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人才之花绚丽绽放

《甘孜日报》    2015年01月29日

——我州实施“百千万康巴英才工程”综述


州领导为“康巴英才”颁奖。
    ■ 记者 马建华 南泽仁 文/图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2013年4月,为破解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瓶颈制约,州委、州政府从科教兴州、人才强州战略全局出发,启动实施“百千万康巴英才工程”。近两年来,全州分类系统、衔接配套的政策体系逐步构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更加浓厚,一支德才兼备、创新能力强的甘孜人才队伍茁壮成长,并成为引领甘孜发展的主力军。
    顶层设计,政实策新。面对身份、政策等体制机制壁垒和人才市场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如何破除坚冰,系统规划设计人才开发?“百千万康巴英才工程”给出了全面答案。将目标定位为:到2017年,全州高端人才达到200名,优秀中端人才达到2000名,优秀基层基础人才达到20000名。实施整体开发,将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旅游人才、技能人才、农牧区实用人才、党政人才、社工人才作为建设重点。强化高端引领,搭建“州校合作”、“院州合作”、“厅州合作”平台,构建“人才+基地”“人才+项目”载体,刚柔并济引才、训用结合育才,促进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引领改革发展。着力机制创新。实施多元化投入机制,以政府、企业、社会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人才投入不断增长。建立多层次考评机制,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根本原则,以专业水平、工作业绩、职业道德为重要标准,组建省、州专家委员会,一年一评、动态调整、阳光评选。创新全方位激励机制,改善提高人才政治待遇、职称待遇、经济待遇和社会待遇,鼓励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入选“工程”的人才,以及所有优秀人才,提高经济待遇,拉开收入差距;对专业技术人才兼职兼薪、职称晋升给予政策优惠;对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构筑用才保障。坚持党管人才,明确各县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州级职能部门“一把手”为“工程”实施第一责任人,确定州委组织部、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6个部门为“七支人才队伍”建设牵头部门。完善市场服务,建设统一规范、更加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鼓励人才攻读学位,到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脱产学习和顶岗锻炼。推进法制化进程,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和人事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充分法制保障。
    引育并举,才集凤栖。“改革创新是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怎样把人才“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构建底部突围的人才支撑?“工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对引进的高端人才,可不受编制和岗位限制,优先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给予20至30万元安家补助;对引进的国家985重点高校全日制本科学士,给予5万元安家补助;对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提供医疗、保健等跟踪服务;对专业人才,着眼“高、精、尖、全”,重点提升专业能力;对农牧区实用人才,重点培养具有现代经济意识的科技明白人;对技能人才,重点培养优秀导游、旅游从业人员和水电矿产等产业工人;对经营管理人才,重点培养本地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对党政人才,重点培养政务娴熟的州、县、乡、村干部队伍。“工程”实施以来,州本级领办“七支人才队伍”培训班29个,自主培训各类急需紧缺人才10866人次,100余名专业人才入选“西部之光”、“双百人才”等计划接受重点培养。全州引进重点产业和关键岗位急需高层次人才200名、紧缺专业人才320名(其中工程院院士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名,博士8名、硕士44名),引进“中组部、团中央博士服务团”成员5名,实现国家层面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零的突破。
    定向培养,夯基利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靠得住、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本土人才,是有效破解人才量少质弱、青黄不接的长远之策。作为“工程”配套专项行动,“定向培养紧缺专业人才计划”以造就双语型、本土化康巴英才为出发点,锁定连续四年至少定向送培1540名紧缺人才的底线目标,创新“招考—培养—就业”模式,人事考试前置、分县委托培养,累计已送培本土人才721名。涉及西南民大、四川民院、成都中医大、川职院、成都农职院、四川财经职院、雅安职院、州职校八所院校及动物医学、双语旅游管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双语法学、藏医学、唐卡美术学、民族舞蹈编导、农业机械应用、会计、园林技术、临床医学、双语畜牧兽医、现代农艺、社会文化艺术十四个专业,民族地区自主开发本地人才的实践效果开始显现。
    对外合作,花开果结。实践证明,开放合作是弥补短板、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工程”实施以来,全州签订厅州战略合作协议15个,校州合作协议4个,互派65名人才挂职锻炼,柔性引进和交流培养人才近9000名。依托省林业厅在“生态建设、林业产业、生态文化、林业科技、能力建设”的科技人才优势,示范推广特色林产品5600余亩,培训基层技术推广人才和农户6650人次,成功申报认定“白哇多”“俄色茶7号”“得荣1号”“乡核1号”为四川省林木良种。去年,我州与清华大学全面合作对接,共同制定“基础教育扶持、对口医疗帮扶、干部人才培训、干部挂职交流、社会实践实习、重大决策咨询、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平台建设”九大合作内容,促成9大项20小项合作措施落地,1名博士、2名硕士明确表达进州工作意愿。
    关怀激励,心凝力聚。“人人皆可成才”是科学人才观的核心理念。如何把人才的潜能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激励具有中心作用。“工程”遵循人才开发规律和以用为本方针,统筹提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广泛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优秀人才制度,州四大家领导每人联系2至3名优秀人才。实施州委、州政府重大决策人才咨询和重要节假日走访慰问优秀人才制度,保障人才权益。对入选“百千万康巴英才工程”的高、中端人才,分别实行每月3000元、1000元的“康巴英才”工作奖。对在职攻读获得本科、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人才,分别一次性奖励5000至20000元。“工程”实施以来,全州评选出“康巴英才”高端人才20人、优秀中端人才153人、优秀基层基础人才2135人,州财政兑现人才奖励资金219万元,省、州主要媒体加大对人才工作的宣传力度,“尊才、重才、惜才、爱才”的理念和实践正在形成。
    “如果藏区没有人才,一切都将为零。”州委书记胡昌升反复强调人才理念。甘孜发展渴望人才,甘孜和谐呼唤人才!只要加力做深做实“百千万康巴英才工程”,甘孜必将从“匮乏之困、引进之困、投入之困、流失之困”中率先突围,雪域高原人才之花必将绚丽绽放!
  • 上一篇:“红盾春雷2015”行动在全州深入开展
  • 下一篇:我州开启校州合作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