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红色甘孜书写小康梦

《甘孜日报》    2016年08月03日

 
纪念馆中珍藏的文物。
    ■记者 马建华 张磊 见习记者 张嗥 /
    回眸:红色记忆 历史丰碑
    1936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四方面军经过长途跋涉,艰苦转战,胜利会师康北重镇甘孜县。在这难忘的峥嵘岁月里,红军和藏族人民并肩战斗,涌现出数以千计的英雄儿女,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甘孜县白利寺五世格达活佛就是他们中的光辉典范。
    红军长征在甘孜的英雄业绩和以五世格达活佛为代表的甘孜人民对中国革命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是一座历史的丰碑,必定会名垂青史,光耀大地。
    1936年3月3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孜县,7月16日,红二方面军六师最后离开甘孜县境,历时三个半月,红军和甘孜的老百姓结下深厚情意,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格达活佛是朱德总司令和刘伯承将军的挚友,与朱德总司令先后九次亲切会见并促膝谈心。他深信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经常向亲朋好友说:“红军一定会回来,藏族人民一定会翻身的。”红军北上后,他关心红军北上的情况,经常打听朱德总司令和刘伯承将军以及红军的消息。
    红军在甘孜县停留期间,格达活佛动员藏族群众筹措粮草、支援红军撤退、对因伤病等不能随红军北上抗日而留在甘孜地区的红军战士进行了积极保护。甘孜波巴政府在红军北上后,安排可靠群众,每5户照顾和供养1名重伤员,甘孜波巴政府成员赵成武家中就收留了5名红军伤病员,格达活佛受红军委托,收留了200多名红军伤病员,格达活佛两次支援红军粮食7000余斤。甘孜全县总共支援红军粮食120万石,牦牛200余头、马数十匹;组建自卫军、游击队站岗放哨,乃至配合红军作战,多次击溃国民党军队和反动土司武装的袭击;派出大批通司(翻译)、向导为红军当翻译和带路,红军北上时有十多名藏族青年参加了红军;许多波巴政府成员和支援过红军的藏族群众在白色恐怖下遭受残酷迫害,不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到解放时,留在甘孜县城及附近区乡的红军有64人。
    1936年4月12日,红军与甘孜寺、白利寺签订了《互助条约》。这是甘孜县政教势力与红军达成的政治协议,标志着康北“兴番灭蒋”为政治基础的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互助条约》规定:“大力宣传兴番灭蒋的政策及红军帮助卜(波)巴独立的行动,号召全西康西藏所有卜(波)巴一致联合,共同兴番灭蒋,建立独立的卜巴人民共和国”,“准备最近在甘孜召集康藏番民代表大会,成立中央政府完全脱离蒋介石汉官的统治”。在红军的大力帮助和指导下,组成了以甘孜县孔萨土司为委员长、白利土司为副委员长、甘孜喇嘛寺督巴香根为秘书长的波巴全国大会筹备会。波巴全国大会筹备会成立后,积极开展筹备工作,广泛宣传“兴番灭蒋”的意义,发布告示传单。
    1936年5月1日,德格、甘孜、道孚、炉霍等16县的代表约700余人齐集甘孜,参加波巴全国人民第一次代表大会。5月5日,大会选举产生了波巴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波巴政府成立后,积极组织群众武装和群众组织,向广大藏族群众宣传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强和政策,同时也负担为主力红军筹集粮食给养,寻找翻译和向导等任务。
    1936年7月2日,红二、四方面军在甘孜县城城郊举行了会师大会。
    今天:红军后代话变迁
    6月的甘孜,晴空万里,整洁的街道、现代气派的高楼,甘孜县城多了一种都市魅力。熙熙攘攘的人群、车水马龙、繁荣的商贸,置身在甘孜街头,记者感叹,甘孜的发展变化今非昔比。3日上午,在朱德总司和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记者巧遇红军后代拉姆青措,纪念馆内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拨动着她的思绪。拉姆青措告诉记者,她的外公宋恭才是一名红军战士,在和部队一起长途跋涉进入甘孜后,由于身负重伤,便留在了甘孜县的四通达乡。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甘孜县经济发展缓慢,现在不一样了,从康定出发,中午就可以达到甘孜县城,甘孜不再遥远”。拉姆青措感慨着甘孜县的发展,回忆艰苦的童年生活,“过去,因为交通闭塞,四通达乡很多农户家里连锅碗瓢盆这些简单的生活工具都没有,生活又落后又封闭,好不容易有机会去县城,还要走一天的泥巴路。当天不能回去,还得在县城找旅馆住。我梦想着四通达乡能有一条像样的路,没想到这么快梦想就实现了,现在四通达乡到县城也就是一个小时的车程。”
    在谈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时,拉姆青措激动地说:“很多老百姓做起了红牛皮的制作和藏式手工艺加工生意,这些手工艺品在藏区的名气越来越大,生意也就越来越好,收入也有了大幅度增加,缺衣少吃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苏呷是红军战士汪正泉的外孙,汪正泉16岁参加红军,因负伤不能随部队继续北上,只好留在了甘孜县斯俄乡。“过去的斯俄乡离县城还比较远,十分贫穷,县委、县政府为了改变斯俄乡的落后面貌,增加群众的收入,将斯俄乡整体搬迁到了甘孜城郊。”苏呷激动地说,“过去的甘孜县只有国道317一条主线,乡村公路还谈不上。如今甘孜县所有的乡、村都通了公路,看着一条条乡村公路像毛细血管连接着‘大动脉’,心里很高兴。”上世纪80年代,这里只有50户人,现在已有100多户人了。
    扎西正在用大锅烧水准备做饭,苏呷指着热气腾腾的大锅说:“现在老百姓都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我小时候喝的是河水,前几年,县委、县政府实施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彻底解决了农村饮水难。”
    “不仅饮用水干净了,现在还有污水处理设施,生活环境干净了,村容整洁了,房子漂亮了,我们还有啥抱怨呢?”扎西开心地说:“这几年变化真大,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总觉得像做梦一样,所有不敢想的如今都成了现实,现在斯俄乡还有我州最大的光伏电站。”
    在斯俄乡,以靠种地为生的群众,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开办了唐卡绘画培训班,有的做起了小生意、组建了汽车队包工程、跑运输……“州、县正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现在年轻一代的农民,思想活跃,啥子都敢想、敢闯、敢试,开办农家乐、做生意,有的农户早就进入小康生活了。买小轿车、修楼房,这不是啥稀奇事。” 苏呷笑呵呵地说,我的红军前辈地下有知,他们的后代在党的领导下,过上了幸福安康的好日子,他们一定会很欣慰。
    2012年,甘孜县被国务院确定为新一轮扶贫工作重点县。“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中,甘孜县准确定位,发挥比较优势,以‘三化联动’为抓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甘孜县扶贫移民局局长杨志刚说,精准扶贫工作启动以来,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扶贫攻坚指挥部,建立健全县级部门、乡镇、村(社区)三级脱贫攻坚领导体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脱贫攻坚工作格局。201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4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220万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17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7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757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15.6元,圆满完成了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今年甘孜县计划实现33个贫困村摘帽,实现492户、2282人贫困人口脱贫,为确保贫困村摘帽、贫困户脱贫,该县制定了县级减贫任务、减贫实施方案,签订层层责任书。
    “冰雪与沃土覆盖下,是深沉的红色情感,是厚重的红色文化,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甘孜儿女奋发图强,奋起直追,一定能够早日奔向小康。”采访中,红军后代信心坚定,在精准扶贫的伟大实践中,甘孜儿女将传承红军精神。
    寄语:大力弘扬红军精神
    “格萨尔机场明年将通航,县委、县政府正在全力打造航空旅游经济圈,以康北航空港、重要旅游集散为中心,以走马文化为核心,构建旅游服务、生态休闲为特色的精品旅游小镇,我相信,我们村的旅游民居接待一定能够红火。”
    ——河坝村民居接待户达瓦
    “80年前,红军战士怀着同一个信念,为了同一个目标,北上抗日解放全中国,携手奋进、百折不挠,为三个月以后的大会师奠定了基础,为史诗般的长征书写了辉煌的一页。今天,作为红军后代,我们要在精准扶贫战略中,发扬红军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对我们先辈最好的纪念。”
    ——拉姆青措
    “1993年11月,甘孜县建成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2014年,县委、县政府对纪念馆进行了重新修建,新开放的纪念馆占地1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馆内详细陈列了红军长征途经甘孜的事迹和革命文物,塑有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联谊塑像,红色文化展示场景还原等全面展现了红军长征在甘孜县创下的停留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等若干个红军长征之最。甘孜县向来重视红色文化的保护,以前我们馆藏较少,通过革命后代的捐赠,馆藏得到丰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更应该大力弘扬红军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甘孜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谢春英
        
        
    
  • 上一篇:饕餮盛宴等您“品尝”..
  • 下一篇:农行甘孜分行助农牧民社保网上缴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