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高原天穹那串亮丽“北斗七星”

《甘孜日报》    2014年12月26日

——记新时期我们身边最可爱的人
 
  高寒甘孜,天远地边。
  怎样的力量才能支撑起这里的人们卧雪饮冰,建家兴业?
  云端甘孜,壮美辽阔。
  怎样的心灵才配得上这山川河流的绝世美景,逐梦高原?
  在甘孜,许许多多的人都会思索这些问题。
  当你完全融入这片土地,必定会恍然大悟:
  从身患绝症依然默默奉献乡村医疗一线的雪域“门巴”,到6年孤守偏远藏乡派出所致力一方和谐稳定的普通民警;
  从三度抗震救灾而因公殉职的优秀年轻团干,到扎根高寒山区30年岁月耕耘广袤草原的畜牧干部……
  正是这样的一个个干部职工,用生命与激情把甘孜装扮得多姿多彩;也恰恰是甘孜大美风景孕育出了他们颗颗美丽的心灵。
 袁雅逊、谭晓琴、朱晓军、阿白、汪开旭、高峰、小电珠……7位普通干部职工不仅以全部身心诠释了甘孜儿女对故土的深深眷念,更以寸草报晖的赤子之心辉映出各族人民对党和人民的事业的无比忠诚,他们身上闪耀着的熠熠光辉正如康巴高原上空那一串无比亮丽的“北斗七星”,时刻激励着人们为这片热土献上满满的爱!  

  ■ 川报记者 陈建兵

用青春熔铸的爱

最美丽的风景都在罕迹处。

  最高尚的灵魂定格灾难前。
  造物主的安排无法选择:甘孜在拥有大美风景的同时,频繁深重的自然灾害不曾少过。
  但是,无论历经何种灾难,甘孜不仅巍然屹立,而且愈加铿锵美丽!
  可以说,近年来的甘孜历史就是一部全州干部群众不屈不挠、团结一心、抗击灾难的奋进史,这背后,支撑我们的始终是党的坚强领导和无数党员干部危急时刻迎难而上、冲锋在前的坚定身影!
  袁雅逊就是这样一位用全部青春熔铸大爱的好干部。
  11月26日,“11·22”康定6.3级地震后第四天。
  下午4时许,一辆刚配送完救灾物资的汽车行驶在从八美返回塔公指挥部的路上,车内传出一个急盼的声音:“捐赠到塔公的1000多件棉衣准备得怎么样?我正从八美回来了。”
  此时此景,却定格了一名优秀年轻干部风华正茂的33岁,定格了我们永恒的记忆:袁雅逊,这位在灾区忙碌了3天的干部此刻不幸牺牲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他用生命为团旗添了彩、为党旗增了辉。
  身背“全国全省优秀共青团干部”“玉树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等耀眼光环,他在平凡的共青团岗位上度过了光辉岁月:
  团州委的干部清晰记得,他创办的“雪山草地展红旗、星火相传颂英雄”,激励了全国亿万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
  甘孜州的许多孩子没有忘记,他策划的“心愿快车”,已实现了27847个小朋友们的心愿;
  州内外的许多人仍然记得,他在主持各类重大活动及文艺节目时的妙语连珠、引人入神……
  雅逊走后,他认识的、不认识的3千余名干部群众自发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他送行,无数网友自发举行网络悼念,寄托哀思。
  他的哥哥袁雅卓痛述心声:“你只知道没日没夜、通宵达旦的拼命工作,婚都没结,父母面前孝都没敬,你就走了。”
  受他资助完成学业的王小琴说:“是你让我重新走进了校园,是你给了我梦想的翅膀,如果有来世,我更愿意叫你一声阿爸!”
  与他朝夕相处的同事陈琳娜说:“你放在办公室的牙刷、牙膏和抗疲劳药,我为你收拾好了。”
  和他无话不谈的好朋友陈梅泣声哽咽:“你偷偷塞给老阿妈买牛粪饼的300元钱,你给盲人母亲占玛的500元钱都已经送到。”
  “当我听到噩耗、驻足车祸现场的那一瞬间,我心如刀绞,欲哭无泪。”三次前往吊唁的州委书记胡昌升更是伤心无比:袁雅逊是全州青年干部的楷模,是震后八美天空升起的最亮一颗星,他的光芒辉映天边高原,照亮着全州干部群众的前进方向!
 

用生命燃烧的爱
 

一个人的生命总是有长度的。
  但是,人生却可以有不一样的厚度。
  病痛对地处高寒地带的甘孜人来说,从来不曾陌生。
  历史上,作为南派藏药发祥地,我们的祖先尝药品苦,为的就是减少大众病痛折磨。
  但是,人食五谷,焉能无病?
  因此,减少病痛、延续生命也是每名患者的渴望。
  然而,在面对病魔缠身之时,我们的共产党人更多是选择燃烧自己、牺牲自我。
  谭晓琴,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位用生命传递爱的好党员。
  4年前,尚是豆蔻年华的她被检查出患上“右支气管大细胞癌”。作为高等医学院毕业的她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可是,她没有顾及自己生命的长度。
  身患癌症,她婉谢了组织换岗治病的特殊照顾,一如既往忙碌在乡村医疗一线,就如她当初告别城市回到家乡一样,“家乡的父老乡亲需要我!”
  从深夜接生险送性命,到一路手托吊瓶护送病人……在为村民们看病的时候,她俨然忘却了自己的病痛。她说,病人不痛了,医生的心里才不会痛。
  从出诊深沟医治“五保户”僧人,到徒步下乡义务查诊……这个倔强而爱笑的女医生已将自己看得很轻很轻:“我知道我的病情,但我还能为乡亲们尽上一点力,所以必须给自己再抢些时间。”
  从经常垫付困难群众药费,到牵头募捐建立“爱心基金”……“超负荷”工作的她说:“我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我知道自己剩下的日子,但只要我还能坚持一分钟,我就要为群众诊治一分钟。”
  炉霍的乡亲们说,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山高路险,被病痛折磨的她却始终奔波在救死扶伤的路上。
  而在知道她不幸患癌的消息后,400多名乡亲自发为她转塔祈福,3天时间,没日没夜,大家为她虔心转塔10万圈。
  在藏区,转塔10万圈意味着什么呢?
  老百姓的这份心意比天还高、比地还厚!
  “将群众放在心上的人,群众也会把她放的很高很高”。谭晓琴的故事感动了万千网民,甘孜的干部们说,她把全部身心献给了这片养育她们的土地,这是全州人民永远的骄傲!

用信念坚守的爱

人的一生,永远面临的都只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如何选择,是人与人差别的根本所在。
  在甘孜这片“能生活下去就是贡献”的土地上,为什么我们的五星红旗能在雪山之巅都能飘扬的如此招展,那就是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在这里选择了坚守。
  朱晓军就是这样一位在基层一线用生命青春坚守爱的好党员。
  从内地到高原,朱晓军成为我州政法队伍里的光荣一员。
  面临工作安排,他毅然选择德格县白垭乡派出所,用自己生命里最宝贵的6年青春年华坚守住了这“一个人的派出所”。
  从学习语言到与群众打成一堆,这个外乡小伙现在已经把自己像种子一样融入到了德格这片土地中,成为这片土地坚实的守卫者。
  他常说,身上穿着警服,心里就要装着忠诚,凡事都要想着群众。
  于是,一支笔、一打纸、一袋馍,他的身影就能在德格那崇山峻岭间的蜿蜒山路上没有休止的穿梭。
  饿了,啃一口自备干粮;渴了,向老乡讨一碗茶喝;累了,洗把冷水脸、咬牙坚持。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艰辛付出,他用3个多月的时间硬是走遍了白垭乡的每个角落,绘制出了当地第一幅详尽的人口分布图和地形图,从此让当地治安巡逻也有了“导航仪”。
  寒冬腊月,他乔装打扮、以智取胜,抓获盗贼;
  救援现场,他绳子绑身,不顾安危,悬崖勇救老人;
  回家过年,村里出了事,他二话没说连夜返岗……
  当地群众都说,有晓军这样的干部是白垭人的福气,他是全乡人的亲戚。
  然而,父母生病他不在身边,家庭重任妻子一人承担,女儿把他每次回家都当成了节日。为此,他也曾想调回内地,但群众不舍的眼神让他铭记不抛弃不放弃。
  从地势平缓的自贡到海拔4000余米的德格高原山区,从孤身奋斗到众望所归,从异乡客到自家人,尽洒忠诚爱民的足迹……
  当地干部感慨,晓军的步伐里透着坚定,群众的心窝里对他充满敬意。
  “江河源头根系一脉雪山,但不同的水滴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有的最终走向了海洋,有的却在途中消失的无影无踪。”州委副书记、州长益西达瓦说,我们要像朱晓军那样始终牢记自己为民的方向,真诚服务群众,引领甘孜人民走向安定幸福的美好明天。

用担当诠释的爱

一些人来了,最后走了;
  一些人来了,却再也没有离开。
  诗人艾青说,“因为我深深爱着这片土地。”
  缺氧是高原的代名词。在甘孜绝大多数地方,一个人即便只是站着,和平原相比,其身体也在负重。
  面对如此环境,我们数代共产党人的坚守不仅让这片大地焕发出亮丽光影,也薪火相传让更多的优秀甘孜儿女在故土守望。
  现在,这片土地上的许多干部就如蒲公英一般散落全州各地,用尽一生爱恋着这片土地。
  阿白老师就这样用激情点燃着故土的梦想。
  阿白老师是州民干校的一名藏文老师,也是州委宣讲团的一名藏汉双语宣讲员。
  熟悉他的人知道,这个已经在宣讲战线奋斗25个春秋的民族干部,始终践行“在藏区,不会做统战工作的干部不是合格干部”的座右铭,尽己所能地点亮着别人的心灯。
  为能宣讲得通俗易懂,他潜心钻研民族文化,起草的藏译宣讲稿堆满了书房墙角,所写的心得挤满了笔记本的每一页;
  为紧扣实际,他又长期强忍腰椎痛奔走各寺调研,开创“大政方针本地化、主流理论大众化、严肃课题通俗化、说事析理故事化”的四化宣讲模式,深受广大僧人欢迎;
  为充分发挥单位“同心同向”的桥梁纽带作用,他自愿与众僧许下承诺每月为经常来电的僧人充值话费,以心交心增友情;
  在结对认亲和“同心同向”活动中,他既有自告奋勇全程陪护来康治病僧人而自己累瘦20斤的佳话,也有二话不说垫付2万元医疗费解决僧人燃眉之急雪中送炭见真情的美谈……。
  始终在路上,这就是一名蒲公英般的干部对故土最好的回报;也只有在路上,旅行者才能收获路途中的鲜花:今年,他被中宣部评为“2014年度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这是全省乃至全藏区唯一殊荣。
  人是需要点激情的。为了赶赴教学岗位他悄然离开女儿婚礼现场,为了推进寺庙宣讲他强忍不舍泪别患病母亲,为了延续佛教文化倾情倾智无偿撰写23座寺庙的《寺庙志》……
  尽管几十年来没能好好照顾家,得到的是妻子“你这辈子就不该结婚,不该有家”的抱怨,但他自认为收获了“比老婆还多的爱”,因为他得到了州内无数僧人的信任和支持。
  州民干校的同事在评价阿白时说,他热爱宣讲工作,把党的声音传播到了15.3万平方公里的甘孜大地;他热爱统战工作,把为民服务践行到了为寺庙和僧人所做的点点滴滴中。

用平凡洒播的爱

平凡还是平淡?
  这是两种人生境界。
  而很多平凡却也能孕育不平淡,好比我们高原上的那常见小草。
  风来雨去,他们从未在洪流暴风中退缩裹挟,始终站立在雪域大地,与这片土地共生共荣。
  这样的力量,是小草自身的定力,来源则在他脚下的大地,这实际就是我们无数甘孜干部能够始终战胜各种艰难困苦的秘密所在。
  知道小草的平凡,但绝不屈于平凡中的平淡,色达县畜牧干部汪开旭就在高寒牧区30多年的与草为伴的日子里用自己的一片绿滋润了草原藏家,像小草一样播洒着爱。
  色达是我省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对牧区的意义不言而喻。
  从干上畜牧工作开始,汪开旭最大的心愿就是要让草原牛肥马壮,而这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牧区的生态恶化问题。
  为此,他开始带着牧民种草。
  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灼伤了曾经细嫩的皮肤,牧草割坏了曾经握笔的双手,当一片片生态恶化的草场再次青绿葱翠时,汪开旭的脸上也已经是黑里透红的高原红,双手更是长满老茧。
  老同事们记得,在实施牧区“三配套”建设时,因公受伤,面对组织调换岗位的照顾,他婉言谢绝,依然坚守自己至爱的农牧战线;
  牧民们知道,在开展“千亩人工种草基地”建设时,面对种草任务重、时间紧,他抢夺种草时机、连续多日奋战一线,累的苦不堪言不说,甚至没去顾自己患肺炎住院的妻子和正处初升高关键阶段的儿子;
  朋友们难忘,在每年开展“鼠调”、“草调”、“生态监测”时,无论路途再遥远,他和年轻人一起过草地、趟河沟、翻山坡,有一次途中竟然遭遇野狗和狼的威胁,困于荒野10多小时;
  年轻干部们更知,在冬季实施草原灭鼠期,面对鼠害蹂躏草场后的满目疮痍,天寒地冻带来推进任务的艰巨,他不顾自己年纪大,以言行感召和带动着周围的同志在寒风中投放饵料,在冰雪地上搭建帐篷,于一个又一个艰苦中完成任务。
  亲人们则是抱怨他的倔强,因为长期野外工作,致使他患上了关节炎、甲状腺肿瘤等病,可他依然无怨无悔,工作一线。
  海拔再高的牧场他也会摸爬上去,距离再远的草地他也要实地踏勘,因为在他的心里,他认为只有看见草原的欢腾与牧民的欢笑才是自己最幸福的时刻。
  他说:“我一辈子就忠于这份职业,如果我死了,就把我埋在这片草场上。我就不信,七尺高的汉子养不活巴掌大的几处草。”

用使命点亮的爱

境界能够造就人生。
  人生则能塑造境界。
  无论何时,崇山峻岭、峡谷深壑是甘孜人无法挑剔的生活环境;不论怎样,茫茫雪域、辽远天地更是甘孜人不能逃避的生存地理。
  艰难重重,但这片古老大地现在不仅在短短数十年时间内焕发出蓬勃生机,如今又以“三化联动”在巴蜀大地“底部突围”,这样的力量又有着何种依靠呢?
  其实答案一直在我们身边,这些成就的取得依靠的就是一代代高原建设者们对这片土地无私的付出。
  正是如此千辛努力,不仅让甘孜这颗高原明珠散发出璀璨光芒,也让他们收获了比甘孜海拔还高的的人生境界。
  在这些人中,甘孜州电力公司的高峰就是一位穷尽生命之爱来点亮甘孜的好党员。
  万家灯火系于根根银丝。点亮甘孜,也是无数甘孜干部群众数十年的梦想。
  当梦想照进现实,高峰就迎来了自己在办公室里挑灯夜战、在设备下摸爬滚打、在星光下轮班抢修、在高空中爬上爬下的工作状态。
  从“生命禁区”石渠到甘孜南部巴塘、稻城数县,当电力天路建设的座座铁塔巍然屹立康巴大地、根根银线凌架于甘孜天际、农户牧家迎来灯火通明之时,高峰,这个曾经被称为“铁打的汉子”也因为超负荷工作变的无比憔悴、令人心痛。
  但是,他说,能用自己的满眼血丝换来甘孜电网的遍地银丝,“这辈子值了!”
  让人感动更在于他对甘孜父老乡亲的冷暖相惜上。
  去年12月,稻城县桑堆乡验收35千伏变电站,这里深夜凌晨的气温已经低于零下20摄氏度,几个电力工人正在忙着为当地群众接通电力。
  呵气成冰,手脚冻得不听使唤,狂风夹杂砂石打在身上一阵钻心的痛,由于闸刀数次合闸难以成功,大家都非常着急,高峰此时就用手电筒沉着指挥,时而自己主动施工,硬是在凌晨三点时合闸成功,让老百姓的家里有了电炉的温暖。
  看到明晃晃的电灯,彻夜守候的村民也欢呼雀跃,让他们难忘的更是看见刚才那个不怕冷的汉族汉子在通电后却是鼻涕长淌、浑身发抖、不停咳嗽,“他已经是重感冒了还在坚持为我们想办法接通电力啊,就是想让我们少挨冻啊。”
  然而,这样的例子在他身上举不胜数。同事们说,就在巴塘县的电力天路建设一线,为了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他硬是带着严重的高原反应到海拔5050米的作业点监督工程质量,和每一个建设者一起参与到工程建设中。
  走两步就要喘好几口气,没有阻挡他用脚步丈量高海拔工程建设点的步伐;
  高原雨雪天气让手脚冻得发麻的痛楚,没有阻止到他坚持在一线工作的那份韧劲;
  饿了啃干粮、渴了喝雪水、困了睡工地的那份艰辛,更丝毫不能阻拦住他奔波在工地一线……
  公司员工说,去年,他还曾连续3天行程3000公里,用3天3夜时间巡查完了雅江、理塘、巴塘、得荣、乡城、稻城的工程项目建设,一连几天工作到深夜都还没来得及吃上晚饭。
  至今让大家感动的是,这个汉子为了藏区的光明,可以一连几个月的拼命工作,而“忘记了自己还有个家。”
  “头顶烈日暴晒、身处高寒缺氧,旭日中挥舞钉锤,余晖中查看线路。”在偏远藏寨,这就是我们建设者的动人身影。”

用真情激荡的爱

在人的一生里,我们最后能在这世上留下什么?
  从圣者先人到芸芸众生,数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惟有与民同心创造出的那份爱会在人间永恒流传。
  对一片土地来说,爱的迸发与传递,需要的是这片土地上的人的共同努力,这也是我们这片祥瑞之地党群、干群鱼水情谊的要义所在;而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对于养育自己的土地,我们的爱应该是只有起点,没有结束。
  在乡城县洞松乡,大学生村官小电珠就用自己火一样的青春激扬起了对父老乡亲那份深深的爱。
  作为一位已经11年不能动弹的残疾儿童,洞松乡少年格绒翁堆的命运异常坎坷:3岁时被农用车压倒,落得下半身全部瘫痪不说,就连大小便都无法控制;雪上加霜的是,当看到格绒翁堆落得残疾,其父亲扔下了他,他只能与贫困的母亲和爷爷相依为命。
  不幸的格绒翁堆却也是幸运的:2008年,大学毕业后考录到乡上当村官的藏族姑娘小电珠在一次偶然中人认识了格绒翁堆,从此开始了这段被当地传为佳话的“姐弟情”。
  在最初看到格绒翁堆时,小电珠也心疼无比:“他应该像同龄人一样快乐地生活。”
  在我应该为他做点什么的这个很简单想法后,这位文静的大学生村官开始专程到距离乡政府3公里的格绒翁堆家里陪伴他,每周风雨无阻。
  在这位姐姐心与心的交换下,格绒翁堆点燃了自己对生活的兴趣与对未来的渴望。学文字、用手机、玩游戏,样样都在向好变化,更关键的是,这个曾经非常内向及有些自暴自弃的孩子似乎很快就成熟起来,懂得了一家人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再也没在家里乱发过脾气了。
  每一天抽时间陪伴也让格绒翁堆习惯了姐姐,有时候,当自己有心思想法时,他也会在电话里找姐姐倾述,一些他自己认为好看的电视节目也与姐姐一同分享,“一天给姐姐两三个电话再正常不过。”
  2012年,当群众工作全覆盖活动在乡城开展时,“村官不在结对之列”的小电珠又找到乡党委书记主动请缨自己结对格绒翁堆,以便让自己能有更多的时间给予残疾弟弟照顾和帮扶。
  在姐姐的悉心照料下,这个过去在农忙时节经常一日三餐得不到保障的小男孩,再也没有吃过一顿冷饭,他身上也始终穿着干净衣服,那是姐姐洗出来的。
  有了“姐姐”,格绒翁堆的生活还多了许多乐趣,当乡上学校那些有活动和文艺演出时,小电珠都会到家里来背他或借同事的摩托车搭载去学校观看演出,6年多时间里,“一场也没有让格绒翁堆落下”。
  格绒翁堆脸上的笑容就是小电珠用心用情浇培出来的美丽花朵,她的这份付出也让格绒翁堆一家人永生难忘。
  格绒翁堆的爷爷含着热泪告诉我们,去年5月的一个下雨天,格绒翁堆发了高烧,是接到电话的小电珠冒着大雨到卫生院请来医生治好了格绒翁堆,但她自己却被淋成了落汤鸡……。
  “用自己的一点光去照亮别人、温暖世界,年轻的小电珠在格绒翁堆心里播下的是爱的种子,也必将收获善的花朵。”州委书记胡昌升说,只要全州干部与群众无时无刻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真、善、美”就会像阳光与空气洒遍甘孜大地,美丽生态和谐幸福新甘孜就指日可待。
  高原的星空深邃浩瀚,但总是有那几颗星,那么明亮闪眼。
  尽管不喧哗、不张扬,它们却会始终闪烁莹澈光辉,既为世人指引前进的方向,更为星空下的这片土地孕育新的希望!





 

  • 上一篇:州统计局严“律”治“散”
  • 下一篇:东海路剪子湾山隧道正式开放通行