盘卧在大山之间的高速,我们的心立即被这条“天路”所征服。

   不需要刻意的找角度、不需要刻意的构图,只需从高空把它照下来,画面就很震撼。

   从C3标段的草坝互通枢纽到C13标段的隧道群,从C1标段的二郎山隧道到C15标段的兴康特大桥,我们用无人机拍出了一张张照片、录下了一段段视频。

   从天空的角度看雅康高速,在崇山峻岭和河谷悬崖间造出这样一条“天路”,实在让我们震撼,我们只能用照片和视频将其一一记录。

   然而,航拍并非一帆风顺。

   在航拍C11标段时,无人机模拟汽车在高速上快速行驶,结果撞上了横跨两山之间的光缆,机翼也被撞出一个豁口。

   C13标段的隧道群,无人机要从山谷飞出,然后绕着山体到达500米远的另一端隧道出口,拍摄C8标段始阳天全河大桥。

   四周全是高压输电线,无人机飞出500米远就没有了回传信号。

   C15标段兴康特大桥56级的大风随时可能将无人机吹翻。

   一路上,泥泞坑洼的采访道路、时有时无的手机信号,这些都是制约我们直播的因素。

   但是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到,到了许多此前未曾到过的地方,为观众们呈现了雅康高速全路段的施工建设。

   然而回头一想,如果航拍机失去了信号,或者损坏,无法拍摄。我们是否会继续以传统的拍摄方式完成拍摄?

   想到这个问题,回想航拍机出现故障的经历,我们方才明白:类似航拍这样的技术手段,固然可以提供无以伦比的视角。但最终依靠的依然是人。

   试想,如果没有人,雅康高速如何能一次次从群山中突围,我们如何能通过航拍感受到震撼。

   我们意识到,在充分利用技术手段的时候,还要保持对一些事物的敬畏。

   如此,无人机才不再是一个工具,而是我们的另一双眼睛,它可以让我们看得更高更远,看到许多人未能看到的风景,深深感受着美与震撼。

   肖宵

  『107万』不仅仅是个数字

   107万,这是“探访在建雅康高速”直播间,在23日晚上9时获得的点击数。

   即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大数据”也是十分惊人的。

   也许没人预估到,一条高速公路竟然会牵动“百万人心”。

   5天中,我们一步一步踏寻,一寸一寸挺进,一次一次推送,将135公里的在建高速路,用一段段视频、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文字连接成近60GB的综合信息载体,通过直播间及时传递给公众。

   鸿图华构的互通枢纽,宛若巨龙的跨河桥梁,“秘境幽深”的通山隧道,伴随着详实数据全景式展示在人们面前。

   建设者们昂扬向前的身姿,精密细致的测算,团结协作的力量,以及常年与群山相伴的寂寞,为人们所知晓。

   汽车老兵重游二郎山时的百感交集, 骑游者们“攀登”川藏线时的艰辛奋进。

   318沿线饭店经营者们选择“坚守”时的五味杂陈,州内干部群众守望通车时的喜悦期盼,“世间百态”引发着人们的共鸣。

   同时,记者第一次出境时的慌乱,采访询问时“蹩脚生硬”的“川普”,直播间长时间卡顿的尴尬,也毫无保留的暴露在人们面前……

   在条条留言犹如雪片飞进直播间的时候,可以真切感受到,成百上千人正在隔着屏幕关注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言辞中透露出的表扬、鼓励、关心、提醒、批评等信息,凝结成暖流,涌入我们心底,成为大家持续前行的动力。

   我们探寻的足迹停留在康定东关入城大道,无人机掠过,宽阔道路和漂亮的花卉景观一览无余。

   无数人希冀着,甘孜大地上的所有道路,都如同此处般通达便捷。

   直播结束,多年以后也许人们只记得最终获得的107万点击量。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记者,我们有幸能参加这次直播,能用手机、航拍器、话筒和镜头,见证记录着发生在横断山脉褶皱中的建筑奇迹,发散着高原群众的心声,传播着中国的正能量。

   然而叩问内心,直播中出现的种种不尽人意之处渐渐浮现,“初试牛刀”却未能完全“告捷”的酸楚百转千回。

   当移动端渐渐成为新闻的第一落点时,我们在新兴媒体发布新闻的速度能不能更快?准确率能不能更高?可读性能不能更强?

   从传统记者转型为合格的全媒体记者,需要积累的经验,更需要转型的意识,提升自己的复合能力,才能获得更大的职业生存空间。


  • 上一篇:我州“四项扶贫基金”总规模逼近11亿元
  • 下一篇:州环保局在世界环保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