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雪域高原筑天路

甘孜日报    2017年01月06日

——我州着力实施“交通先行”战略纪实之一

    317——318联络线大河边段。

    通村公路建设现场。

    ■本网记者

    隆冬时节,甘孜高原,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条条宽阔平整的黑色柏油路,犹如一条黑色的玉带在雪域高原上舒展开来,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一座座高架桥气势如虹,横跨在崇山峻岭之间,一座座公路隧道穿越险峻的高山,天堑变通途。尽管冰雪道依然险象环生,但出入甘孜的汽车司机却不再担惊受怕,因为只要做好了冰雪道的防滑措施,道路行车安全就会有保障,日益改善的我州交通条件,让甘孜116万儿女逐步告别“出行难”。

    “现在安逸了,到康定开会只要1天时间,道路好了,心情都要舒畅得多。”去年12月23日,从石渠县赶到康定参加本报通讯员座谈会的刁海瀚高兴地告诉记者,过去,一到冬天,说到来康定开会,就头疼,起码要在甘孜住一晚上,运气不好的话,还要在道孚县住上一晚,因为路况差,一路颠簸,简直是活受罪,很多人还不愿意享受到康定开会的“美差”。

    去年12月27日,从得荣县赶到康定参加州第十一次党代会的代表,穿戴整齐,他们兴奋地告诉记者,你看,我们的服装多干净!过去,路况不好的时候,下车真可谓一路风尘,衣服上全是厚厚的灰尘,只有两只眼珠子在转。

    蜀山之王贡嘎山、冰川世界海螺沟、康巴圣湖木格措、“蓝天下最后一片净土”稻城亚丁,我州处处是原始自然美景,纯净、天然。旅游之美,民生之乐,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力量来展现人民的欢欣呢。行走在我州各新建成的公路上,可随处见到众多旅游观光客和驴友,他们或徒步、或自驾、或骑行,一边欣赏美丽的高原风光,一边享受着畅行的快乐。

    在理亚路上,一拨从台湾高雄来的游客,下了大巴车,在路上边走边拍照。“这边景色太壮美了,台湾没有。”张先生忍不住赞叹道,“早就想来这边了,去年的时候听说这边修了几条景观路,交通很便捷,可以一边走路一边欣赏美景,就连路上的安保设施都设计成了转经筒的样式,处处是美景。”张先生表示,要把甘孜的美景推荐到台湾,让更多的朋友来甘孜旅游。

    如今的雪域康巴高原,三纵四横多联编织成甘孜全域旅游网,三大枢纽奠定了康巴畅通图。而以全州公路骨干网络体系为基础的综合交通体系,更是为我州的腾飞插上了翱翔的双翅。有了业已形成的交通基础畅通网络,相信我州的旅游业,生态能源和矿业,以及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特色文化产业和中藏医药产业必将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在甘孜,一步一美景,交通三年攻坚,更是为甘孜的美景增添了一抹抹亮色。

    去年6月27日,10个国家领事馆官员考察稻城县和理塘县的发展变化,从亚丁机场坐上旅游大巴,官员们不住赞叹,甘孜州不仅风景美,高等级的公路也是草原上的一道风景线。德国驻成都领事馆总领事更是惊呼,甘孜的交通条件超过了德国。

    去年国庆前夕,记者在去色达县采访的路上,遇到重庆南岸区的肖女士一家自驾车到我州观光旅游,茂密的行道树犹如一座绿色的隧道,平整的路面,花团锦簇的路边野花,小溪潺潺,迷人的藏寨,蓝得无垠的天空,肖女士置身美丽的风景中,让家人不停为她拍照。“我要把这些照片发到朋友圈,让朋友们了解甘孜州畅通的交通,让更多的游客来甘孜旅游。”

    我州交通重点项目建设三年集中攻坚的完成,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的作用。依托交通红利,甘孜州纯天然无公害农副产品的销路更广了、旅游业更加兴旺了。沿线群众搭上顺风车,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小康路。

    思德是甘孜县拖坝乡移民新村村民,2001年从茶扎乡移民至此。当时,甘孜县从全县22个乡镇中,每个乡镇选两户最穷的村民安置到移民新村,思德家就是其中一户。在这之前,思德家里几乎一无所有,说是牧民,可实际上却没有一头牲畜,全家的开支就靠他上山挖药材来维持。

    为了让移民能够跟其他群众一同奔小康,甘孜县特意将移民新村安排在了国道317线旁。在思德家不远处,是拖坝乡大棚基地。乡镇为思德和村子里其他移民配备了蔬菜大棚,每个大棚占地2亩,共占地50亩。

    思德把大棚承包给了他人,自己在那里一边打工一边学技术。加上挖虫草、松茸等收入,他全年收入能够达到三四万元,收入相比移民前全年只有一两千元,增长了十几倍。

在思德心中还有更大的梦想:“现在生产生活就在国道317线旁,菜也好卖了,等学会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我就扩大蔬菜大棚的种植规模,然后再买一辆大卡车,把村里的蔬菜销往周边的白玉、色达、石渠、德格等县。”

    拖坝乡群众共享国道317线改造通车后带来的便利。拖坝乡乡长洛噶说:“国道改造后,县里开通了客运班车,只需5元钱”。借助着交通的便利,现在拖坝乡很多群众都买了面包车,跑运输、搞旅游,居民收入直线上升,人均年收入从2011年的1700元左右,上升到目前的4000元左右,翻了一番还多。

    理塘县濯桑乡康嘎村村民降央克尊,家里种了16亩地,以前,不仅出县的路难走,就是出个村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更别说运粮食到外面卖了。所以大家都不敢种太多粮食。

    随着甘孜交通三年攻坚建设项目国道318线和国道227线交汇于此,理塘县实现了高城镇等13个乡(镇)的通乡通畅,在214个建制村中,公路里程达1356.8公里,已解决了214个建制村通公路,115个村通水泥(沥青)路,通达率达到100%。

    路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路修通了,村货才能顺畅地运出去,“外”资才有可能引进来,老百姓才能更快奔小康。

    “现在可以直接开车到地里把粮食拉到家里。”降央克尊说,“卖粮食也不愁了”。

    据濯桑乡党委书记格桑卓玛介绍,由于交通的便捷,现在外面有不少投资商来到理塘,全乡把多余的土地进行流转,在这里发展高原生态农业,农民的收入也随之增加。

乐山市的一家私企“圣地农庄”,就在濯桑乡打造了6500亩的生态农产品基地,公司以合作社的形式向农民下订单,农民按照订单要求种植农作物,农产品现在远销日韩等国。现在已经有一百多户农民参与到订单农业中来,降央克尊就是其中之一,还有不少农户表达了参与合作的意愿。

    “参与到合作社既不愁销路,还能了解市场需要。”降央克尊说,“通过在农产品公司打工,既增加了收入,又学到了种植技术。2015年我家全年收入才2万元,去年就增收了1万多元。”降央克尊对记者说。

现年52岁的洛绒达旺,是得荣达望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主要经营岩蜂蜜和水果等农副产品。

    1989年,洛绒达旺从奔都乡移民到现在的瓦卡镇,谈起当时的路,洛绒达旺特别有发言权:“那时候没有经验,一车好好的水果,收购装车还是好好的,可在土路上一颠,都成了‘果酱’。”

    近几年,靠着交通建设的大发展,洛绒达旺的生意也随之旺了起来,产品可以远销云南和西藏。

    现在洛绒达旺每年光收购水果就达60余吨,另外还收购岩蜂蜜、松茸和树椒等农副产品。这些产品在市场上都是抢手货。为了打价格差,洛绒达旺建立了面积达140平方米的冷库,像当地特色水果酸石榴,在每年一、二月份可以卖到16元一斤。

    洛绒达旺的公司,水果收购覆盖了周边村镇五六百户人家。“以前的水果吃不完只能喂牲口,或者任其在树上烂掉。”瓦卡镇子更村支书四郎降措说道,“现在,路好了,洛绒达旺就开着车到村子里来收”。据了解,四郎降措每年卖水果收入8000元左右,一些水果种植大户的收入就更高了。

    依托公路,得荣全县正在向产品深加工方向发展。现在得荣的葡萄产业园发展了起来,整个葡萄种植基地有200多亩。目前,政府正在积极招商引资,希望在得荣建立葡萄酒公司,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自去年国道318线完成改造通车以来,店里生意明显火爆了起来。店里现在每天平均接待的人数超过500人次,最多的时候一天收入超过了1万元。”游牧部落土特产山庄老板陆晓红对记者说。

    “以前的时候一年收入也就是十来万元”,老板对记者说道,“现在一年能有四五十万元的收入。近一段时间,气候很好,道路也顺畅,来旅游的人增加了很多”。陆晓红说。

    2004年开始,陆晓红就在这里开起了餐馆,当时这里路况很差,游客也很少,一般每天只有到下午的时候才有些客人。陆晓红说,自从甘孜州交通建设三年攻坚以来,州里的主干道越来越好,来甘孜旅游的人数明显增多。据统计,去年“五一”期间,来甘孜的游客达到了70万人次,“十一”黄金周更是突破80万人次。

    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梦,每一个甘孜人也同样有渴望发展和跨越的甘孜梦。随着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通达的陆空交通将成为我州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强劲引擎,实现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甘孜已不再遥远。


  • 上一篇:甘孜地税 超额完成全年收入目标任务
  • 下一篇:建睿智之言 献务实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