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生命禁区的坚守

《甘孜日报》    2015年07月03日

——记全省践行“三严三实”优秀党员领导干部罗林
 
    ■ 记者 陈杨
    在“六月飞雪”,含氧量仅为内地50%,人均寿命仅为57.6岁,平均海拔4500米的“生命禁区”——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他扎根基层9年,坚守奋战9年,甘愿奉献9年,心系群众,服务人民,他就是中共石渠县委副书记罗林。
    不惧艰险排万难 一心守护为群众
    2006年,罗林带着满腔热情,告别亲朋好友、告别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州府康定,来到了更边远、更艰苦的石渠。“热爱石渠、扎根石渠”,他把对老百姓的关爱凝聚成工作的源泉,把老百姓的期待转化为工作的动力。
    2008年3月,内地正是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时节,石渠县却遭受着50年不遇的特大雪灾,积雪平均厚度30厘米,最深处达到了60厘米。
    作为县委常委、纪委书记,他临危受命,即刻带领救灾工作组携救灾物资及药品赶赴受灾最为严重的格孟乡二村。获悉该村远牧点的16户、46人都困在深山沟里,他当即带领60人的救援队,踏着深没膝盖的积雪,爬坡穿沟,在风雪里徒步十余公里,历经5小时赶到被困牧民帐篷,将被困牧民安全转移。看到救援队员的被困牧民金巴不由激动地大哭起来,知道罗林还要继续寻找其他被困牧民后,金巴又主动带路,帮助救援队员搜救出了被困在附近山沟的其他牧民。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地震,石渠县真达、奔达、俄多玛等8个乡镇相继受灾,境内民房开裂,民房倒塌,交通通讯中断。接到灾情报告后,罗林在最短时间组建救灾队伍,安排运送救灾物资前往灾区,设立临时安置点,及时转移安置了受灾群众。
    6月12日,在灾后恢复重建如火如荼进行时,罗林的妻子曲措出差前往雅江的途中,乘坐的汽车发生车祸,坠下山崖,伤势非常严重,人已经重度昏迷。接到消息,他立即向县委书记汇报情况后,连夜赶往康定,经过五天五夜不离不弃的守护,爱人终于推出了重症监护室,脱离了生命危险。顾不得照顾重伤的妻子,他只是叮嘱亲朋一定要照顾好妻子,又昼夜兼程赶回石渠灾后重建现场,因为此刻的受灾群众离不开他。坚强的他把对妻子的愧疚化作工作的动力,每天工作近15个小时,与真达乡受灾群众在帐篷中同吃、同住、同劳动3个月,让“四川速度”再现灾区现场。他始终以饱满的精神和高昂的斗志,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被当地灾民亲切称为“帐篷书记”。
    脚踏实地量民情 倾情服务惠民生
    他立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坚定信念,在至诚至爱中,他善行天边,把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奉献给石渠人民,让扎溪卡草原温暖如春。
    9年来,他始终用心用情、倾情倾力倾智服务民生,深入基层1000余天,走访群众3818户,行程达17余万公里,为群众办实事210余件,为群众解难题300余件,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和深深的足迹。
    2012年,时任常务副县长的他为了让石渠县城旧貌换新颜,狠抓市政建设改造部署工作,从工程的前期立项、设计、招标、施工等环节进行有力的监管和指导,目前,县城“三纵四横”市政道路已建成,洛须引水灌溉等相关重大项目均已落地见成效。
    2014年,他牵头策划色须镇生态示范工程规划,不断拓宽农牧民持续增收的渠道,带动色须镇红旗村25户牧民125余人,创建了石渠县第一个专合组织——“达拢专合组织”,参加合作社的群众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800元,该项工作更得到了州、县领导的肯定,深受群众欢迎。
    2015年4月10日11时26分,石渠县长沙贡玛乡前锋三村牧民贡地家中因用电不慎发生火灾,房屋、财产尽悉数烧毁,损失达16万余元。获悉消息后,他第一时间赶赴贡地家中,详细了解受损情况,给受灾群众送去帐篷、棉被、粮食等生活必需品和慰问金,并亲自安排县民政、安监等部门全力做好受灾牧民后续生产生活、住房重建等工作。牧民贡地感动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您!”
    以身作则立示范 爱心帮扶显真情
    “严以修身,俭以养德”这是古训,也是罗林对自己的鞭策。任纪委书记以来,他时刻保持形象清洁、为官廉洁,始终做到心存敬畏、严于律己、敢于担当。在生活、工作中严格遵守《廉政准则》,不讲排场、不贪图享受,家里至今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最为显眼的便是长长的书柜。
    在纪委书记岗位上,他始终把执行好、落实好“两个责任”作为转变干部作风的有力抓手,切实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重拳惩治违法乱纪行为,严肃查处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等方面案件24起,为35名干部澄清不实举报。期间,石渠县纪委被中纪委、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纪检机关”称号。
    2015年5月,在深入色须镇调研返县途中,他看见十字路口的一个工棚里蜷缩着五个孩子,他们衣服破烂,眼神迷茫。上前了解获知他们的父母亲都已去世,无人照顾,三个孩子中最大的11岁,最小的3岁,5个孩子。他马上与县民政、关工委、儿童福利院等部门联系,安排好孩子们的吃住,并主动与孩子们结成“亲情对子”,当起了孤儿的“爱心爸爸”。目前,其中两个适龄孤儿已送往州福利儿童院,另一个孩子在县孤儿院生活。每逢节假日,这位“爱心爸爸”都会去孤儿院看望孩子们,并带去书、文具、玩具等礼物,鼓励孩子们学会坚强,重树生活的勇气和学习的信心,这些孩子就像他的亲生孩子一样。
    深入调研重教育 真诚付出利长远
    知识就是力量,教师就是源泉。发展靠教育,教育靠教师,罗林深知对于石渠这样的国家级扶贫大县,如果抓不好教育,发展就等于一纸空文。
    石渠县幅员面积广、人口密度小、自然条件恶劣,广大农牧民群众思想观念陈旧,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不高,人才引进难,教师紧缺“引不进”,优秀教师“留不住”,全县只有648名教师,其中186名为中专以下学历、占28.7%。教学质量提高难度大等因素制约影响,使得石渠县教育事业发展十分缓慢,45所学校寄宿制学生的住宿生活保障能力不足70%,仅有14所学校搭建了远程教育平台,师资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推行双语教学难,农牧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问题特别突出。面对石渠教育的“窘境”,他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石渠“三年教育行动”计划,使全县在校学生从原来的6735余名增加至现在的11017余名,完成石渠县学校布置规划调整工作,广大农牧民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2012年9月,他在俄多玛乡中心小学调研时,得知有一名叫土登曲扎的老民办教师,现年68岁,已在教育战线上奋战了47年,每月工资仅为500元,体弱多病,家庭生活十分拮据。获悉真实情况后,他立即联系县财政、人社、教育等相关部门,共同商讨提高老民办教师待遇问题,经多方争取,将老民办教师的每月工资由500元提升为800元。每次到俄多玛乡开展调研,他都会看望老民办教师土登曲扎,并为他送去生活必需品和药品。
    罗林依然忠诚在高原、倾情在高原、守候在高原,用自己的青春年华、拼搏奉献,在冰天雪地里切实肩负起庄严的职责,在藏区抒写着“缺氧不缺志,谋利人民立新誓;苦干不苦熬,敢叫石渠换新貌”的石渠精神,这就是他工作的真实写照!
   
    
 
  • 上一篇:我州国网供区内无电村实现通电全覆盖
  • 下一篇:甘孜州卫计系统举办卫生计生监督技能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