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生态甘孜

《甘孜日报》    2016年07月26日

 政协甘孜州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专题协商意见建议摘编
    7月11—12日,州政协召开第21次常委会议,围绕我州“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进行专题建言献策。
    周华明常委:提倡植绿护绿,提升科研服务生产能力,攻坚高寒造林技术,合作开展乡土树草花种快繁技术,大力实施山植树、路种花、河变湖,绿化、美化、香化同步,植树、飞(点)播、封育三管齐下。争取国家加大对禁止开发区森林、草地、水资源、矿产资源保护的生态补偿,合理增加区域保护投入,结合精准扶贫,将林区部分农牧民聘请为护林员、 聘为护草员,让群众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得到合理经济回报。坚持低碳、绿色、循环, 全面清理整顿各县矿产开发,明确矿山开采许可规模, 对小型矿点坚决不上新项,到期不延期、不办证;对已停采停挖的矿点创面,利用中央生态功能禁止开发区转移支付资金,开展回土填坑平整、植树种草增绿。全面禁止在各类保护地建设单机装机在5万千瓦以下的水电开发。对林区、牧区农牧民实施电价补贴,促进乡村能源结构调整,减少林区对林木和灌丛等天然资源的自然消耗,减少牧区牛粪作燃料,还肥于草。打造环贡嘎山、环亚丁海子山旅游线路,发展乡村旅游。引导民居修旧如旧改造,体现民族特色文化,解决农村网络通讯问题,提升网络带宽,让“互联网+”植根农牧区。
    马涛委员:坚持重点突破与面上治理、工程措施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在继续实施好退牧还草、鼠虫害防治等生态工程的基础上,争取国家加大对《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项目的投入,启动《甘孜高寒草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以鼠荒地黑土滩治理、板结草地治理示范、沙化草地治理示范、草原防火、牧草种子基地建设为重点的草地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坚持生态优先、保护利用并重,完成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分区建立保护制度,有效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管理,严格以草定畜,科学发展草原畜牧业,大力解决牧区出栏“瓶颈”制约。
    张建国委员:建立资源产权分解制度,将清洁能源资源产权按照国有产权、地方产权、企业产权和自然人产权分解开来,经过科学计算使四方均获得一定比例的产权。加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整合,研究主体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统筹考虑税收政策、专项转移支付等手段,形成政策合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探索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扩大享受优惠企业的范围,不受企业性质、资金来源等局限,凡进入符合国家鼓励类产业的,都享受同等的税收优惠,加快制定国土分类使用管制办法,在法制上保证生态用地、生态红线的落地和生态保护措施的落实。制定我州水电和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办法,以及生态旅游与景区建设与管理办法,加大执法力度,创新执法方式,充实基层环保执法力量,加强检察司法工作,依法严厉查处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案件。强化决策者和管理者生态意识,形成政府自我约束机制,加强政府的文明行政能力,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实施行政和经济奖励或处罚。 在“山植树、路种花”“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下饱肚子”及“工程植被恢复”“水源地保护”等项目上做文章,抓时节、抓实施、抓进度,精细化实施。强化落实“领导、月报、纠错、季会、指导、督查、考评”七大机制运行,推行全方位、多角度、高密度的督查方式,纠偏纠错、解决问题、限期整改。
    王永生委员:狠抓生态道德意识建设的教育和宣传。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传媒对全体公民进行生态道德宣传教育,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和千家万户,增强全民的生态优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并外化为自觉行为。加强学校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在学校各个阶段开展资源危机、环境危机以及强化生态建设的知识教育,从小就培养生态的理念。加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关人员以及街道、居民小区人员生态道德教育培训,再通过他们对自已所在地区进行宣传教育。加大对土地、森林、草原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宣传,使全体农牧民知晓并遵从相关法律法规,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完善生态道德的制约机制,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优势,加强宣传,曝光和讨论,使群众明辩是非,彰显善德,另一方面探讨和建立长期有效的生态道德公示制,发挥其正确的引导作用。
    龙龙委员:深入开展“善待自然、呵护环境、节约能源、珍惜资源、厚爱生物”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教育, 创建一批生态文明乡镇、生态文明村寨。加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争取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林业“四大”重点工程资金投入。紧扣旅游产业布局,发展生态农牧业和生态林业产业,建设绿色基地,打造绿色品牌,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落实建筑垃圾、卫生垃圾划片集中处理督查督办,严格治理餐饮业油烟,有效控制城市建筑施工粉尘污染。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监测站和应急指挥中心,强化环境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加大环保投入,加快亚丁自然保护区和海子山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推进旅游景区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完善、安全、环保的旅游服务设施设备。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发布和重大项目公示、听证制度,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对原有水土流失区域的治理,要严格按规划,保质保量、达标治理。严格控制新的水土流失,坚持“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督导做好生态环境恢复工作。积极向国家、省争取建立下游区域对上游生态重点功能区进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将甘孜州纳入藏区国家级雪山公园建设。
    杨徐委员:加快大江大河堤防、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已完工程的竣工验收,力争全部完成已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验收工作。 按照《四川省河道砂石管理条例》的要求,全面巩固全州砂石整治工作成果,规范砂石资源开采行为,严厉打击非法开采行为,实现砂石资源开采依法管理、有序开采、保障供给、维护稳定的目标。围绕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三个环节,根据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和工作推进需求, 完善水行政执法检查巡查制度,健全水事案件检查机制;完善执法程序制度;推行执法公开制度;创新水行政执法联动协查制度; 建立水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推行水行政执法行为准则, 全面推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进程。
    谢瑞春委员:引导绿色消费,自觉减少过度消费对自然环境产生的污染,提倡绿色出行,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养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形成生态文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开展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建设一批地方特色突出的生态县、生态乡(镇),形成生态村-生态乡镇-生态县-生态州的生态示范建设体系,全面推进生态甘孜建设,最终实现美丽生态目标。明确全州各类饮用水水源地,全面加强水源保护区监管,确保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分级建立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加快建设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国(省)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省州县三级环保管理信息化系统,形成“三位一体”的监控体系。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推进畜禽养殖布局调整,推广适合高原高寒地区的污染防治先进技术,提高企业节能降耗减排成效,利用甘孜州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推广应用节能新产品 ,逐步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马玉元委员:坚持生态优先,全局统筹,协同共进的原则。在坚守环保底线,严格环保准入制度的基础上,处理好基础建设、旅游开发、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各项事业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协同共进,达到“业兴、家富、人和、景美”的良性循环,确保甘孜成为蓝色星球上最后一块净土。加强统计监测,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保护建设长效机制。在全州各县所辖区域开展大到森林、草原、湿地、江河、湖泊、物种、工矿、企业,小到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等与生态文明有关的不同领域现状的统计和监测。根据统计和监测的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抢救型、保护型、建设型、淘汰型等不同类型的生态文明保护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各界力量参与生态文明的保护和建设。“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工作为契机,搭建更多的创业、就业平台,将更多的社会资金、智慧、力量吸引到生态文明保护建设大军中来,也可将荒山、荒地、荒滩等闲置生态资源,以低价承包、补贴承包等多种形式交给农牧民经营、管理,从而达到生态文明加强、群众增收致富的双赢局面。
    袁玲岳委员:结合我州实际,有意识开展“生态文化节”、“休闲经济论坛”、“生态知识大赛”等活动,既可以让生态的概念家喻户晓,又能有效的提升甘孜的形象和知名度。着力建设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乡镇,从政策、资金、人力给予支持,然后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开展“最美乡镇”评选活动,营造社会氛围,提高生态建设的主动性。狠抓节能减排,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逐渐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产业,重点监控矿产资源开发、冶炼等行业。对于“创绿”效果好的企业要大力宣传,从税收、贷款等方面全面支持和帮助相关企业的转型发展和技术升级。严格评估,全力确保统计数据质量,各相关部门注重各指标横向对比、纵向分析,善于捕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特色和亮点,并通过生态文明统计监测指标如实反映。发挥优势,主动完善数据发布制度。按照大数据对统计工作的新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数据和资料,完善能源、生态、环保等方面统计数据发布制度,善用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及统计微讯等媒介,切实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指标和信息的对外公开及舆情引导。
    州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制定相关生态政策。尽快出台工程建设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明确实施生态环境补偿的资金来源、重点领域、补偿方式、补偿标准,确定相关利益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和保障措施,通过向施工单位收取工程建设生态恢复保证金等形式,以解决边建设边破坏的问题;在实施生态恢复时,结合精准扶贫,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组织引导当地群众,参与生态恢复项目的施工和后期管理维护,增加农牧民就业门路和收入,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重视生态修复。对资源的现实开发利用可能性和资源区位条件进行重新审视,在此基础上制定能真正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生态发展战略,特别对建设活动可能导致对生态环境的重大破坏的资源或项目,要慎重行事。与此同时,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议州、县两级财政专项拨款,支持农、林部门对生态恢复树种、花种本地化适应性研究,以保证生态建设长期后续需要。严格生态执法。在生态及环保执法上,从注重实效入手,探索建立具有可操作性、接地气的措施,对执法人员要进行长期、持续性的业务提高培训;对基层反映强烈的大型工程项目在施工上严重影响生态和环境的问题,环保检查时采取州县联动执法的工作机制,以解决执法难问题,并严格执行相关生态和环保制度规定,不落实的企业一律不得开工。按照依法治州的要求,严厉整治严重影响生态的三乱问题,还绿水青山的良好生态环境。政策执行层面上,特别是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执行上,减畜出栏靠引导,更要靠具体政策。
     
    
  • 上一篇:我州物流信息发布平台上线试运
  • 下一篇:康定北门体育场主体工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