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法”入人心,矛盾化解在基层

《四川日报》    2015年08月21日

阿坝、甘孜、凉山三州把依法治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记者 张立东 徐中成
    8月19日,一走进阿坝州汶川县漩口镇震源新村,参加依法治省工作三州片区推进会的与会者就被每条巷道上的法律顾问联系卡吸引,卡上法律顾问的姓名、电话、包巷范围一目了然。“像这样定岗包巷的法律顾问,全村有15名。”漩口镇副镇长何静介绍,法律顾问可随时免费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调处纠纷,许多矛盾在基层得以化解。
    阿坝、甘孜、凉山是民族地区,三州的依法治理,牵动着依法治省整盘棋。三州立足实际,把依法治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着力构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推动民族地区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向好。
    创新普法
    让“法”驻百姓心中
    “外出务工人员须年满16周岁,带好身份证等物品。”近段时间,凉山州雷波县箐口乡核桃坪村村委会的大喇叭响个不停,说的都是和外出务工相关的法律知识。原来,核桃坪村近来很多群众打算外出务工,想了解法律知识,给雷波县司法局下了“菜单”。这种以群众“点菜”普法的方式,让法律知识送上了门。
    有创新的普法不止在凉山。8月初,在阿坝州红原县“姐妹宣讲团”现场,群众前来领取宣传单、咨询问题。“刚刚讲的妇女儿童权益保护、计生政策、农村低保等法律知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能用到的。”来自麦洼乡的齐巴告诉记者。
    甘孜州雅江县农民四郎央张说,学会了法律知识,就能用法律保护自己。“现在老家正在开发旅游业,学习了法律知识,我能更好地和别人签合同做生意。”
    厉行法治,懂法是基础,普法必先行。凉山州制定实施《大凉山彝区普法大纲》,深入挖掘彝族习惯法、训世经、谚语等文明成果,编印彝汉双语普法教材23万册,制作宣传光碟7.5万套,创编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艺节目10余个。阿坝州组建“马背法治宣讲团”,深入远牧点、乡村开展法制宣传;组建“女子法制宣讲队”开展巡回宣讲;组织“藏汉双语宣讲团”,深入牧区县开展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民族宗教政策为主要内容的藏汉双语理论宣讲。
    遇事找法
    法律成为最佳“武器”
    在震源新村,村民郭莲向记者讲述了自己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的故事。郭莲在漩口镇一企业务工,去年8月,怀孕6个月的她被企业以怀孕后不适合从事车间工作为由解除了劳动合同关系。郭莲打电话咨询村上的法律顾问罗碧清,罗碧清告诉她企业随意解除劳动合同关系是违法的。通过调解,郭莲去年10月又回到原企业上班,并享受了3个月的带薪休假。
    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正成为三州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
    “遇到困难了,法律帮了我。”凉山州普格县花山乡友谊村的阿某某告诉记者,前妻跟他离婚后在外打工,却拒不支付子女抚养费,自己又因身体残疾失去劳动能力,面临子女抚养困难。他向普格县法律援助中心提出援助申请,最终在法院、司法所和法律援助中心帮助下,前妻接受了每月支付子女抚养费600元的调解结果。“以前,村民被骗参加非法集资,钱收不回来,就缠着政府解决。如今再遇到这种情况,村民都是派代表到成都请律师。”甘孜州道孚县八美镇镇长索郎多吉说。在炉霍县虾拉沱村,村民遇到红白喜事,碍于面子总有人铺张大办。这个问题通过大家共同制定的村规民约得到了解决。“红白喜事,一桌不得超过12个菜。”虾拉沱村支部书记吴福寿说,村规民约都是村民大会上大家讨论定的,“自己定的规矩自己要遵守,这是我们基层治理的‘法’。”
  • 上一篇:甘孜移动发挥信息化主导优势助力“三化联动”
  • 下一篇:州计量所开展医疗器具强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