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倾援藏之情 浇白玉之花

《甘孜日报》    2016年07月19日

 
图为援建的偶曲河防洪避险综合工程项目。

图为武候援建昌台中心卫生院。

图为竣工后的园丁小区,该建设项目总投资6400万元,其中武侯区援藏资金2500万元。

图为开工建设的马铃薯基地。
    ■本网记者
    谱写教育援藏新华章
    王成川,苗族,中共党员,武侯区骨干教师。2014年,援藏挂职白玉县中学副校长。两年来,他继承发扬“缺氧不缺精神,吃苦不讲标准”的援藏精神,践行着自己的承诺,用执着和担当谱写着教育援藏的新华章。
    他是一名敬业求实的教学能手。“教育援藏,就要援教,不上讲台,就没有示范”。王成川除了挂职工作还承担了2个班的物理教学。用“尊重与平等、个性化成才教育”践行教学,让每一孩子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校园的温暖。两年来,开展研究课、展示课60节, 让学生们在活跃的课堂学会学习、生活,“传帮带”的徒弟也评上了甘孜州骨干教师、白玉县优秀教师;开展的系列制度化建设,让学校的德育教育更加规范,特别是牵头进行的大课间改革,让宁静的校园增添了无限艺术气息,具有民族特色的大课间成为白玉县中学德育文化的亮点。
    他是一名乐于奉献的援藏教师。咽喉炎、胆囊炎、肌腱炎是王成川来到藏区后面临的挑战,校长让他先到医院治疗再回来上课,他说:“不行,我教的是初三,耽误不起,爬我也要先爬上讲台先把课给上了。”
    两年来,王成文用爱心和关怀感动着这片土地。他从不高的收入中挤出近10000元,捐助这里的贫困学生和孤儿,为他们送上中秋月饼和暖冬衣物。作为援藏教育组组长,协调、推进武侯、白玉21所中小学跨区开展校校结对、师师结对、生生结对,协调为白玉县金沙小学、沙马小学捐赠近10万元的书籍、衣物、电脑和体育器材。同时,组织教育组“送教下乡”、“送课下乡”,把武侯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方法带到白玉。
    他是一名情系藏区的援藏使者。脸晒黑了,心却更红了。援藏两年,王成川最大的愿望就是在这里教出一批好学生,让他们成为藏区美好明天的建设者,同时通过自己的努力“传帮带”一批本土好老师,让他们为白玉教育美好明天继续努力奋斗。
    做白玉人 喝白玉水 做白玉事
    王崧,是原成都石室锦城外国语学校教师,2014年6月经过选派为武侯区第三批援藏干部人才,远赴白玉县,履行为期两年的教育援藏工作。一年多时间以来,倾情、倾智、倾力援藏,在这高山峡谷间续写教育援藏新篇章。
    挂职工作恪尽职守、倾心付出,带头引领。身为赴白玉县中学的援藏教师,既然入了白玉门,就做白玉人,就喝白玉水,就做白玉事。进入白玉县中学的第二天,王崧就主动与学校的老师交流,整理《教育教学工作“六认真”制度》等制度。为了适应白玉中学数学教学的需要,他注重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白玉县中学省级课题中“34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他所带的班级都变得团结活跃,健谈善问。在得知白玉县中学省级课题无人负责的情况下,他主动请缨,扛起了省级课题的大旗。通过校本研修活动,使校本研修在学校成了气候,并取得许多方面的成果。
    传帮带工作言传身教,率先垂范。援藏,就是要带来思想,带来理念,关键还是要走了以后能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他注重发挥带头作用,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在教学上,在师德上,在业务技能上都要做出表率作用,注重发挥自己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促进他们业务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年多以来,共专题讲座1次,听课100余节,教研活动100余次,一对一传帮带200余次。
    心系学生,结对认亲。心在哪里,哪里就有风景;情在哪里,哪里就有希望;爱在哪里,哪里就有感动。一年多来结对认亲4名贫困学生和2名孤儿,进行了2次家访活动,为学生及家庭送去了衣物、大米、油类等物资折合人民币约5000元。
    两年援藏路,一生雪域情。如今,他已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白玉成为他的“第二故乡”,把白玉的精神带回去,武侯的精神留下来。
    成都来的班爸爸
    来自成都市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体育老师肖庆丰,2014年8月作为一名援藏教师来到白玉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言传身教”一词的含义。
    留下自己擅长的东西。针对学校的大课间活动过于单调,肖庆丰结合以前的工作经验和白玉县二完小的实际情况,积极与学校德育处、体育组交换意见,并制定了每周二至周五包含入场、队列队形练习、广播操舞(每周二、周四做国编操《七彩阳光》,每周三、周五做自编操《最炫民族风》)、身体素质练习、分段活动(每周一个学段跑步,其他两个学段跳绳)、放松、退场七个环节,每周六为民族特色活动日,在这一天全校学生由操场跑道围成一圈跳白玉县创编的舞蹈。学生都喜欢上了这样内容丰富的大课间活动,也自觉自愿地投入活动中来。
    是老师,也是“班爸爸”。白玉县二完小是一所全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期间,二完小教师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更要成为他们的“班爸爸”或“班妈妈”。在平时工作中,肖庆丰坚持每周至少走进孩子们宿舍一次,对于在生活上有困难的孩子,间隔一天到其所在宿舍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上的困难。周末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肖庆丰会带领班上孩子们一起洗衣服、看电影、修理课桌椅,整理他们的个人卫生,如理发、掏耳朵等,孩子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班爸爸”。
    做一名倾心的服务人员。作为一名援藏教师,除了立足课堂,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肖庆丰还接触到了以前完全陌生的工作——数学教学和办公室主任工作,针对每次上级主管部门要求老师们上交资料都比较麻烦的问题,建立了学校老师的业务档案。此档案包含了老师们的个人基本情况、个人简历、学历情况、职称情况、家庭成员情况、获奖或荣誉称号情况等。
    高原辛劳筑妙手 藏区问医献青春
    陈志刚,成都市武侯区金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2014年8月作为武侯区第三批援藏干部由卫生局选拔,武侯区委组织部选派挂职白玉县卫生局副局长,开展对口援藏工作,充分发挥援藏医生、支医医生人数多、专业齐、技术精的优势,全面开展助推白玉县医疗事业的工作。
    巡医就诊,免费医疗。他选取部分乡镇或村,采用摆摊设点、上门入户、健康体检、送医送药、健康教育知识宣传等方式,开展县域范围内的巡回医疗就诊16次。
    重点宣传,包虫防治。考虑到白玉县是包虫病重灾区,他把武侯区包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制作印刷的《包虫病防治宣传资料》带进白玉,召集援藏医生、支医医生学习,带领他们走乡进村开展包虫病防治工作宣传,累计开展专项宣传和讲座37次,发放宣传手册200余份。
    言传身教,深入思考。作为挂职干部,他传帮带三名本地干部,采用现场带教、当面指导的方式,让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有深入的了解和提高。他带领三名传帮带对象走遍了白玉的十七个乡镇,撰写名为《白玉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的调研报告在《情系甘孜》杂志刊发。
    真情融入,捐资助学 。作为援藏干部,他积极参与慈善工作,响应县委县政府“慈善一日捐”的号召,捐赠慈善资金400元;积极参与援藏队“爱在白玉”结对助学活动,与盖玉乡沙通村小学四年级的泽翁拉姆同学结对助学,每年捐助帮扶资金1000元,直到小学毕业。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玉的生活是忙碌的,是多彩的,是令人回甘悠长的。面对刚出生八个月的孩子,面对一个人在家带孩子的妻子,他多了几分愧疚。但他知道:只有努力的工作,才对得起肩头上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 上一篇:智力援藏添举措 全域旅游增活力
  • 下一篇:武侯崇州白玉一家亲 决战脱贫攻坚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